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佑宗,京剧鼓师,以在京剧音乐艺术上的成就在1989年成为台湾地区教育部民族艺术艺师,曾任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关渡国立艺术学院(现在的台北艺术大学)、板桥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现在的台湾艺术大学)教师,教授京剧司鼓艺术。
人物经历
侯佑宗出生时,父亲为当红的梆子青衣。幼时由大哥侯来义启蒙,先学昆曲,再学梆子。
在十四岁登台打小锣之前以打下了昆、梆两派扎实的基础。直到一岁打全场鼓后,因感学后之不足,曾先后拜师李得起、周越先、鲍桂芳,进一步融合昆腔、梆子的特点,为日后的演出(初期包括昆曲、梆子,后则是昆曲、皮黄同台),奠定了更宽阔的基础。为了不断突破自我,更求进步,除了寻师之外,访友是他认为最重要的方法。
在这种原则之下,他曾于民国廿四至民国廿七年间,结合了白登云、王元、郭少安、刘友林等等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山东省等地的鼓佬,互相切磋,交换有无。以求在融会贯通之余,能产生自己的新见解与风格,更广博、深入地配合、表现各种演出而无碍。在”艺无止尽“的观念下,劝学肯练,寻师访友一直是他增进技艺的不二法门。
台湾行政部门文化建设委员会1992年出版《侯佑宗的平剧锣鼓》专书和音乐光盘,保存记录他的艺术生活和音乐成就。
顾正秋从民办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毕业后自组剧团(挑班)唱戏,在王燮元介绍下请他打鼓,就此担任顾正秋剧团的鼓师,经过第1任琴师查长生时期和查离职后的王大宝(王克图)时期,1940年代末,顾正秋剧团到台湾台北表演,1949年全团就留在台北了。
顾正秋剧团解散后,他和王克图参加中国台湾地区陆军京剧团队陆光剧队的音乐工作,1980年代后期,他致力在大专院校音乐科系传承京剧司鼓艺术,演奏工作多交棒给培养很多年的弟子刘大鹏等。在台湾,侯佑宗与王克图形成黄金搭档,并与程派名家以及其他名票有过多次合作,共同演绎了无数经典剧目。
艺术特点
一般行家赞扬侯佑宗的鼓艺,是好在鼓箭下得清,分得明,声音铿锵有力。而且一个点子能打出许多不同的花样来。运用曲牌更是神妙,一出戏中,曲牌的运用,灵活不重复,并且安插妥当。能在曲牌中加打许多花点,并且抑扬顿挫,节奏分明。他打的武戏,俐落大方,紧凑无比。文戏则令演员感到舒服、省力。不论文戏、武戏,他都讲求韵味,讲求自然与美!他强调鼓艺再高其要旨乃再配合演员,呈现出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否则算不得精彩。无疑地,侯佑宗先生的艺术观念、技巧、及风格,秉承了历代名鼓师的特点。他谦虚、严谨,始终追求艺术之美的精神,令人敬佩。鼓王之称,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