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端午祭(강릉端午节제)(英文名: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是盛行于韩国东海岸城市江陵的乡土神祭仪式,每年的农历3月20日酿神酒开始至5月6日共50天,以端午的形式举行。江陵端午祭以完整的祭祀节次和丰富而独特的音乐内容最为人们所熟知。“江陵端午祭”期间,传统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种类繁多,除了传统祭礼(谨酿神酒送神仪式)、巫祭、官奴假面戏、朝鲜族农乐舞竞赛、儿童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等活动以外,还有众多的民俗游戏、庆祝活动、夜间活动等;此外还有被称为“乱场”的商品交易。

江陵端午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朝鲜中期,朝鲜文人许筠(1569-1618)在江陵任职时发现了祭祀大岭山神金庾信的记录。这种祭祀一直传承到朝鲜后期,在日本强占期间(1897-1921)一度中断。所幸1945年光复以后江陵端午祭的传统再次延续。1954年开始沿用的“江陵端午节”更名为“江陵端午祭”,江陵端午祭于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90年代初韩国实行地方自治后,江陵地方政府把江陵端午祭纳入民俗旅游开发的范围。1994年江陵端午祭被选定为“韩国10大代表性庆典”之一,2000年被选定为韩国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候选项目。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现江陵端午祭日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传统文化庆典。

为了向人们展示端午祭,江陵市还专门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端午博物馆,常年陈列着与端午祭有关的各种表演道具和服饰,对端午祭的源流作了详细的介绍,给参观者播放有关影视资料、发放文字资料。

名称含义

在韩语中,“祭”与“节”的意义明显不同,“祭”主要指各种庆典活动。江陵端午祭有着一套与中国端午节既有关联又有差异的民俗活动。在江陵地区,每年“端午祭”从阴历的三月廿一持续到五月初六,其主题就是祭祀当地的山神城隍,其间会辅以各类民俗和娱乐活动,以此祈求风调雨顺。

“江陵端午祭”期间,传统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种类繁多,高潮迭起,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热闹了现实生活,不失为一种有趣而有意义的节日活动。

历史沿革

“江陵端午祭”一词最早出现在1966年任东权编写的《重要无形文化财指定资料(江陵端午祭)》(以下简称《指定资料》)中,是指端午节前后为祭祀大关岭国师城隍而举行的民间信仰活动以及在此期间举办的秋千、摔跤、体育竞技等各项活动。

韩国汉学者沈逐湖(1877—1952年)编写的《逐湖遗稿》中记载:“隆熙三年乙酉五月,端午迎大关岭国师城隍神,巫觋废始,日人禁之也。”1920年以后日本出于对华备战的需要,在其殖民地韩国推行“强健体魄”的文化政策,在韩国各地积极筹办“端阳运动会”。江陵地区也从1925年开始,于每年阴历5月3号在南大川江边举办包括足球、摔跤、田径、荡秋千等项目在内的“端午节运动会”。

1930年朝鲜总督善生永助主编的《江陵生活状态调查》中曾明确指出:“传统的江陵端午节赛神活动被视为迷信早已消失,现在剩下的只是“端午”一个名称而已,此时举办的运动会吸引了附近众多村民,成为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韩国光复后,“江陵端阳运动会”被保留下来,后于1954年更名为“江陵端阳节”,并在以往的运动项目以外,增加了“丰年赛神”这项巫俗活动。

朝韩战争结束后社会趋于稳定,韩国政府开始着手对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1958年举办全国民俗艺术竞演大会,1961年设立文化管理局(2004年更名为文化财厅),1962年颁布《文化财保护法》,1964年成立文化财委员会。

1966年时任文化财委员会委员的任东权开始了对江陵端午祭的调研和复原工作。为确保江陵县端午祭能成功申报为国家重要无形文化财,江陵本地政府对1966年的江陵端午活动做出了一定的调整:首先是将从1954年开始沿用的“江陵端午节”更名为“江陵端午祭”;其次在文化财委员崔常寿和任东权的建议下,在端午活动中首次添加了“大关岭城隍赛神”和“官奴假面剧”表演。任东权完成调研后于1966年8月向文化财委员会提交了《指定资料》,经文化财委员会审议通过后,“融乡土神祀、巫俗、假面剧于一体”的江陵端午祭于1967年1月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无形文化财第13号。

90年代初韩国实行地方自治后,江陵地方政府把江陵端午祭纳入民俗旅游开发的范围。为此1993年江陵端午祭主管机构(江陵端午祭委员会)进行了改革,专门设立宣传部门加大江陵端午祭的对外宣传。此后,1994年江陵端午祭被选定为“韩国10大代表性庆典”之一,2000年被选定为韩国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候选项目。与此同时,江陵本地学者积极开展对江陵端午祭历史性的发掘和包装,2000年开始,此前很少出现的“江陵端午祭千年传承论”成为“通说”,被广泛用于江陵端午祭的对外宣传。

文化背景

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韩国的端午时间上与中国农历的端午节相同,他们也称之为“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据史料记载,在朝鲜新罗时代已经有了“端午祭”。这一天,上自皇室,下至平民百姓,举国欢庆。

江陵曾是古国的首都,当时端午是五月祈求丰收的播种庆典,十月是秋收的感恩节。江陵的端午祭除汇集国内所举行的传统习俗,还有属于自己的内容。它不是一家一户的小型祭奠礼仪,而是一项大规模的巫术祭礼,是这一地域全民的庆典活动。江陵端午祭的日程,如果从“迎神祭”算起,应该是连续五个昼夜(五月初三至初七)。江陵市端午祭内容丰富多彩,且每年都有新的变化,使参与的人们既有对古老传统的传承体验又有时代气息的新鲜感觉。活动基本分为“正规”和“其他”两大类。“指定文物活动”是活动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由祭祀仪式、官奴假面舞剧、朝鲜族农乐舞竞赛、歌谣等方面构成,体现着“端午祭”的核心价值观。

节日内容

酿神酒

古历四月初五市政府象征性的拨给一点大米,然后各家各户自愿献上一小袋大米和麦芽,集中起来,酿制米酒,酿酒的作坊要请来女巫师念咒驱邪,清除污秽后才开始酿酒,十天后米酒酿成。这就是专门用于祭祀的神酒。

寻找大关岭山神

四月十五日市长带领神匠师,巫师等众人,一路步行到城外大关岭山上寻找神木,大家仔细观察周围树木,看那一棵树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抖动最厉害,这棵树便是大家要找的神树,它就是大关岭山神,女巫师便周着这棵树念一通诵词,然后由神匠师将这棵树砍伐。

供奉神树

神树砍伐倒后,大家簇拥着这棵树。一路奏乐,经过赫山城隍祠和归山城隍祠,都要将神树抬进祠举行一番祭典,最后来到江陵城外的大关岭城隍祠内,和大关岭城隍神一起供奉。市长任初献官,燃香秉烛,敬斟神酒。在悠扬热烈的江陵巫乐声中,女巫师一边焚烧纸钱。一边手舞足蹈的唱着祝词,祭祀这两位他们认定的江陵保护神。他们认为大关岭山神是男神,大关岭城隍神是国师城隍神的女儿,他们是一对夫妻神。在大关岭城隍祠内供奉数天后。人们又一路歌舞鼓乐.将这对夫妻神移到江陵市中心广场,以便接受更多人的祭拜。直到五月初三,人们簇拥着这对夫妻神绕城一周,最后来到南川江边的端午广场,将这对夫妻神供奉在广场中央早已设好的祭坛上,整个祭祀活动进入高潮。

演官奴假面剧

在广场一侧的草地上演出。这是一种没有对白,只有鼓锣唢呐等民族乐器伴奏,由戴上面具的演员表演的哑剧。六名演员穿着不同色彩的民族服装,用竹片从里面将服装支得鼓鼓的象征农业的丰收,外面挂满海草。象征出海捕捞的丰收。

跳农耕舞

广场的另一侧.一群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举着农旗唱着农谣,在欢快的江陵农乐声中表演犁田、播种、拔秧、送秧、插秧、薅禾、割稻、捆稻、打稻、碾米、过筛等一系列农耕活动舞蹈,祈求五谷丰登。 

体育竞技

广场的另一处。同样聚集着许多人,姑娘们在荡秋千,年轻小伙子有的在摔跤,有的在投壶(一种游戏,源自中国古代宴会的礼制,以酒壶为目标,用矢投入壶口瀑布。以投入多少决定胜负),有的在比赛射箭,有的在打马球,有的比赛跆拳道,有的比赛长跪,有的下棋等一系列体育活动。

放河灯

晚上人们提着特制的灯笼成群结队来到南川江边,用小纸条写上自己的心愿,放到灯笼中,再将灯笼放到河中,人们双手合于胸前,心中默默的祈祷,江面上顿时行成一条闪闪灼灼流动的光带,十分壮观。

祭神

在悠扬不绝的江陵巫乐声中。女巫师们身着艳丽的服装,在两位神前跳着巫舞。唱着祭词,成为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者。江陵的巫师和巫乐演奏人都是祖传的专业神职人员,他们有着高超的演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一般不传外人。

其他

广场上有人用采来的香蒲等植物合上粘米,现场制作菖蒲糕等糕点,有的拿来自己酿制的菖蒲酒,用来祭神,也互相品尝对酌。妇女们则用兰花水洗头等。同时还举办大规模的“乱场”,(类似我国北方的庙会和南方的赶场的一种经贸活动)。

送神

上述活动一直要持续三天,端午节晚上又要举行一场盛大的送神祭典,祭典完毕,人们将供奉了一个月的大关岭山神(神树)搬下神坛,连同祭典的用品一起点燃,人们围着雄雄烈火。随着激扬的乐声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大关岭山神在享受人间一个月香火后.在烈焰中又回到大关岭山上,大关岭城隍神也回到自己的祠内,据统计整个端午祭期间,要举行大大小小二十多场祭典。

传承状况

韩国的端午祭被认为起源于萨满文化,韩国的很多地区都曾有端午祭,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消失,唯独江陵地区完整地保存了端午祭祀仪式的形式和内容。江陵端午祭因此获得了韩国国内外的关注,1967 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江陵端午祭非常受欢迎。然而,在文化标准化和媒体报道的增加下导致节日中部分传统元素的丧失,在该节日的传统背景下,它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允许社会各阶层的人参与其中以超越社会差异。

传承保护

韩国早在1962年就正式施行“文化财保护法”,致力于保护包含公演艺术在内的传统文化,1964年以聂氏宗祠祭礼乐为首的7类传统文化被指定为第一批国家重要无形文化财,并为选定的艺能保有者提供各种特惠政策。之后政府为无形文化财的艺能保有者提供基本生活费、公演费、传授活动费等支援,逐渐形成以艺能保有者为中心的无形文化财保存会,实行“艺能保有者→传授助教→修者→传授生”的体制化传承模式。根据《文化财保护法》第51条,以2013年为基准,国家重要无形文化财的艺能保有者每月可领取最低1250000万韩元(约7500元人民币)、最高165万韩币(约1万人民币)的传授支援金,每年还另外支援600万韩币(约3万6人民币)的传授活动费、公演支援金,对传授助教也给予生活费和传授活动费,传授生则实施奖学金制度。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目化遗产国际公约》以来,韩国积极开展世界级非遗的申报工作。截止至21世纪韩国的音乐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2001)、盘索里(2003)、江陵端午祭(2005),圆圈舞“Ganggangsullae강강슬래”(2009)、男寺党流浪艺人剧(2009)、处容舞(2009)、歌曲——管弦伴奏的抒情歌(2010)、阿里郎民俗音乐(2012)、农乐(2014)等。21世纪以来,在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推动下,韩国很多“非遗”音乐纷纷发展成庆典活动,以此扩大“非遗”音乐的影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习俗对比

中国的端午节,也是韩国的端午祭。虽然是同一天,并同样以端午来命名,但韩国的端午祭其实和中国的端午节并不一样。正如名字中的“祭”字,事实上韩国的端午祭是一种祭祀活动,而不是像中国的端午节一样是一个节日。中国的端午节各地区有许多的习俗,如插艾蒿、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缕,划龙舟、纪念屈原等等。而韩国端午祭并没有固定的习俗,只有不同的祭祀仪式。

衍生文化

从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演出过程和核心内容来看,其实质是“祭”仪,即韩国传统萨满巫俗和儒教祭仪的传承。韩国境内的儒教祭仪主要有朝鲜时期宫中举行的聂氏宗祠祭仪、孔子庙祭仪;地方政府举行大型活动时举行的儒教祭仪;家庭中举行的家祭。其仪式主要是参照了《朱子家礼》的要求进行的。《朱子家礼》是韩国高丽末期与性理学一起传播到朝鲜半岛的,后来朝鲜王朝把儒教作为国教后,以此为基础制定了严格的祭祀礼仪,在士大夫阶层得以普及。

随着儒教文化在百姓中的普及,祭祀文化也得以普及,并流传至今。朝鲜时期儒教祭仪属于高级文化,巫俗祭仪属于低级和边缘文化。巫俗文化曾受到儒教文化的打压而不得不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地。而江陵端午祭中,出现了两种文化的交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种文化具有共同的功能。主要表现在:(1)祈福禳灾,形成地区居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宗教意识;(2)通过对共同祖先的祭奠,增强该地区居民的共同体意识、纽带意识和团结精神;(3)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增强了地区居民的文化自豪感、爱乡情;(4)打造文化品牌,提高了地方知名度,活跃了地方经济。这些功能成为两种文化的共同“分母”,促使不同层次文化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地区发展。

相关评价

湖北省社科院专家接受荆楚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韩国江陵端午祭已经本土化、民族化了,申遗成功对保护全人类文化遗产有积极作用。

韩国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的端午祭虽然受到了中国端午节的影响。但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本土化、民族化了。”湖北省社科院研究文化史和民俗的研究员夏日新介绍,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都有着浓厚的韩国民俗特色,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

参考资料

感受江陵端午祭.共产党员网.2024-06-11

江陵端午祭,感受韩国祭祀文化【组图】.人民网.2024-03-07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央视网.2024-06-13

端午节真的被韩国申遗了吗?.黑龙江朝语新闻.2024-06-13

独具特色的韩国江陵端午祭.国际在线.2024-06-13

江陵端午祭 感受韩国祭祀文化.长城网.2024-06-12

江陵端午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6-11

湖北省社科院专家:中国端午节与韩国端午祭是两回事.中国日报.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