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季风气候(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又称副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纬度25°到35°-40°一带的大陆东部。其特点为夏热冬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季风特征。夏季风盛行时,高温多雨,最热月平均气温高于22℃以上;冬季风盛行时,因受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15℃之间。按分布区域看,主要分布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南、日本南部地区、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南美洲巴西高原的东南部及阿根廷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地区和美国东南部。
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气压配置变化是该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盛行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夏季为低气压所控制,盛行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自然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成因
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气压配置变化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成因。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由极地大陆高压所控制,夏季由热带海洋气团所笼罩。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受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
亚热带季风气候以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最典型,气温的季变明显,冬季大陆冷,气压高,盛行来自西北的大陆季风,雨量少。夏季大陆增温快,气压低,海洋上则相反,副热带高压逐渐增强北上,这里受来自东南的海洋季风影响,空气潮湿,初夏冷暖气团交会于此,多锋面雨。盛夏有对流雨,夏秋之交又有台风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夏雨最多,冬雨较少,无明显的干季,冬季各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月平均气温可达28℃以上。
特征
夏热冬温,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季风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域范围广,跨越纬度大。根据其热量和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差异,按热量的不同分布,又可分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
温度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热冬温,季节变化明显。最热月气温一般在22℃以上,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
亚热带季风气候在中国分布较为广泛,包括中国的华南地区与华北地区(中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该气候区域夏热冬温,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季风发达;夏季气温较高,最热月平均气温通常高于22℃,冬季气温较温和,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年均温为15-22℃。以上海市为例:平均从4月1日-6月4日共65天为春季:6月5日-9月22日共110天为夏季;9月23日-11月26日共65天为秋季,11月27日-3月31日共125天为冬季,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长夏无冬,是显著不同的。
受流经近海的黑潮(日本暖流)影响,琉球群岛的气候类型为具备海洋性特征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基本特征是温和湿润。从多年平均气温来看,冲绳岛为22.3℃,宫古岛为23.1℃,石垣岛为23.7℃。最炎热月份在7月,月平均气温28.2℃,最寒冷月份为1月,月平均气温16.0℃,年温差为12.2℃,温差变化较小。冬季气温低于10℃以下的情况很少,难以出现降雪。
朝鲜半岛夏季温度超过21℃,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由于辐射产生的炎热感甚重,且夏季风速最低。冬季属于严寒天气,平均温度超过0℃的地方较少,达到-10℃的地方较多,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日数或有霜日数、结冰日数、降雪日数多。
冬温夏暖,7月平均气温为8-12℃,1月为20-24℃,年较差低于东亚同纬度的季风气候,也低于北美洲东南部同类型气候区。
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2-19℃,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3-28℃,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
降水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年内分配不均,下半年降水通常占全年的70%。
中国因季风发达,在春末夏初,冬夏季风转换期间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在此交绥,产生锋面雨和气旋雨,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夏季海洋季风发达,由海洋副热带高压西缘流来的湿润的热带海洋气团登陆后,往往形成对流雨或地形雨。冬季在温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除少量锋面雨(大多数是在经过海洋变性的极地气团与初爆发的极地大陆气团间交绥成锋)外,降水量显著减少。年降水量充足且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量通常占全年的70%,年均降水量一般为800-1600毫米之间。例如上海市全年降水量为1217.6毫米,夏季半年(4-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3.8%,冬半年降水仅占26.2%。
春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梅雨连绵;夏季受太平洋西北亚热带高气压控制,高温少雨;秋季受太平洋西北亚热带低气压控制,豪雨不断;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琉球群岛是台风的常袭之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2400毫米之间,降水量较多的季节在5月的梅雨季节和8月的台风季节。
朝鲜半岛南部纬度较低,三面环海,且有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的影响,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800-1500毫米之间,其分布受地形和风向影响;东南沿海和中部山地最多,年降水量约1000-15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4-10月份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5%,多暴雨,易形成洪灾;季风势力盛衰的年变化很大,使得春、秋两季降水很不稳定,易出现旱、涝灾害。
气候湿热,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凉少雨,是南半球最大的亚热带季风区。
全年受东南信风和太平洋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和多雨。高温的1-3月份多雨,年平均降水量多达1000毫米以上。
大气环流
亚热带季风气候由海陆性质的差异而引起的季风现象显著。夏季由热带海洋气团所笼罩,季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气温较高;冬季由大陆高压所控制,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气候温和。受到副热带高压带控制,赤道地区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分向两极流动,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这一带的大部分空气在高空堆积并大量下沉,使地面常年形成高压区。空气下降绝热增温,使该区域空气干燥,风无定向。副热带高压带多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微风少云,陆上干燥,海上潮湿。
分布
分布范围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纬度25°到35°-40°一带的亚热带大陆东岸,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
主要地区
中国南部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的主要地理单元有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和珠江三角洲,包括湖北省、重庆市、贵州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部,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江苏省、安徽省大部,以及河南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区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约有四分之三属于山地或丘陵地形,其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的主要地理单元有平壤平原和汉城平原。
南美洲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的主要地理单元是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
澳大利亚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的主要地理单元是大自流盆地(即自流井盆地)。
美国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的主要地理单元为墨西哥湾、佛罗里达半岛。
生态系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地区由常绿阔叶树种组成的地带性森林类型,在日本称照叶树林,在欧美称月桂树林,在中国称常绿栎类林或常绿樟林,是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的植被。
主要分布在东亚、美国的佛罗里达州以及墨西哥湾和南大西洋的沿岸,另外在澳大利亚和非洲也有分布,在中国广泛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东部地区。
常绿阔叶林的乔木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的一些种类组成,种类较为丰富,多为披有蜡膜的革质小叶片,单叶占80%以上。这类森林的建群树种都具樟科月桂叶片的特征,常绿、革质、稍坚硬,叶表面光滑无毛,叶片排列方向与太阳光线垂直。群落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树冠浑圆,呈微波状起伏,群落的外貌随季节变化,但季相的更替不如温带森林明显,生活型以高位芽占优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受季风影响,从南向北四季变化逐渐明显,因而动物群的季相变化也比热带森林显著。许多爬行纲、两栖类及翼手类动物,在本带出现冬眠现象;种的优势较热带森林突出;动物在各栖息地间有频繁的昼夜往来及季节性迁移;春秋两季有大量旅鸟过境和候鸟迁来过冬。
常绿阔叶林中具有丰富的木材资源,生长着大量珍贵、速生、高产的树种,如北美红杉、桉树,中国的樟木、楠木、杉木等都是著名的良材,还有银杉、珙桐、桫椤、小黄花茶、蚬木、金钱松、银杏等许多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参考资料
中国地理 简报系列(3)-中国的气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2024-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