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炳政,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分子物理学家。在高聚物辐射化学、用散射方法研究高聚物和嵌段共聚物形态结构以及高分子共混体系相分离与结晶过程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在用橡胶增韧塑料和有机/无机化合物纳米杂化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人物经历
姜炳政,1933年10月18日生于上海市,幼年丧母,少年丧父,家庭经济发生了剧变,从初中便开始努力学习,毕业后考入上海市上海中学,继而又考取了上海三乐堂奖学金,得到了全部生活和学习资助。由于勤奋刻苦,在数理化和英语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其兄姜炳南(已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研究员)对他的帮助和影响很大,支持和鼓励他继续进入大学学习。1954年姜炳政考入吉林大学化学系,大学四年,以几乎全优的成绩修完全部课程。在校期间,勤学好问,注意阅读参考书籍,积累了广博的知识。先后听过著名化学家唐敖庆、江元生、孙家钟等教授的授课,深受这些理论化学家的严谨创新的影响,使他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遵循认真求实和不断探索的准则。
技术成就
姜炳政出于对化学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选择了当时兴起不久的高分子化学为专业课,高分子物理化学为专门化课。1958年4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作大学毕业论文,题目为“聚乙烯紫外光光敏交联”,毕业后被留在该所,从此他选择了科研作为其终身从事并为其鞠躬尽的事业。他师从钱保功教授,钱伯初的启发式教育,放手鼓励独立工作和学术民主的作风给予了姜炳政广泛学习、深入工作的良好环境,对其影响很深。他现在对研究生实行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指导方法就是钱保功优良作风的再现。
由于姜炳政在聚乙烯光交联和聚丙烯腈改性处理物的磁电性能的研究方面的突出表现,1962年受到钱保功的推荐并通过了所领导考核,被破格提拔为助理研究员,这在当时的应化所是很少见的。
1979年姜炳政被德国洪堡基金会录取为奖学金生。他选择了去德国Mainz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E.W.Fischer教授实验室学习,主要从事和进修用散射方法研究高分子形态和结构方面的工作。E.W.Fischer教授当时论文虽不过百篇,但已是国际高分子物理界的著名学者,他学识渊博,理解问题深入,学风严谨,实验和理论并重,思维敏捷,要求严格,对姜炳政回国以后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该实验室,姜炳政一方面选择了当时最新发展起来的用中子散射方法研究聚碳酸酯的题目,同时又考虑到我国国情,另外用X射线小角散射方法研究其结晶和熔融。他还特别注意参加该所大量的学术活动,积极广泛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在与教授和同行们的交流中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对当时高分子物理的前沿问题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在德国工作和学习的这段经历对其回国后开展国内的研究工作的帮助很大。
姜炳政回国后,继续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科学研究工作,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奖励。除了在改革开放以前参加的项目,如聚甲醛的研究,碳纤维的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外,还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8年)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
因姜炳政在学术上的显著成果,1986年,当他还是副研究员时,即被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破格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姜炳政鼓励研究生勇于探索实践,大胆创新,注重科学研究方法;主张学生在学习期间打好理论、实验、外语和计算机的基础;在阅读文献时,注意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勇于提出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他已指导了3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这些学生都没有辜负他的辛勤教育和培养,具备了独立科研的能力,并适合时代的发展需要。目前他们中绝大部分在国外工作,回国的也已成为科研战线的骨干。
姜炳政曾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化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内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聘请他为兼职教授,长期担任《高分子学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杂志的编委,中科院化学所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联合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吉林大学超分子科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并为IUPACIV-2“商品高聚物的结构和性能”协作组成员,多次应邀出席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并作邀请报告。
姜炳政迄今计发表英文、中文论文140余篇,并被国外刊物论文多次引用。他在高聚物辐射化学、用散射方法研究高聚物和嵌段共聚物形态结构以及高分子共混体系相分离与结晶过程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在用橡胶增韧塑料和有机/无机化合物纳米杂化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