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位于沈阳故宫内,是该宫殿群中最庄严神圣的建筑之一。最初称为大衙门,后更名为笃恭殿,最终定名为大政殿。该殿采用了中国古建筑的抬梁式技法,展现了满族从狩猎组织发展而来的清朝立国之本——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具体体现。
建筑风格
大政殿运用了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建筑营造技艺——抬梁式结构,该技法特点在于,柱基稳固于地面之上,其上树立木柱,柱间架设横梁,梁上再层层铺设檀条、椽子及望板,共同构成稳固的屋顶结构。大政殿坐落于一个高约1.5米的八角形台基之上,此台基采用青砖砌筑,外部镶嵌有精美的泰顺石条,自底向上依次为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等层次分明的构造元素,周围环绕着以荷叶、净瓶为图案精心雕琢的青石栏杆,增添了建筑的艺术美感。
大政殿的建筑平面布局均衡,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其明间面阔为2.65米,而两侧次间的面阔则各为1.84米,各方向尺寸保持一致。在此结构中,柱子不仅承担着主要的承重作用,还是划分建筑内部空间的关键元素。
历史沿革
大政殿最早称为大衙门,满文写作“amba yamun”。清入关前,满文将“殿”均写成“衙门”,意为办事的衙署。1636年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均为“斧头眼”式隔扇门。下面是一个高约1.5米的须弥座台基,绕以雕刻细致的荷花净瓶石栏杆。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的两根大柱上雕刻着两条蟠龙,殿内有精致的梵语天花和降龙藻井。气势雄伟。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此殿为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1644年(顺治元年)皇帝顺治帝在此登基继位。
主要景点
大政殿是沈阳故宫的东路建筑,其主体建筑大政殿与两侧呈八字形排列的十王亭(包括左派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和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构成一组视野开阔的庭院。其帐幄式建筑造型及其布局,是满族从狩猎组织发展而来的清朝立国之本——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生动而具体的再现,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所仅见。
参考资料
沈阳故宫大政殿彩画工程竣工 古建修缮不求“返老还童”.中国网.2023-11-03
1:1等比沈阳故宫大政殿雪雕亮相 展现不一样的壮观.今日头条.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