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男,1968年6月出生,天体物理博士,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曾担任云南天文台副台长,现任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首席科学家,从事天体物理专业天文仪器与方法专业。
研究领域
刘忠研究员主要专注于天文实测方法研究和天文仪器研制。在高分辨率天文图像重建、天文望远镜研制以及实测太阳物理领域具有多年研究工作经历,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团队(云南天文台光电实验室)建设得到迅速发展,现有20多名科技人员,其中包括2名研究员和5名副研究员,已发展为光、机、电相结合的高技术研究和应用团队。
科学成果
刘忠研究员在光电新技术及其应用方面主要取得以下成果:研制了“KPC”系列医用处理系统(昆明市、曲靖、丽江市、景洪市等地医院采用);研制了“警用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云南永德、云县、凤庆县等地公安部门采用);科研小组利用所掌握的图像采集和处理技术,积极参与几次重大刑事案件的侦破,为案件的最终破获做出了贡献。2004年云南省公安厅和科技厅联合资助云南天文台光电实验室研制“刑侦图像处理系统”。
在天文技术和方法领域,刘忠研究员主持研制了“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该望远镜位于云南省抚仙湖东北岸,是全球三大太阳观测系统之一,系统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太阳边缘的高分辨率观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还提出了一类基于统计的高分辨率观测方法,为克服地球大气对天文成像的影响,提出天文高分辨成像空域复原方法,使天文目标的准实时高分辨率重建成为可能。主持研制一米红外太阳塔研制和作为主要建设者(项目总工程师)参与2.4米望远镜工程;研究了环形孔径的频域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形干涉望远镜(RIT)概念和30米RIT计划,为下一代大型天文望远镜的研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共发表SCI和EI论文15篇,申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
获得奖项
刘忠研究员获得多项国家和中国科学院项目,其中主要包括:973大型设备专项与科学院仪器研制项目“一米红外太阳塔”(807万,主持人);科技部、云南省、中国科学院联合项目“2.4米望远镜建设”(3000万,项目总工);3项国家基金项目,已完成“衍射极限天文图像的空域重建”项目,面上项目“基于高分辨成像技术的望远镜像质检测探究”和重点项目“斐索型天文光学干涉望远镜的原理研究”(主要参加者)正在执行中。1999和2003年两次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此外,他还获得了以下奖项:
(1) 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及其在太阳观测中的应用, 2015年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排名第一
(2) 中国青年科技奖个人奖, 2007
(3) 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和人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