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市丝弦是一种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传统曲艺形式,起源于杂剧南音、小令以及江南丝竹音乐,经过历代发展,融合了武冈及其周边地区的民俗音乐和小调元素。它主要流传于邵阳市地区,包括武冈、隆回县洞口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新宁县等地。武冈丝弦被誉为湖南省四大丝弦之一。1956年,邵阳市进行了对其的普查和整理工作,并出版了相关书籍。2006年,武冈丝弦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5月,它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武冈市丝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岷庄王朱楩将其宫廷中的江南丝竹音乐带到武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曲调在当地传播开来,并逐渐演变成武冈丝弦。到了二十世纪初期,武冈丝弦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期,并成立了相关的委员会,推动其规范化和发展。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曲牌和资料遭到破坏。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增加,武冈丝弦再次活跃起来,并在各种文艺活动中获得认可。

保护与发展

自2011年起,武冈丝弦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管理和保护这一遗产。其中包括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经费支持、举办培训和交流活动等。此外,政府还致力于扩大武冈丝弦的影响范围,通过与其他地方的艺术团体交流合作,推广这一传统的音乐形式。

参考资料

非遗印“湘”|武冈丝弦 “仙乐”飘飘.央广网.2024-10-25

武冈丝弦.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10-25

武冈丝弦弹唱《陶母教子》参加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武冈市人民政府.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