《吃粥有感》是孙树勋在战争年代创作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记录了他在艰苦环境下生活的点滴感受。
文章内容
我好喝玉米面粥,几乎长年不断,晚上多煮一些,第二天早晨,还可以吃一顿。秋后,如果再加些菜叶、红薯、胡萝卜什么的,就更好吃了。冬天坐在暖炕上,两手捧碗,缩脖而啜之,确实像郑板桥说的,是人生一大享受。
有人向我介绍,胡萝卜营养价值很高,它所含的维生素,较之名贵的人参,只差一种,而它却比人参多一种胡萝卜素。
我想,如果不是人们一向把它当成菜蔬食用,而是炮制成为药物,加以装潢,其功效一定可以与人参旗鼓相当。
是一九四二年的冬天吧,日寇又对晋察冀进行“扫荡”,我们照例是化整为零,和敌人周旋。我记得我和诗人曼晴是一个小组,一同活动。曼晴的诗朴素自然,我曾写短文介绍过了。
我和曼晴都在边区文协工作,出来打游击,每人只发两枚手榴弹。我们的武器就是笔,和手榴弹一同挂在腰上的,还有一瓶蓝墨水。我们都负有给报社写战斗通迅的任务。我们也算老游击战士了,两个人合计了一下,先转到敌人的外围去吧。
天气已经很冷了。山路冻冰,很滑。树上压着厚霜,屋檐上挂着冰柱,山泉小溪都冻结了。好在我们已经发了棉衣,穿在身上了。
一路上,老乡也都转移了。第一夜,我们两人宿在一处背静山坳栏羊的圈里,背靠着破木栅板,并身坐在羊粪上,只能避避夜来寒风,实在睡不着觉的。后来,曼晴就用《羊圈》这个题目,写了一首诗。我知道,就当寒风刺骨、几乎是露宿的情况下,曼晴也没有停止他的诗的构思。
第二天晚上,我们游击到了一个高山坡上的小村庄,村里也没人,门子都开着。我们摸到一家炕上,虽说没有饭吃,却好好睡了一夜。
清早,我刚刚脱下用破军装改制成的裤衩,想捉捉里面的群虱,敌人的飞机就来了。小村庄下面是一条大山沟,河滩里横倒竖卧都是大顽石,我们跑下山,隐蔽在大石下面。飞机沿着山沟上空,来回轰炸。欺侮我们没有高射武器,它飞得那样低,好像擦着小村庄的屋顶和树木。事后传说,敌人从飞机的窗口,抓走了坐在炕上的一个小女孩。我把这一情节,写进一篇题为《冬天,战斗的外围》的通讯,编辑刻舟求剑,给我改得啼笑皆非。
飞机走了以后,太阳已经很高。我在河滩上捉完裤衩里的風子,肚子已经辘辘地叫了。
两个人勉强爬上山坡,发现了一小片胡萝卜地。因为战事,还没有收获。地已经冻了,我和曼晴用木棍掘取了几个胡萝卜,用手擦擦泥土,蹲在山坡上,大嚼起来。事隔四十年,香美甜脆,还好像遗留在唇齿之间。
今晚喝着胡萝卜玉米面粥,忽然想到此事。即兴写出,想寄给自从一九六六年以来,就没有见过面的曼晴。听说他这些年是很吃了一些苦头的。
1978年12月20日夜
作者简介
孙树勋(1913-2002),男,汉族,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曾担任中国文艺网委员、名誉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名誉副主席以及天津日报大厦编委、顾问等职务。孙犁是新中国人民文学史上的小说、散文大师,也是“荷花淀派”文学流派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包括《风云初记》《白洋淀纪事》等。改革开放后,孙犁的文学创作进入了新的高峰期,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新颖的文体形式、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此外,作为《天津日报》的创始成员之一,他开创了报纸文艺副刊积极扶植青年作者的传统,为天津乃至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知名的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被尊称为“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孙犁的作品《孙犁散文选》获得了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荣誉奖,《远道集》《谈作家的素质》《耕堂序跋》连续三次获得鲁迅文艺奖。八十年代,他还获得了全国老编辑荣誉奖。孙树勋曾是天津市第九至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第一、第二、第五届政协委员会委员。
参考资料
读书笔记·吃粥有感.百家号.2024-11-26
读着孙犁的散文集,重新认识一个小说家之外的老人家、散文家孙犁.百家号.2024-11-26
我读《孙犁文集》.我读《孙犁文集》.2024-11-26
孙犁:文品人品自流香(图).北方网.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