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森房吉(1868年10月30日—1923年11月8日),日本地震学家,出生于福井县,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他是日本地震学的重要人物,对余震发生率的观测而闻名,提出了被称为大森法则的理论。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地震时的地面振动、地震破坏、地震区划、地震发生的周期性以及火山等。
人物经历
大森房吉于1890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之后在东京大学的研究所攻读气象学和地震学。
1891年,他参加了浓尾大地震的调查,发现大地震的余震频数随时间作双曲线式的衰减,由此提出了著名的大森余震公式。
1892年,他成为日本文部省震灾预防调查会的委员,1893年起担任东京大学地震学讲师。
1897年,他回国后任帝大教授,后被推为学士院会员。
1897—1923年,他任地震学教授和震灾预防调查会的总干事。
1923年,大森房吉在前往澳大利亚参加第二届泛太平洋学术会议的途中,闻及关东大地震讯息后决定归国。然而在归国途中,他被诊断出罹患脑肿瘤。他于11月8日在东京大学附设医院逝世,享年55岁。
主要贡献
大森房吉为日本地震学创始者,对日本的地震学很有贡献。
除了大森公式,他还设计了各种型式的地震仪,其中大森式水平摆地震仪最有名。他发现近地震记录中S波(横波)以前的振动持续时间与震源距成线性关系,这个关系后来成为测定震中位置的最早的根据。大森房吉的研究涉及地震学的各个领域。他还研究了地震时的地面振动、地震破坏、地震区划、地震发生的周期性以及火山等,并参与编辑了日本历史地震目录和地震史料。他的论文极多,达数千页,多发表在早期出版的英、日语刊物中。
他是第一个试图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提出完整计算理论的人,结构抗震的静力理论的创始人。静力理论是假定结构为绝对的刚体,当受到地震作用时,处于水平振动状态,因此在任何瞬间结构上各点的加速度都相等,惯性力在结构上的分布与质量分布成正比,结构所受到得地震力等于地震载荷乘以一个地震系数。由于静力理论忽视了实际结构的弹性性质及其有关的动力特性,虽然计算简单,但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