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兰柳(学名:Salix turanica)是杨柳科柳属的植物,为大灌木,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吐兰柳是大灌木,高2—3米。小枝淡黄褐色,密被灰白色绒毛。叶宽披针形、长同形或卵圆状长圆形,下部较宽,长4.5—14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上面污绿或灰绿色,有密绒毛或疏毛,下面有暗银白色绢毛。边缘内卷,全缘或微波状,叶脉褐色,成钝角开展I叶柄长2—5毫米,有密绒毛。花先叶或与叶近同时开放,无梗,轴有长绒毛;雄花序长2—4厘米;雄蕊2,离生,花丝无毛;苞片长圆形,先端钝或急尖,褐色或近黑色;腺体1,腹生,线形,长0.8一1.6毫米;雌花序长3—4厘米,果期伸长;子房长圆锥形,无柄,长5—6毫米,密被灰绒毛,花柱长0.8—1.5毫米,长于柱头,柱头2裂;苞片硎雄花,腺体l,腹生。花期4月,果期5月。
分布范围
吐兰柳分布于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阿富汗、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新疆西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栖息环境
吐兰柳生长于海拔190米至4,200米的地区,常生长于荒漠河流岸边。冬季持续-40℃以下温度无冬梢现象;夏季高温38℃也能正常生长;洪水期2个月后可正常生长;粘重土壤上可以生长。喜光性强、不耐庇荫、较耐盐碱。
生长习性
在良好的土地条件下,生长迅速,主丛比较分明,寿命较长。一般栽培条件下,主干基部易腐朽,衰老较早。10年后开始衰老,但根生长较为良好,主干基部腐朽后,也能从根部重新发芽生长。
繁殖方法
野生吐兰柳主要是靠有性繁殖方式进行繁殖。在产地当地洪水来临前开花,洪水将退时种子成熟,种子成熟后漂浮在水面,随洪水消退而扎根于河床两岸。人工繁殖主要采取插造林。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吐兰柳喜水强,属阳性树种,因此造林地要尽量选择地势低洼、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含水量大的土地。对选择的造林地要进行全面清理、整地,深翻25厘米以上,做250厘米宽的平,长度根据浇水难易程度而定。
种条的采集与插穗的制作
1.当地吐兰柳野生资源较为丰实,种条采集的最佳时间在4月初树液流动以前或10月底入冬之后进行。选择的种条最好是当年萌条,也可以少量选择2年生萌条,选择标准为芽饱满,无病虫害,枝条基部粗2厘米左右健壮枝条做插穗。
2.将新割回的种条用湿土埋好,以防止种条失水,影响成活率。春季可直接剪条,分捆包装、土埋。待气温回升到土层10厘米深度温度达到10℃以上时,进行扦插。
3.扦插前将事先准备好的种条取出制成插穗。制做插穗时要用锋利的修枝剪,防止切口劈裂,下切口要与插穗呈45°,便于扦插,同时愈伤面积大,有利于生根。上切口齐平,尽量缩小切口面积,降低水份蒸发量,而且必须保证上切口下1.5厘米左右有1个饱满芽,插穗截取的长度应根据土壤湿度而定,一般为18-25厘米为宜,插穗的小头直径应大于0.5厘米。
扦插造林
扦插前先将插穗放在水中浸泡24小时,让插穗充分吸水达到饱和状态,以有利于生根发芽提高成活率。扦插时芽要朝上,插穗与地面呈60°,与畦的走向平行。扦插后插穗上部切口露出地面1.5厘米以下或齐平。插后踏实土壤,做到行直,以利于机械中耕,降低抚育成本。扦插定植规格为畦宽250厘米、行距60厘米、株距30厘米,每畦4行,便于管理,每目扦插3700株。
抚育管理
除草:造林后要及时进行抚育管理。包括除草、松土、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如果定植较为规格,可采用机械中耕、松土,行间杂草被铲除;行内杂草可采用人工,每年进行4-5次。
水肥管理:每年亩可施农家肥2000千克,6月份施尿素2次,每次施10千克;6月中句施磷、钾肥1次,各施10千克、5千克,农家肥除1次施入外,也可在生长季节或休眠期采取株施。方法:株距之间挖深25厘米,根施1.5-2.0千克农家肥,每年错位施1次。
修枝抹芽:修枝、抹芽的好坏直接影响工具把的质量好坏。吐兰柳定植后生长旺盛,但主干长到100厘米左右时开始生长侧枝。因此,修枝抹芽不能到侧枝形成时才进行,应从定植出芽后就开始。首先,待出芽后,根据出芽情况,留1个健壮芽,利于形成主干,其他芽全部抹除,待生长到50厘米高时,对全主干高度13以下部分芽叶全部修除。整个生长期按此标准进行,直至采割前。注意树体上部2/3形成的侧枝也必须及早修除。保持单一主干,否则影响主干生长和质量。
保护“母茬”,实现持续利用:利用吐兰柳开发生产工具把,采取第1茬收割3年时间,第2茬生长2年收割。但收割要加强根茬(母茬)的保护,需要养茬复壮。收割时尽量用木锯,降低截取位置,以利于根部萌发新条。由于连续采收,根茬逐年提高,到第3茬时,用木锯将老根平茬,即将地上部分削掉,实现持续利用。
主要价值
吐兰柳是防堤固岸、防风固沙和编制筐具的珍贵材料,被广泛用于生产工具把,如铁把、十字镐把、钗把子等,为产地农民带来丰厚的效益。根系发达、抗风、固土,在阿勒泰地区主要用于护岸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