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鳄蜥的全身为橄榄褐色,侧面较淡,染有桃红或桔黄色并杂有黑斑,背部至尾巴的端部有暗色的横纹,腹面呈乳白色,其边缘带有粉红色或桔黄色。

生物形态

头部前端较尖,后部为方形,略呈四棱锥形,顶部平坦,平铺着不显著的细鳞,近吻端的鳞片较大,颅顶部的中央有一个明显的乳白色小点,称为颅顶眼。口宽大,内有1个舌,1对内鼻孔,咽部有喉头。颌的边缘密布有同型细齿。舌为肉质,十分肥厚,先端为黑色,呈浅叉状。眼睛大小中等,瞳孔为圆形,孔的周围有金色圆圈,也有活动的上下眼脸和透明的瞬膜。在眼睛的后方,头侧的颈沟前方有明显的鼓膜。头侧部由眼睛辐射出8条深色纹,眼后1条较长,眼下方3条较粗,体侧后端黑纹不规则,腹面浅黄有黑短斑纹。尾部有黑色与棕绿色相间的横纹11—12条,每条约占2节。

颈部明显,并且与头部之间有明显的纵沟分开,在颈沟的后背面有数行较大的凸起棱鳞,中间夹有颗粒状的小鳞,颈侧棱鳞半稀,有灰、黄、粉红色,于前肢的上前方颈侧有一个显著的圆形黑斑。背腹略扁,背部鳞较少,只有颗粒状的细小鳞片散布在大的棱状鳞片间,棱峪状鳞片近似纵行于体背排列,并延伸到尾部,行至后肢处则形成规整的两行排列于尾背两侧。体背有6一7条暗黑色的较宽横纹,横纹到达体侧时又分为二,在叉状横纹间为桃红色,红周镶黑。老年个体的靠近腹面的体侧普遍为桃红色、桔黄色,并夹杂着黑色的棱峪状鳞片。

尾部侧扁,在尾巴背面的两侧各具纵行排列的大形棱峪状鳞片,中间凹陷似深沟,梭峪状鳞片在尾巴的基部相距较宽,往尾端伸延则逐渐变窄,但并不汇合。尾巴上有明显的分节现象,大约有35节,前13节每节的背侧有1枚棱嵴状鳞片,后20节则每节有2枚。尾侧及腹面共有8条棱线,向尾端延伸。尾部有10—11条暗黑色横纹,全身则有明显的16条宽条纹,躯干上有5条,胸部和腹部的界限不明显,年老的个体的横纹间略为粉红色,信宜鳄蜥尾巴外貌颇像鳄鱼尾巴。

鳄蜥的四肢较为粗壮,趾端的爪尖细。前肢的上臂较前臂略短,为橄榄褐色,靠体侧一面密布突起的粒状细鳞,颜色为黄白色。指背有小鳞片数行,呈“人”形排列,指长顺序为4、3、2、5、1。后肢的上下两段几乎等长,趾长顺序为1、3、5、2、1。后肢稍后有横裂状的泄殖孔,周围的鳞片呈方形,雄性泄殖腔内有2枚交接囊,雄性和雌性的泄殖腔内均有一对性腺,开口在泄殖腔的外缘,可以分泌特殊气味的液体。

物种情况

2007年,座落在信宜市思贺镇双垌范围内的茂名市林州顶自然保护区里,当地居民开始陆陆续续发现疑似野生鳄蜥的踪迹,2008年经过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及多方研究人员的鉴定确是鳄蜥。茂名林洲顶市级自然保护区是继广西瑶山、曲江罗坑之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三个发现分布鳄蜥的地方。

林洲顶的鳄蜥种群极可能是已知鳄蜥种群中数量最大的。”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野生动物生态与恢复团队负责人胡慧建博士表示,此前只在广西大瑶山和曲江区两处发现鳄蜥的踪迹,2004年的调查认为全世界的野生鳄蜥加起来只有约950只左右。

“从情况来推测,单是林洲顶这一个地方的野生鳄蜥数量就可能有1000只。也就是说,这里的发现,很可能使全世界的野外鳄蜥总数至少翻一倍,而且光是这里的鳄蜥可能就要占世界鳄蜥总数的一半左右。”

经过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及多方研究人员的鉴定,当地有关部门立刻着手展开救护工作。保护区在已救护的250多只鳄蜥中,还发现了约50只鳄蜥“准妈妈”。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这些鳄蜥“准妈妈”能够顺利产下小鳄蜥,该区域的鳄蜥数量还将有大幅增长。

不仅如此,这还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首次在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发现的鳄蜥种群,分布在热带的鳄蜥种群,林洲顶的鳄蜥与其他地区的鳄蜥相比可能会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具有极高的科研和保护价值。

物种保护

据林洲顶自然保护区管理所所长韦平介绍,由于发现鳄蜥的缘故,茂名市政府于2007年1月18日批准设立林洲顶市级自然保护区,4月23日被广东省政府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据称该保护区地处西江流域一级支流罗定江的源头,鳄蜥一般栖居于海拔760米以下的沟谷中,要求周围的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水流不是很急、水质无污染,有一定的洄流处。喜欢晨昏活动,白天则在细枝上熟睡。其体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便于隐蔽。它们在气温低于17或高于30摄氏度时基本不活动,而在25℃时活动最为活跃。由于它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故具有“重要的水源指示作用”。在林洲顶能存活这么多鳄蜥,从一个方面也证明了当地水质很好。

鳄蜥它有‘活化石’之称,比我们的国宝熊猫还要珍贵,被称作‘爬行纲中的熊猫’因为它是中国特有、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的物种,在分类上为独科、独属、独种。早在1989年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成员国大会的提议案中就被列入附录;1988年我国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其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列为濒危等级。因此,它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其科研价值之高,就不言而喻了。

信宜鳄蜥发现后,自然保护区管理所已经自己投入32万元建起了一个占地6000平方米的救护与繁育中心,现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之前救护回来的300条(因有些自然死亡,实际只有250多条)和刚自然繁殖出来的150多条幼蜥已从场部一楼的临时安置点迁入了新居。

信宜鳄蜥救护与繁育中心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和技术问题。在资金上,按保护规模,每个月购买食物和水电支出要6万-8万元,在技术上,有‘专家不专’的情况。由于很少接触鳄蜥,对于鳄蜥的很多生活生长情况也没摸清楚,比如,单体鳄蜥的寿命究竟有多长?一条雄鳄蜥究竟最多能配多少条雌鳄蜥?等等。这些问题专家们也还没搞清楚,所以很多时候还得靠去观察、去摸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