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松(?~1619年)字来清,陕西榆林人,明朝大将。

杜松早年任宁夏守备,逐渐升副总兵、督都佥事等职。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代替李成梁镇守辽东。杜松在此任上多次立功。大凌河之战失利,被免职。万历四十三年,河套一带战事大起,杜松斩首200级,因此又被重新起用。万历四十五年,由于后金军队不断侵扰辽东,遂命杜松为总兵官镇守山海关。次年,张承荫战死,又命他驰援辽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任命杨镐为统帅,动员10余万军队进攻后金。杜松率军6万为主力,出抚顺关,从西面向后金进攻,其余两路分别从西南、东南两个方向发动攻击。双方在萨尔浒展开决战。努尔哈赤决定先击败杜松所率明军主力,然后再对付其余诸军。杜松勇而无谋,催军急进,遭到伏击,死者无数,杜松本人面中一箭,落马而死。天启年间,明朝追赠杜松为少保、左都督,世袭千户,并为他立祠祭祀。清朝乾隆年间,追谥他为“武壮”。

《明史》评价对杜松的评价为松勇而无谋,刚愎使气。至承廕与松,以将门子捐躯报国,视世所称“东李西麻”者,相去何等也!

人物生平

杜松在万历年间从军,因屡次立功被任命为宁夏守备。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他被调任为延绥参将。当时杜松被称为“杜黑子”,因为他在战斗时卷起袖子,露出乌黑的手臂,手持金刀勇猛砍杀。镇守陕西期间,他与胡人进行了百余次战斗,战无不胜,被塞外民族尊称为“杜太师”。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杜松被提升为署都督佥事,接替李如樟镇守延绥。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河套的蒙古人进犯安边、怀远,杜松大败敌军,不久后被调往蓟州镇守。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夏天,杜松被任命为总兵,接替李成梁镇守辽东。然而,他在辽东作战不利,一气之下焚烧了粮草,结果被下狱处置。杜松感到非常惭愧,多次毁坏自己的甲胄,甚至声称要削发为僧。当时朝臣们都为杜松的勇武感到惋惜,但由于他的性格问题,没有人替他说话。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盘踞在河套的蒙古人大举进犯内地,杜松被重新启用,率领轻骑突袭火落赤的营地,斩杀了二百多名敌人。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由于蓟州和辽东局势紧张,朝廷特别设立总兵官镇守山海关,任命杜松为总兵。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张承廕战死,朝廷命令杜松驰援辽阳。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决定对建州女真用兵。总兵杨镐将兵力分为四路,由四位总兵官率领,进攻赫图阿拉。杜松率领的中路左翼从沈阳出发,经过抚顺关,为了抢头功,他连夜急行军百余里,抵达浑河岸边。杜松得知后金兵约一万五千人正在铁背山上的界凡城修筑防御工事,企图阻挡明军前进。界凡城地势险要,是后金都城赫图阿拉的咽喉要塞。杜松将大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驻扎在萨尔浒山,另一部分由他亲自率领渡过浑河,进攻界凡城以北的吉林崖。然而,杜松并不知道后金已经向界凡方向大规模调动军队,这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初一早上,杜松不听总兵赵梦麟等人的劝告,强行渡河。由于辎重营渡河困难,部分军队被留在后方。杜松军渡河时,努尔哈赤在浑河上游毁坝放水,河水暴涨,导致明军损失惨重。杜松军渡河后虽然攻破了两个后金小兵寨,但只俘获了十四名后金兵。随后,杜松率军攻打吉林崖,但后金军已经赶到界凡城南的扎喀关,并派兵增援吉林崖。明军虽然拥有火器优势,但始终未能攻下吉林崖。

努尔哈赤率领主力赶到后,决定先攻击萨尔浒的明军大营。后金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攻破了萨尔浒大营,明军溃败,总兵王宣、赵梦麟战死。杜松军在吉林崖看到萨尔浒大营被攻破后,军心动摇。后金军随后集中兵力围攻杜松军,杜松亲自率军奋战,但最终被后金贝勒赖幕布射杀。明西路大军全军覆没,只有少数残兵逃脱。不久后,努尔哈赤率领八旗主力攻破了北路明军的营垒,北路主将马林大败,单骑逃回开原。杨镐得知两路兵败后,急忙命令李如柏和刘铤撤军,但刘铤已经深入敌境,最终战死。李如柏接到撤军命令后匆忙撤退。萨尔浒之战后,朝廷议论纷纷,大多归咎于杜松的轻敌冒进。天启年间,明朝追赠杜松为少保、左都督,世袭千户,并为他立祠祭祀。清朝乾隆年间,追谥他为“武壮”。

家庭成员

史书记载

历史评价

杜松贪功轻进以致丧师,深可痛恨。(朱翊钧 评)

回忆剿事,初举时,以杜松之勇、刘綎之智、贺世贤之刚,及合西北数十年蓄之精锐未免逐北。(袁崇焕 评)

自有辽事,所用人,鲜能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为庶几;而武臣如刘綎、杜松、满桂祖大寿吴三桂,其最着也。(夏允彝 评)

松勇而无谋,刚愎使气。至承廕与松,以将门子捐躯报国,视世所称“东李西麻”者,相去何等也!(《明史》 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