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拉贝故居(全名: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英文名:John Rabe and International Safety Zone Memorial Hall,别名:拉贝旧居)是德国人拉贝1934—1938年在金陵大学农学院办公居住的处所,是研究南京大屠杀的重要物质遗存,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与广州路交叉路口的小粉桥1号。
拉贝故居是一幢二层坡顶西式小楼,院子里有拉贝雕像,大门旁边有一个拱圈式的建筑,一楼是一个宽敞的客厅,拉贝曾在这里接待客人,陈列室里展示着当年的一些实物和有关资料,涵盖拉贝的生平、他和国际安全区等相关内容,二楼和阁楼里陈列着拉贝日记原始复印件八百多件,还设有一百多页中英文对照展板,录像厅可放映五十多部有关资料。
1934年,拉贝故居建成。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期间,拉贝故居作为南京安全区25个难民收容所之一,保护了600多位难民免遭日军杀害。约翰·拉贝离开南京后,拉贝故居由其助手韩湘琳代为看管,经房主谢家声同意,韩湘琳一家一直居住于此直至1946年。1947年4月,谢家声赴美,其妻汤硕彦书面委托教友任文瑛代管,拉贝故居最先出租给美国基督教宣教会。1949年,拉贝故居出租给华昌木行;1952年4月,任文瑛将房屋交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代管,曾由市建筑公司使用,后转交南京大学代管;1952年院系大调整后,该房屋闲置多年,1958年,拉贝故居重新修缮后作南京大学教职工住宅之用,副校长孙叔平、地质系主任张祖还等都曾在此居住过。2003年,时任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访问南京大学,听闻约翰·拉贝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回国之后便积极推动故居的修缮。2006年10月31日,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正式建立并对外开放。2016年,南京大学再次对故居进行全面修缮。
拉贝故居曾是“诺亚方舟遗址”,它承载了生的希望,寄托了和平的向往;约翰·拉贝在南京的至暗时刻不顾个人安危,保护了无数难民,拉贝故居见证了这段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2013年3月,拉贝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拉贝故居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及遗址名录。2020年,拉贝故居入选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约翰·拉贝故居是拉贝在1932年夏天与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谢家声签订协议所租。1934年,拉贝故居建成。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前夕,约翰·拉贝与十几位自愿留守南京的外籍友人共同组建安全区,并被推选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国际委员会商议划定了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范围,内设25个难民收容所,旨在为战时无法离开南京的平民提供一个避难的场所。安全区为约25万人提供了庇护,拉贝在自己的寓所保护了超过600位平民。
随着战事的愈加激烈,在约翰·拉贝寓所内避难的难民越来越多,他在1937年12月18日的日记中写道:“逃到我在小桃园住所的院子里的难民越来越多,现在安置在我家的难民人数已经有300人左右。我的家被认为是最保险的地方。”
拉贝离开南京后,房屋由其助手韩湘琳代为看管,经房主谢家声同意,韩湘琳一家一直居住于此直至1946年。1947年4月谢家声赴美,其妻汤硕彦书面委托教友任文瑛代管,最先出租给美国基督教宣教会;1949年出租给华昌木行;1952年4月,任文瑛将房屋交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代管,曾由市建筑公司使用,后转交南京大学代管;1952年院系大调整后,该房屋闲置多年,1958年重新修缮后作南京大学教职工住宅之用,副校长孙叔平、地质系主任张祖还等都曾在此居住过。
2003年,时任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访问南京大学,听闻约翰·拉贝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回国之后便积极推动故居的修缮。2006年10月31日,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正式建立并对外开放。2014年,拉贝故居被列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及遗址名录的第一批。2016年,拉贝纪念馆开放10年后,南京大学再次对故居进行全面修缮。2020年,拉贝故居入选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地理位置
拉贝故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与广州路交叉路口的小粉桥1号。
建筑格局
综述
拉贝故居是一座安静的院落,是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一部分。拉贝故居是一幢二层坡顶西式小楼,院子里有拉贝雕像,大门旁边有一个拱圈式的建筑,它底下是有个半楼梯,这就是后来模拟的防空洞,一共挖了三个。
主要建筑
主体建筑
拉贝故居是一幢西式花园别墅,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门口是蓝底白字的“小粉桥一号”门牌,院内有几棵硕大的二球悬铃木,一楼是一个宽敞的客厅,拉贝曾在这里接待客人,陈列室里展示着当年的一些实物和有关资料,拉贝的生平,拉贝和国际安全区等有关内容,二楼和阁楼里陈列着拉贝日记原始复印件八百多件,制作了一百多页中英文对照展板,录像厅可放映五十多项有关资料。
防空洞
约翰·拉贝故居一进门,除了小楼前的拉贝塑像之外,旁边有一个拱圈式的建筑,它底下是有个半楼梯。这就是后来模拟的防空洞,一共挖了三个。根据《拉贝日记》中的记载,它是地下1米5,地上1米5。它本来是按照15个人的容量去建筑的,但是后来,特别是到高峰的时候,容纳了30个人左右。
意义价值
拉贝故居曾是“诺亚方舟遗址”,它承载了生的希望,寄托了和平的向往;约翰·拉贝在南京的至暗时刻不顾个人安危,保护了无数难民,拉贝故居见证了这段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所获荣誉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约翰·拉贝,1882年11月23日出生在德国汉堡,他于1908年8月18日抵达中国北京,除了短暂地回国外,在中国生活了约30年时间,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11年他受聘于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公司,先后在西门子驻北京(1911年—1925年)、天津市(1925年—1930年)、南京(1931年—1938年)办事处工作。
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前夕,约翰·拉贝与十几位自愿留守南京的外籍友人共同组建安全区,并被推选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国际委员会商议划定了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范围,内设25个难民收容所,旨在为战时无法离开南京的平民提供一个避难的场所。安全区为约25万人提供了庇护,约翰·拉贝在自己的寓所保护了超过600位平民。他在南京的寓所现位于广州路小粉桥1号,也在南京大学的校园内,被称为“拉贝故居”。1938年4月他返回德国。他回国后继续通过作报告,播放纪录像片等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二次大战结束后,拉贝又因为他的纳粹身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他困难的日子里,南京人民并没忘记他,通过募捐给他粮食接济,帮他度过了战后的难关,1950年1月5日拉贝在柏林因病逝世。
相关作品
拉贝在南京亲自所见的真实记录《拉贝日记》就是在这座故居中完成的,《拉贝日记》是对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犯下的严重罪行的有力证词,也是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1997年8月《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公开出版。
相关评价
与院落里的安宁相比,一墙之隔的院外则是车水马龙,这番景象是今天南京人生活的日常,忙碌而祥和。如今闹市之中的拉贝故居恰如时间轴上的一个空间坐标,见证了南京城由暗转明,也传递着“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人间心声。(江苏新闻广播 评)
从曾经的西门子难民收容所到如今的拉贝纪念馆,黑暗的时刻始终闪耀着的人性光辉将过去与现在的时空建立了紧密的连接。诚如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曾说的,“任何时候,为了和平,我们将不畏艰辛”。拉贝身上所体现的无私、大爱、和平的精神不旦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审视时代、历史与个人关系的全新视角,也让无论是老一辈的人还是年轻一代的人更加深刻地思考这种精神对于今日和平的意义以及每一代人自身所肩负的和平的责任。静静矗立的拉贝纪念馆是和平的象征,拉贝的精神也将在世世代代的讲述中薪火相传。(南京大学校友网 评)
相关事件
2025年8月,向中国捐赠日本侵华历史照片的马库斯一行三人抵达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拉贝故居、南京城墙博物馆等地。
参考资料
历史不会忘记 ——南大校园的拉贝故居.南京大学校友网.2024-03-06
拉贝旧居.国家文物局.2025-08-12
国际安全区.国际安全区.2025-08-13
感恩和平 重走“南京安全区” | 第二站:拉贝故居 | 我苏特稿.荔枝网.2025-08-13
拉贝故居.中国新闻网.2025-08-13
历史不会忘记 ——南大校园的拉贝故居.南京大学校友网.2025-08-12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2025-08-13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名录.南京大学.2024-03-06
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公布 南京4处建筑入选.搜狐网.2024-03-06
捐赠日本侵华历史照片的马库斯到南京参观,居民当面致谢:感谢你们为历史作证.今日头条.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