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林鱼,是用“那林”地域名称命名的一种本地草鱼。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特产,也是那林镇特色的绿色食品。那林鱼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的那林、江宁、顿谷、永安、水鸣、浪平、双凤等7个镇。其中,博白县那林镇因饲养那林鱼,被誉为“草鱼之乡”。
那林鱼一般都是利用流动的山泉水养殖,其肉质结实,鲜嫩、味香、清甜。地处山区的那林镇,山高泉水好,这里冬暖夏凉,水温冬季在10度以下,夏季在25度左右,全年适合那林鱼生长。在养殖那林鱼的过程中,通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养殖与管理经验,并世代相传。但由于仅投喂天然草料或农作物的茎叶,生长不是很快,养殖周期长。饲养那林鱼,用大概30公斤的野草,才能养出0.5公斤的鱼。一条那林鱼,一般要养殖3年至4年,才能达到4公斤以上,5年以上可达到6到10公斤。
2017年12月29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那林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那林鱼销路也随之更宽更广,这也刺激了当地养殖户的积极性。
历史起源
那林鱼有300多年养殖历史。
自20世纪80年代初,博白县的那林镇、浪平、双凤、水鸣、水安、江宁、顿谷等乡镇就大力发展那林鱼养殖。
《博白县志》如此介绍:“1986年,鱼窝养鱼共8052户,面积834亩,收鲜鱼196.1吨。具有投资少、收益大、捕吃方便等优点。”
2012年11月,中国中央电视台7套《致富经》栏目就以《天价草鱼的背后》为名对博白当地的那林鱼养殖户进行了报道,使得那林鱼瞬间闻名全中国。广西日报以《小鱼窝养大鱼》对草鱼之乡—博白县那林镇进行了专门的报道。
分类命名
那林鱼是用“那林”地域名称命名的一种本地草鱼。它是博白县特产,也是那林镇特色的绿色食品。
形态特征
感官要求
那林鱼是草鱼,其体表具有那林鱼特有的色泽和光泽,鳞片完整、不易脱落,特征明显,体型修长,体态匀称;鳃色鲜红或紫红,鳃丝清晰,无异味,无黏液或有少量透明黏液;眼球明亮饱满,稍突出,角膜透明;肌肉紧密,有弹性,具有那林鱼鲜鱼特有的鲜味和口感,无异味。
理化指标
那林鱼鲜鱼的粗蛋白/(g/100g)为≥16g;粗脂肪/(g/100g)为≤1.5g;鲜味氨基酸总量(谷氨酸、天门冬氨酸、β-氨基酸、甘氨酸、L-苯丙氨酸、酪氨酸)/(g/100g)≥6.5g;个体重/(g)≥4,000g。
分布范围
那林镇鱼产于博白县的那林、江宁、顿谷、永安、水鸣、浪平、双凤等7个镇。其中,博白县那林镇因饲养那林鱼,被誉为“草鱼之乡”。
栖息环境
那林鱼一般都是利用流动的山泉水养殖,它们生活在长流山泉水中,山泉水水源充足,长流不息,非常有利于那林鱼的高品质、标准化养殖。利用六万大山余脉山泉水源众多,水流长年不断,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的优越自然条件,人们在溪边、山沟等地方筑10-100平方米的小鱼塘,且利用当地特有的泉水自由落差,形成一种循环流水养殖那林鱼的环境,名曰“小窝养大鱼”。
地处山区的那林镇,山高泉水好,在镇边远的六万大山余脉深处,山高林密,河溪纵横,无公害无污染的山溪泉水丰富。此地冬暖夏凉,水温冬季在10度以下,夏季在25度左右,全年适合那林鱼生长,
生活习性
那林鱼长年生长在山泉水中,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养殖,全程只投喂当地种植的天然野草料和农作物的茎叶。它们长年生长在十几摄氏度的长流山泉水中,所以生长速度很慢。
繁育
养殖发展
远销全中国各大城市的“那林鱼”,是博白那林镇有300多年养殖历史的品牌。自古就有利用山泉水养鱼的习惯,现今更是得到充分发挥。1981年,国家水产总局副局长肖锋闻讯亲自前往博白那林实地考察山窝大草鱼养殖,提出山区养鱼要学那林。
那林镇到处是小鱼塘,村民用山泉水养鱼,带来了较大经济效益。村民们经长期实践积累丰富的养鱼与管理经验,并世代相传。近年来,博白县地区的水产管理部门积极推动当地水产养殖那林鱼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组织专业培训、提供市场信息、拓展市场等。此外,水产管理部门还引导养殖户建立养殖合作社,带动更多的人养殖那林鱼。
生长周期
由于那林鱼仅投喂天然草料或农作物的茎叶,其生长不是很快,养殖周期长。饲养那林鱼,用大概30公斤的野草,才能养出0.5公斤的鱼。一条那林鱼,一般要养殖3年至4年,才能达到4公斤以上,5年以上可达到6到10公斤。
养殖现状
那林鱼的优质,靠的是得天独厚的养殖方式。那林镇地处六万大山余脉,山民利用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的山泉水,沿着多条山溪,筑小鱼窝,引流水养鱼。将半公斤的草鱼饲养在溪边的小鱼窝中,草鱼长年吃树叶鱼草,居旷野流水清溪,养足3年,鱼达5公斤以上就可出售,其中,超重的鱼王销到大城市每公斤不低于50元。为了把那林渔业做强做大,增加山民收入,该镇还成立草鱼养殖合作社,更是采取先进的塑料纸箱装水充氧法,对鱼进行保活。
百花山脚下的东风村有507户,2890人,户户有张鱼塘,少的养150至200条草鱼。该村人均山冲田面积少,穷则思变,村民在山沟边、屋边、田边、路边的“四边”地里,用水泥筑起小鱼塘,利用泉水日夜长流不断,小鱼塘上面钉着木条、盖有草,下面养鱼。
保护
2017年12月29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那林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那林鱼销路也随之更宽更广,这也刺激了当地养殖户的积极性。
物种价值
食用
那林鱼食用具有肉质结实,鲜嫩、味香、清甜与众不同的特点,那林鱼营养丰富,肉质厚实,用鱼头烧汤,不加佐料,也异香盈室,汤水呈乳白色,鱼肉可以一片片一层层剥开,片片层层皆质白肉嫩,久煮不碎,口感佳,成为地方食品一绝。
养殖经济
那林鱼一般要养殖两三年待鱼约重6.5千克后才可出售或留作食用。那林鱼作为博白县县地方名优特产鱼被博白人民誉为“水中现宝”。
那林镇的泉水草鱼是村民滋补身体的佳品,致富后的村民养的鱼大部分自行食用,富余的卖入市场,不少人进山贩运。普通的草鱼4至5公斤以上,最大的有10多公斤重。当地村干部表示,村干部月工资还比不上一条鱼的价值。那林鱼养殖户用氧气袋可以长途运输鲜鱼,使得“那林鱼”一直畅销深圳市、广州市、东莞、南宁市、上海市等地。该镇每年都有3万公斤鲜活的纯天然深山绿色食品的那林鱼外销,大多卖给沪、深、穗、邕等大城市的高级酒店。那林镇东风村养鱼最多,该村户户养鱼的经验迅速在全镇得到推广,镇里通过网上介绍销售,已有不少人推销到广东省市场和那林周边的浦北县、钦州市、北海、防城区等地。
多年来,那林镇村民因地制宜,在当地大力挖筑小鱼窝,引长流山泉水养殖草鱼。村民高越说,那林小鱼塘养草鱼发展快,许多人还在不断建小鱼塘。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养鱼户达5140多户,总面积约2700亩。户均养草鱼约100多尾,总量约56.32万尾,总产量200万公斤,产值3642万元。
2022年,博白县那林、江宁、顿谷、永安、水鸣、浪平、双凤等7个镇的那林鱼养殖户已增至1.2万多户,鱼塘面积2250亩,年产那林鱼2200吨,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现今,那林镇佑邦、那林、东风等12个行政村“那林鱼”的养殖户已增至4000多户,年产草鱼200万公斤,为农民带来1.2亿元的收入。利用山沟鱼窝进行流水规模养鱼,已成为该镇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那林鱼的销售价格也在逐年增高,据了解,在2001年时,那林鱼产地收购价仅为每公斤8元左右,到了2012年,个头大品质好的那林鱼产地收购价每公斤就已涨至46元左右。之后,一路攀升,到现今,5公斤级以上的最高已卖到了80元—100元/公斤,批发到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价格更高,每公斤均在100元以上。
文化
历史民俗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唐、宋时期,博白绿含山和大荒山上之池皆有婢妾鱼。宋·乐史《绿珠传》有云:州境有博白江盘龙,洞房山、双角山、大荒山有池,池中鱼有婢妾鱼。绿珠生双角山下,美而艳。据传,绝代美女绿珠即七彩婢妾鱼精幻化而生。到清代,这种珍贵的鱼类不再见记载于任何史料,倒见清朝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的《博白县志》(道光十二年重版)记载,上述大山之池中亦见菩萨鱼清游。在博白县当地一直有句老话流传下来:“博白蕹菜鲜,那林鱼味绝。”,故老相传,最大的那林鱼是清朝年间养了105年的一条草鱼王,重达41公斤,有着“水浸木”的传说。
东风村养鱼多,婚庆喜事都是以吃鱼为主,称为“鱼宴”。鱼占了主菜的70%。村主任宾勇说,一条鱼可做出10多种菜肴,如鱼汤、切鱼片等。难怪有人说,到那林不吃那林鱼,等于不到那林。
文化宣传
中国中央电视台、广西日报、玉林日报等各级媒体也对那林鱼进行过大量报道。201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博白大观》则对那林鱼的历史、地理方位、养殖方式、品质等等作了详细的记载。
获批“那林鱼”地理标志
2016年,博白县为保护地方特色产品,培育地方特色打造品牌,申报“那林鱼”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月,那林镇政府配合县文体广电局制作“那林鱼”专题片,协同相关部门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体对养殖农户和企业介绍“那林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作用等基本知识,取得农户和企业理解和支持。2~6月,成立“那林鱼”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并落实经费;确定申报保护产品名称、保护范围,对申报产品进行拍样送检,形成产品合格品质特征检验报告,制定养殖技术规程,搜集历史人文材料、汇总产业发展资料。7~11月,逐级向自治区质监局、国家质检总局申报。
参考资料
上过央视!玉林这条鱼享誉全国.澎湃新闻.2025-03-17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Report.itis.2023-03-10
那林鱼.中华特产网.2025-03-17
5000张鱼塘鱼跃民致富(13).新浪网.2025-03-17
博白那林鱼.博白电商学习平台.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