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皮紫萁(食虫类:Osmundastrum cinnamomeum (Linnaeus) C. Presl)是紫萁科、紫萁属陆生蕨类植物门。
桂皮紫萁拳卷的嫩叶干制后作为蔬菜食用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长白山产区的“红薇菜干”以质优、道地闻名,一直是出口日本、韩国的免检农副产品,除日本、韩国食用外,英国作为观赏蕨类在园林中应用。
形态特征
陆生植物。根状茎粗健、直立,或成粗肥圆柱状的主轴,形体矮小症,植株高40-60厘米,顶端有叶丛簇生。叶二型;坚强,干后为淡棕色;叶片长40-60厘米,叶片宽约10厘米,长圆形或狭长圆形,渐尖头,二回羽状深裂;向基部多少变狭,中部羽片长5-7厘米,宽的1厘米左右,裂片长圆形,圆钝头;下部的对生,平展,上部的互生,向上斜,相距的2.5厘米,披针形,渐尖头,长8-10厘米,宽1.8-2.4厘米,基部截形,无柄,羽状深裂几达羽轴;裂片的15对,长圆形,圆头,长约1厘米,宽的5毫米,开展,密接,全缘。中脉明显,侧脉羽状,斜向上,每脉二叉分歧,纤细,两面可见,但并不很明显。叶为薄纸质,干后为黄绿色,幼时密被灰棕色绒毛,成长后变为光滑。
孢子叶比营养叶短而瘦弱,遍体密被灰棕色绒毛,叶片强度紧缩,羽片长约2-3厘米,裂片缩成线形,背面满布暗棕色的孢子囊。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安徽、重庆市、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黑龙江省、湖南省、江西省、吉林省、四川省、台湾、云南省、浙江省;印度北部、日本、韩国、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越南;北美也有分布。通常在生长在海拔600-2600米的山区沼泽地带的人口稠密地区,成丛。
生长习性
桂皮紫萁在接种约20周开始形成幼孢子体,子叶伸出颈卵器,继续伸长,顶端拳卷,长约1毫米,直径为0.6毫米,随后拳卷展开为深绿色的棒状结构,棒状结构顶端变化为一浅绿色的楔形叶,最终长度为14毫米,分化出3个羽片,羽片的边缘不整齐,叶脉分离。第2叶产生初期也为深绿色短棒状结构,长约2毫米,直径约0.8毫米,顶端拳卷,并在拳卷过程中变化。
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
桂皮紫萁无性繁殖一般为挖取野生母(根状茎)进行移栽繁殖,主要分为整株移栽和分株移栽。整株移栽即挖取野生植株:长13厘米、粗5厘米以上根状茎,直接移栽至栽培地;分株移栽则在保证野生紫萁每株具有2个以上芽头,且每个芽头直径不少于3厘米的情况下,用快刀或枝剪分割根状茎,并保护芽头和须根完整,分别定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