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阿邦战争,又称维贾伊行动、胜利行动(Operation Vi jay),发生于1961年12月18日至19日,印度出动军队武力收复被葡萄牙殖民者长期控制的果阿、达曼、第乌岛等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掀起民族解放浪潮。1947年,印度独立。1950年2月27日,印度要求葡萄牙就殖民地问题谈判,葡萄牙拒绝。1954年,印度收回法属殖民地,果阿成为唯一葡属殖民地。1955年8月15日,印度志愿人员进入果阿支持解放斗争,遭葡萄牙镇压,打死打伤200多人,数千人遭逮捕。1956年5月30日,葡萄牙总理安东尼奥·萨拉查宣称维护果阿邦主权,对此,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解决果阿问题的指针开始逐步向动用武力方向倾斜。1960年,葡萄牙向联合国提交决议,希望果阿的海外省地位能得到联合国承认,但是,美苏等大国都反对或不支持这项决议。1961年3月,尼赫鲁谴责葡萄牙殖民统治;8月,印度议会批准达德拉和纳格尔并入印度,葡萄牙反对。不久后,尼赫鲁传唤驻孟买的查德赫里将军,询问如果武力解放果阿是否存在困难,得到答复后感到胜券在握;11月17日,葡萄牙军队攻击印度客船;12月7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议会表示已忍无可忍;12月10日,印度向葡萄牙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出果阿邦。
1961年12月11日,第17步兵师及附属部队奉命挺进果阿,夺取帕纳吉和马马高。12月17日,印度照会葡萄牙,要求立即撤军。葡萄牙未回应,印度准备武力解决果阿问题。12月18日零点,尼赫鲁宣布实施“胜利行动”(Operation Vi 周杰伦)。印度政府出动3万余人(直接参战的部队1万余人)在空军的配合下,对果阿地区的葡军发起了猛烈攻击。12月18日深夜,在海空军的支援下,印度陆军发起了全面进攻。帕纳吉的主要突击由第50印度伞兵旅从东部实施,第50伞兵旅以三路纵队进入果阿邦,西路纵队的第2锡克轻步兵团和中路纵队的第1旁遮普省伞兵营竞相向帕纳吉挺进,最终锡克部队先抵达。东路纵队的第2马拉塔伞兵营推进至蓬达并恢复秩序。第63印度步兵旅从北部两路纵队进入,第2比哈尔团和第4锡克团等先后推进,葡萄牙人陆续投降。还有南路纵队佯攻,误导葡萄牙人。印度空军也发挥作用。在达曼,第1马拉塔轻步兵团攻击纳尼达曼,葡萄牙人未抵抗即投降。在第乌,印度部队两路攻击,西北方向虽受挫但在另一方向成功,葡萄牙驻军投降。在安吉迪夫岛,印度海军舰艇执行任务,遭葡萄牙人欺骗性攻击后炮击,迫使葡萄牙人投降,印度国旗升起。
果阿战争中,印度取得了胜利。印度武装部队收复了果阿邦、达曼和第乌,结束了葡萄牙对果阿长达400多年的殖民统治。在果阿战争中印度军队有22名士兵丧生,其中包括2名军官,大约54人受伤。葡萄牙方面死亡30人,57人受伤,大约3000人被俘。
果阿战争的胜利,标志着葡萄牙帝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的结束,象征着印度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高潮以及其领土的统一。1962年3月14日,印度人民院通过第十二次宪法修正案,规定果阿、达曼和第乌为联邦直辖领土。1974年,葡萄牙承认果阿邦为印度领土。果阿战争昭示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心中的地区霸权和大国政治思想。而苏联对此的积极支持更使得这些思想在印度国内政界不断膨胀,为随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及印巴的2次战争爆发埋下了巨大祸根。对印度武装部队在果阿取得的胜利,新德里的报纸齐声欢呼,称之为“我们最得意的时刻”,大力赞扬印度军队在收复果阿什所表现出来的“旺盛的战斗精神”。
战争背景
战场地理
果阿位于印度西岸,北临中央邦,东及南方与卡纳塔克邦接邻,西濒阿拉伯海,面积约3700平方公里。这里的地理位置重要,自然环境优美。1510年葡萄牙殖民者征服了果阿邦,并且于1565年将果阿城定为葡属印度首府。此后400多年间,果阿一直是英法葡等殖民者激烈争夺的地方,最终葡萄牙控制了果阿。
印度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各地掀起了民族解放的浪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在1947年成功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鉴于葡萄牙领地上的居民不愿意容忍殖民主义压迫的保持,1950年2月27日,印度政府向葡萄牙政府提出,要求就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问题进行谈判,并希望葡萄牙将果阿邦等地区归还给印度。葡萄牙政府则坚持认为,其在南亚的领土是葡萄牙本土的一部分,印度对这些地区没有任何主权,因为这些地区成为葡萄牙领土时,印度共和国尚未成立。葡萄牙政府对印度统一其领土的呼吁置若罔闻。
和平谈判
印度政府一边与葡萄牙不停交涉,坚决不承认果阿是葡萄牙海外省,一边加快收回法属殖民地。1954年,印度完成法属殖民地的交接工作,葡属印度变成了印度土地上唯一的殖民地,引起印度社会的普遍关注。
为了收复果阿邦,1955年8月15日(印度独立日),印度政府再一次派遣了5000名非武装志愿人员进入果阿等地,支持配合当地人民的解放斗争。葡萄牙当局竟然使用自动武器对赤手空拳的志愿者进行了血腥镇压,结果打死打伤200多人,数千人遭逮捕。11月18日到12月14日,苏联领导人尼古拉·布尔加宁与赫鲁晓夫应邀对印度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他们公开谴责殖民主义,支持印度收复果阿,受到印度人民的热烈欢迎。
1956年5月30日,葡萄牙总理安东尼奥·萨拉查(Antonio de Oliveira Salazar)在里斯本宣称葡萄牙政府决心维护它在印度殖民地果阿邦的主权,“(果阿)是完全值得为之做任何牺牲的,不但是因为它是葡萄牙的一部分,更因为它代表着西方文明扩张史。”面对葡萄牙人对果阿问题的强硬态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1956年6月4日的孟买果阿人的集会上强调,“果阿人民的利益与印度的利益是相似或完全一致的。”尽管如此,尼赫鲁等人还是认为用和平方式解决果阿问题比较好,并积极向英国和美国求援,希望两国对葡施压以顺利解决。但两国均表示,这是印度政府和葡萄牙政府之间的事情,并不想多事。在此情形之下,尼赫鲁解决果阿邦问题的指针开始逐步向动用武力方向倾斜。
武力解决
1959年,尼赫鲁受中印边境问题上理想主义的破灭、苏联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态度和大选在即的影响,对果阿的态度就逐渐变得更加强硬起来。1960年,葡萄牙向联合国提交决议,希望果阿的海外省地位能得到联合国承认。但是,美苏等大国都反对或不支持这项决议。
1961年3月,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新德里召开的果阿国民代表大会上,发表了对葡萄牙在果阿的殖民统治予以谴责和要果阿人行动起来解放他们故乡的讲话。8月,印度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批准达德拉和纳格尔并入印度联邦。葡萄牙政府对此予以强烈谴责,并通过巴西驻新德里大使馆给印度政府照会,“这项法案有违葡萄牙的主权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并与1960年4月国际法庭的决断相反(在该次决断中,判定葡萄牙在印度的两块殖民地是葡萄牙的合法领土)。”尼赫鲁对此予以了拒绝,并强调他不能保证印度政府将有一天不会采用武力解决果阿邦问题。不久后,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传唤了驻孟买的查德赫里将军(Chowdhury),询问如果武力解放果阿是否存在困难,这位将军自信满满地答道:“一切顺利的话只需要24小时,反之,最多48小时。”尼赫鲁不由感到胜券在握,就叫查德赫里将军去找国防部长克里希纳·梅农(Krishna Menon)商讨此事。
1961年11月17日,驻在安吉边岛(Anjidiv)岛上的葡萄牙军队向一只印度客船开火,并射死了一人。印度政府通过阿拉伯酋长王国大使馆向葡萄牙政府抗议这种无由侵略与肆意杀害及残伤从事正常职业的印度平民的行为。同时,印度政府还向安理会控诉:这只船是在多少年来已定的航程上航行。印度客船萨巴尔马蒂(Sabarmati)并没有得到警告就受击袭,这显然有违联合国宪章精神。随后,印葡纷纷开始加强戒备。葡萄牙从本国空运了2000名士兵到果阿邦,而印度则从海陆空对果阿地区进行包围,大战一触在即。同时,两国纷纷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主席致函指责对方。对此,英国人表态认为这是印葡两国的事情,它无权干涉。而美国人则通过印驻美大使B.K.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向印度政府传话:“如果印度确实越过了葡萄牙的管辖地和这个问题提交到安理会的话,美国将被迫采取反印立场。”
12月7日,尼赫鲁在议会上说:“正如议会所知道的,我们极不愿意使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但我必须说,我们对葡萄牙的态度已经忍到极致了,要克制我们的情绪和随之而来的行动对我们一直就有很大困难。……因此,我们认为我们应做好各种可能的发展和结果的准备,并且我们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达到这个目的。到底会发生什么具体情况,在目前我还不能说,因为它取决于环境和事情的发展,……但当前这种状况是不能容忍的。”
12月10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向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写信呼吁避免使用武力,印葡的分歧可以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解决。但印度政府对此毫不理会,并表示“就目前形势而言,葡萄牙人是否留在印度并无协商可能”。第二天(12月11日),尼赫鲁在议会上向葡萄牙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我们的耐心已经耗尽,我们仍然希望葡萄牙人自己或接受他们朋友的建议……放弃他们目前正在做的并接受从果阿撤退的事实。”
12月17日,印度政府通过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政府和巴西大使馆给葡萄牙发出照会:“印度人民决心保证它们的独立的(领土)完整和(铲除在)它们领土上的殖民统治,要求葡萄牙立即从印度的殖民地撤出。”同时,印度陆、海、空方面的军事准备已达到高潮。对此,美驻印大使加耳布雷斯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进行三次会谈,要求印度避免使用武力解决果阿邦问题,如此将损害印度的国际地位。尼赫鲁受前不久中印边境冲突的影响和大选在即的考虑,决定一意孤行,军事手段解决果阿问题是无可挽回的,除非葡萄牙自行放弃,“如果印度不采取行动,果阿将变成一个外国军事堡垒。”
战前部署
印度方面
1961年12月11日,第17步兵师及附属部队奉命挺进果阿,夺取帕纳吉和马马高。总共有45000名地面部队、1艘轻型航空母舰、2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8艘护卫舰和4艘扫雷舰。空中支援由20架堪培拉轰炸机和主要由战斗机组成的其他飞机提供。
葡萄牙方面
葡萄牙军队有3995人,其中只有一部分人受过战斗训练,装备1艘护卫舰,3艘巡逻艇。
战争经过
1961年12月18日零点,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抛弃了他一贯提倡的非暴力解决争端的外衣,实施了“胜利行动”(Operation Vi jay),由此果阿战争爆发。印度政府出动4.5万人,在空军的配合下,对果阿地区的葡军发起了猛烈攻击。
东部突击
1961年12月18日,第50伞兵旅以三路纵队进入果阿邦。西路纵队(第2锡克轻步兵团)沿多达马尔格—蒂维姆—贝蒂姆—帕纳吉轴线推进,中路纵队(第1旁遮普伞兵营)沿贝纳斯塔林—帕纳吉轴线推进,东路纵队(第2马拉塔伞兵营)沿多达马尔格—乌斯高—蓬达轴线推进。前两路纵队竞相向帕纳吉挺进。由装甲部队率领的西路纵队于6时30分出发。装甲部队在17时后不久抵达贝蒂姆,未遭遇任何抵抗。第2锡克轻步兵团在21时加入,途中穿过了雷区和被炸毁的桥梁。此时,帕纳吉仅在549米之外。但由于没有上级命令,该部队在贝蒂姆过夜。同一天晚上,第7骑兵团的西杜少校在阿瓜达堡被葡萄牙卫兵向毫无防备的印度救援队开火时阵亡。12月19日,第2锡克轻步兵团获得许可渡过河进入帕纳吉,两个步枪连于7时35分在那里登陆,对帕纳吉的对抗取得胜利。
中路纵队第1旁遮普省伞兵营在到达比乔利姆之前,它与东路纵队的路线相同,但从那里转向纳斯塔林-帕纳吉方向。它于17时30分抵达贝纳斯塔林,但由于桥梁被破坏而在那里受阻。12月19日6时,中路纵队越过边境。该纵队渡过河流于8时30分抵达帕纳吉,比锡克部队晚了55分钟。
东路纵队(第2马拉塔伞兵营)沿桑奎利姆—乌斯高—蓬达方向的北部路线推进。它于12月18日13时45分抵达蓬达并恢复了该镇的秩序。东路纵队于12月19日在蓬达—贝纳斯塔林地区进行巡逻,并与第1旁遮普省伞兵营的后卫部队取得了联系。
北部突击
第63印度步兵旅从安蒙德以两路纵队进入果阿邦。右路纵队(第2比哈尔团)沿一条小路推进,而左路纵队(第3锡克团)沿现有道路推进。两路纵队在莫勒姆会合,然后分别取道向蓬达推进。1961年12月18日,第3锡克团未能越过达尔班多拉。第2比哈尔团继续前进,在坎德帕尔过夜。与此同时,后卫部队第4锡克团在午夜抵达坎德帕尔河边的渡河点。12月19日6时,第4锡克团涉过齐胸深的河水穿过坎德帕尔,中午抵达马尔高。然后,它经蒂莫·韦尔纳向达博利姆推进,15时30分,许多葡萄牙人在那里投降。最后,它推进到达·伽马,葡萄牙人于20时30分正式投降。在第4锡克团的带领下,第2比哈尔团也向马尔高方向推进。但发现锡克族已在该镇郊区站稳脚跟后,它向韦尔纳推进。敌人的据点遭到两翼攻击,他们的抵抗崩溃了。
第2比哈尔团在韦尔纳的迅速行动使第4锡克团得以不受阻碍地向达博利姆和马马高推进。12月19日,第3锡克团被置于预备队。从这里,它以两路纵队向马尔高及更远的地方推进。12月20日,约400名葡萄牙士兵向它投降。以一个连(第4拉杰普特团)的兵力从南方沿马贾利—卡纳科纳—马尔高轴线进行了一次佯攻。这是为了误导葡萄牙人关于印度主要突击方向。南路纵队克服了路障、地雷和被炸毁的桥梁,推进到马尔高并帮助恢复了那里的秩序。第17师在短短40小时内结束了葡萄牙对果阿邦长达四个多世纪的统治。印度空军也发挥了有益的作用,其堪培拉飞机两次轰炸达博利姆机场,而猎人式飞机轰炸了邦博利姆无线电台。
达曼行动
达曼的行动由第1马拉塔轻步兵团实施。在黎明前的一次扫荡中,它在摧毁了飞行控制塔和175号哨所后,从北方对纳尼达曼发动了攻击。到17时,两个连已到达机场以南的花园地区。该营在这个地区过夜。1961年12月19日11时,葡萄牙人在达曼未进行任何抵抗就投降了。在这次推进中,炮兵和空中支援发挥了有效作用。在达曼行动中,军队俘虏了600名士兵,并缴获了一些武器装备。在达曼行动中,印度武装部队有1名低级委任军官和3名士兵阵亡,1名低级委任军官和13名士兵受伤。葡萄牙方面有10人死亡,2人受伤。
第乌行动
第乌是葡萄牙帝国在印度最小的领地。印度部队对第乌进行了两路攻击,一路从西北方向,另一路从东北方向。西北方向的突击沿科布—帕索德科沃堡轴线由第20拉杰普特团的两个连实施,以建立桥头堡并夺取机场。但是,拉杰普特人的努力因小溪对面布置良好的中国重机枪和轻机枪火力而受挫。然而,拉杰普特人(B连)在对艾哈迈德普尔—戈加尔轴线的突击中取得了成功。他们在16时取代了第4金奈团并成功攻击了戈格拉。在猛烈的炮火轰击下,敌人的抵抗被瓦解。葡萄牙驻军举起了白旗并投降。在第乌行动中,印度空军为拉杰普特人提供了支援。“旋风”式飞机在1961年12月18日通过轰炸城堡和机场的控制塔提供了急需的支援。12月19日,第4马德拉斯团(C连)占领了帕尼科塔岛并俘虏了13名葡萄牙士兵。
安吉迪夫岛
安吉迪夫岛位于果阿以南。夺取该岛的任务交给了“迈索尔”号和“特里舒尔”号印度海军舰艇。“迈索尔”号将提供火力掩护,而“特里舒尔”号将在岛上登陆一支队伍。名为“鲁斯塔姆”的突击部队于1961年12月18日7时15分成功登陆该岛。另一支队伍在7时46分跟进。在这个阶段,葡萄牙人在利马海滩附近举起了白旗。但这是一个欺骗性的举动,葡萄牙人很快就向接近海滩的第二支印度队伍开火。在这次背信弃义的攻击中,印度武装部队遭受了一些伤亡。“特里舒尔”号和“迈索尔”号对敌人的坚固据点进行了彻底的炮击,以打破抵抗。由于这一压力,许多葡萄牙人在12月18日投降。12月19日又俘虏了更多的战俘。12月19日14时25分,印度国旗在安吉迪夫岛升起。
战争结果
果阿战争中,印度取得了胜利。印度军队收复了果阿邦、达曼和第乌,俘虏了3000多名葡萄牙士兵,结束了葡萄牙对果阿长达400多年的殖民统治。
伤亡情况
在果阿战争中印度军队有22名士兵丧生,其中包括2名军官,大约54人受伤。葡萄牙方面死亡30人,57人受伤,大约3000人被俘。
战争影响
果阿战争的胜利,标志着葡萄牙帝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的结束,象征着印度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高潮以及其领土的统一。1962年3月14日,印度人民院通过第12次宪法修正案,规定果阿邦等地为中央联邦直辖区。1974年,葡萄牙承认果阿为印度领土。印度对果阿的军事行动,赢得亚非国家的一片欢呼。印度武力收回果阿的成功,激励了其他葡属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地都掀起武装斗争的高潮,使萨拉查政府焦头烂额、疲于应付。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反殖民斗争取得了巨大成果,非洲的独立国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4个增加到1970年的43个。马来西亚、新加坡、科威特、叙利亚等亚洲前殖民地也纷纷独立,殖民体系已经土崩瓦解。
果阿邦战争对印度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大的贡献,也昭示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心中的地区霸权和大国政治思想。而苏联对此的积极支持更使得这些思想在印度国内政界不断膨胀,为随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及印巴的2次战争爆发埋下了巨大祸根。同时,苏联也欢迎印度采取激进态度维护自己的利益。因为这样不但可以削弱印度与西方各国的关系且使之尖锐化,而且也可以达到印度对苏联的依赖性不断增加最终使其慢慢并入苏联外交轨道的战略目的。而苏联在此问题上的积极肯定态度,一方面充当了印度维权代言人的角色,证明了印苏友谊的可靠、稳定;另一方面为苏联印遏中战略的实施在无形中添加了一把火。
战争评价
对印度武装部队在果阿取得的胜利,新德里的报纸齐声欢呼,称之为“我们最得意的时刻”,大力赞扬印度军队在收复果阿邦什所表现出来的“旺盛的战斗精神”。
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也为印度军队在果阿的“赫赫武功”而陶醉,他吹嘘说:“我国武装部队第一次成为一支非常强大和非常有效的战斗力量,我是深知内情才说这番话的……”他还认为,印度陆军和其它军种比独立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强大,即使应付巴基斯坦和中国的联合进攻“也绰绰有余”。
后世纪念
在印度,每年12月19日被定为果阿解放日,以表彰其武装部队在解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参考资料
Operation Vijay.Indian Army.2024-08-23
The Annexation of Goa.bmmhs.2024-08-23
Unfolding Operation Vijay (1961): How India Got Back Goa.issf.org.2024-08-23
果阿,印度为什么要用武力收回?.澎湃新闻.2024-08-23
Decoding the Annexation of Goa: Operation Vijay and Historical Context.civilsdaily.2024-08-23
印度收复果阿辉煌一刻.手机环球网.2024-08-23
Liberation of Goa: Operation Vijay (History & Facts).lotusarise.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