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平,汉族,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 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研究所副所长。

人物经历

1984—1989: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获学士

1989—1992: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获硕士学位。

1994—1999: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4—1996: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讲师。

1996—1999: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副教授。

1999—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教授。

2001—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博士生导师。

1996.1~现在 哈尔滨工业大学 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研究所 总师。

2007.1~现在 哈尔滨工业大学 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研究所 副所长。

社会兼职: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试验与测试技术专家组成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械与制造学科项目评议人。

黑龙江省试验与测试技术学会秘书长。

中国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常务理事。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编委。

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高级会员。

注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

研究方向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计算机自动测试与控制技术与系统、光纤传感技术与应用。特别是VXI总线、PXI总线自动测试系统技术研究。调制域测试技术及应用;图像处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

主要贡献

论著成果:

1、尹洪涛, 付平, 沙学军 基于DCT和线性判别分析的人脸识别. 电子学报. 2009.10: 2211-2214。

2、乔家庆, 付平, 尹洪涛. 基于遗传排序的测试集优化. 电子学报, 2007.12: 2335-2338(EI )。

3、乔家庆, 付平, 孟升卫. 基于个体差异的遗传选择算子设计 电子学报,2006.12A: 2414-2416(EI )。

4、付平, 李孟, 尹洪涛. 基于Gabor滤波器的数字文档图像文字提取算法 电子学报,2006.12A: 2387-2390(EI)。

5、Hongtao Yin, Ping Fu, Shengwei Meng (尹洪涛, 付平, 孟升卫). Sampled FLDA for face recognition with single training image per person. Neurocomputing, 2006, 69(16-18):2443-2445 (SCI: 091QZ, EI)。

6、尹洪涛, 付平, 孟升卫. 基于自适应加权Fisherface算法的人脸识别。光电子。激光, 2006, 17(11): 1405-1408 (EI )。

7、Hongtao Yin, Ping Fu, Shengwei Meng (尹洪涛, 付平, 孟升卫). An Efficient Face Detection Method in Color Stock Images Lecture Notes in A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5, 3684: 875-880 (SCI: BDC80, EI )。

8、孟升卫, 付平, 乔家庆. 基于同余理论的高速同步计数器设计 电子学报,2005.12A: 2406-2408(EI )。

9、付平, 邵宇航. VME总线Profibus从站模块研制.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09.09: 67-70。

10、付平, 杨倩, 黄灿杰. 基于PCI总线的VXI零槽控制器. 电子测量技术, 2007.11: 104-107。

11、尹洪涛, 付平, 孟升卫. 基于局部特征融合的人脸识别. 测试技术学报, 2006,20(6):539-542。

12、尹洪涛, 付平, 孟升卫. 基于面部不变特征的人脸识别. 测试技术学报, 2006, 20(6Z): 41-44。

13、付平, 高俊生, 黄灿杰. 基于智能模块的PXI总线嵌入式控制器设计 战术导弹控制技术, 2006.4: 104~106。

14. Fu Ping, Meng Shengwei. Research On 时间 Interval Analyzers. ISTM/2001(EI源),2001.6。

15. Fu Ping, Huang Canjie. 设计 and Realiz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VXI bus Data Generators. ISTM/2001 (EI源),2001.6。

16. 付平,刘旺 频率扫描信号的一种数字实现方法. 测控技术, 2002.06。

17. 林茂六,王丽,付平. VXI总线雷达自动测试系统集成和模块设计范例。哈尔滨市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获奖记录

获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获1998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

获1994年度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

获2008年度黑龙江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获2001年度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获2000年度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获1995年度航天总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获1995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

获1995年度航天总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

获2005年度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获2004年度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