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孔子庙研究》是由孔祥林等人创作的文化类图书,首次出版于2011年3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本书共分为六部分,分别是中国孔子庙、朝鲜半岛孔子庙、越南孔子庙、日本孔子庙、南洋与西方纪念孔子建筑以及各国孔子庙制度之比较。本书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指出孔子庙是国家尊重传统思想文化和推崇孔子思想象征,同时也是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标志。此外,本书还探讨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海外建筑的表现,如朝鲜半岛的孔子庙和越南的孔子庙。

内容简介

该书研究了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孔子庙或孔子纪念建筑的历史与现状,并就中、朝、越、日、琉孔子庙的庙学布局、孔子庙布局形式、建制和建筑制度、奉祀制度、祭祀制度等逐项进行了研究与比较,将孔子庙的研究由历史、建筑拓展到规制、奉祀、祭祀等制度层面。

《世界孔子庙研究(套装上下册)》分为上下册。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版式、统一标准"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

作品思想

中国孔子庙产生于战国,奠基于汉代,国学孔子庙产生于东晋,地方学校孔子庙发端于北齐,推行遍及全国于唐初,发展于宋代,消沉于辽、金、元,兴盛于明,鼎盛于清,衰落于清末,破坏于民国以降,复苏于改革开放朝鲜半岛孔子庙新罗时期传入,高丽时期推广到地方,朝鲜时期达到鼎盛,日本占领时期开始衰落,朝鲜战争以后,韩国孔子庙复苏并进一步发展,朝鲜继续衰落。越南奉祀孔子庙的传入是在隶属于中国的唐朝,越南独立后的李朝始建国学孔子庙,陈朝推向地方,孔子庙普及在隶属明朝时期,发展在后黎朝,鼎盛在阮朝,衰败在外国入侵以后。日本孔子庙在白凤末年传入,奈良县至平安前期第一次兴盛,镰仓市至桃山时期沉寂,江户时期全盛,明治维新以来衰败。

该书加强了对文庙制度的研究,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将庙学布局形式分为左庙右学、右庙左学、前庙后学、后庙前学、庙学分离等类别并分别进行研究,探讨了韩国采用前学后庙独特布局形式的原因;研究分析了孔子庙建筑形制的发展、形成及特点,文庙主祀、配祀、附祀人物的变化发展历史和奉祀方式的变化,文庙祭祀等级、祭祀名目、释奠礼仪、祭品、祭祀音乐、舞蹈的发展变化。由于中国孔子庙是世界各国孔子庙的范本,作者研究尤加着力,将文庙建筑分为前导建筑、奉祀建筑、附祀建筑和服务建筑,逐一研究建筑的产生发展历史、建筑特点和等级差异,研究分析风水学说对孔子庙建筑的影响,研究分析从祀人物由传经之儒向明道之儒和行道之儒的变化等。

该书在与孔子庙研究相关连的孔氏家族研究中也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一是刘知远并没有封孔子嫡孙为奉祀君;二是《汉书》和《文献通考》关于孔子嫡孙封号褒尊侯和褒亭侯都是错误的,孔子嫡孙封号为褒成侯;三是考证孔子夫人为亓官氏,指出《宋史》作开官氏和后人作亓官氏都是错误的。

荣誉表彰

该书入选201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作者简介

孔祥林,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主要从事孔子思想、孔姓家族、世界孔子庙研究。主要著作有《大哉孔子》《图说孔子》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