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明阿(1805年-1882年),袁姓,名富明阿,字治安,瑷珲汉军正白旗人,明朝兵部尚书袁崇焕六世孙。因战功先后被清廷封为宁古塔都统、正红旗汉军都统、荆州市将军、江宁将军、漕运总督、吉林将军等职务。

富明阿最初以骑兵身份参与喀什噶尔的征战,被授予驱骑校的职位,后来晋升为参领。咸丰三年(1853年),富明阿随钦差大臣博尔济吉特·琦善镇压太平军,因功被赐予车齐博巴图鲁的称号。至咸丰八年,富明阿屡立战功,遥授宁古塔副都统。同年八月,富明阿率部攻打六合的葛塘、盘城。大败,身受十二处创伤,被命令以原品休致。咸丰十一年,富明阿被召至京城,命令训练京营。同治元年,他被任命为正红旗汉军都统,管理神机营。 同治三年,富明阿任江宁将军兼漕运总督,同太平天国作战有功,赐黄马褂和骑都尉世职。同治四年(1865年)富明阿因伤病未愈,离职养伤,次年被任命为吉林省将军,在任期间,他采取剿抚相结合的办法,肃清了吉林地界的土匪,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招抚流人开荒种地,创建吉林考棚,使吉林、黑龙江省两省学生能够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并委任满汉教习教授文言文经史、骑射,致力于提高文武技能。光绪八年(1882年)冬,富明阿卒于黑河市,终年77岁,谥“威勤”。

富明阿生前受到清廷的重用和官兵的拥戴。光绪八年(1882年)富明阿病逝后,应吉林市官绅的请求,在吉林省为富明阿建立了专祠。

人物生平

从军有功

富明阿,本是袁氏家族的成员,属于汉军正白旗人,是明朝兵部尚书崇焕的后代。崇焕因冤案而死,家族流亡到汝宁,其妾生一子,名文弼,辗转来到东北地区宁古塔,入了旗籍。1685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文弼之子尔汉随清军进驻瑷珲,雅克萨战争以后被编入瑷珲驻防八旗中的正白旗汉军第三佐,从此落户于江东白旗屯,经过五代十国传承到富明阿。富明阿以骑兵身份参与喀什噶尔的征战,此战中,富明阿表现勇敢,杀敌16人,活捉5人,被授予骁骑校的职位,后来晋升为参领。

咸丰元年(1851年),南阳市捻军首领乔建德率领2000余人以角子山为根据地竖旗起义。当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革职的博尔济吉特·琦善几经官场起伏又被起用,清廷令其到河南省剿捻,并任他为河南巡抚,与此同时又调富明阿带兵随队前往。然而捻军势力越来越壮大,剿捻毫无成果。

咸丰三年(1853年),富明阿随钦差大臣琦善在扬州市与太平天国起义军在洞清铺交战,虽然受伤,但仍然坚持战斗,斩杀数十名太平军,因此被提升为协领,并特别赐予玉䚢。次年,他在瓜洲击败太平军,被赐予花翎,并负责带领宁古塔的军队。咸丰五年(1855年),在虹桥的战斗中,他命令部队在距离太平军二十步远时发射箭矢,射杀了太平军首领,并分两翼搜索伏兵,使太平军溃败,因此被加封为副都统。咸丰六年(1856年),他代理宁古塔副都统职务,在徐家集、砚台山多次击败太平军。在攻击瓜洲时,他还带领部队和六合的练勇攻击江浦,在十里桥击败太平军,被赐予车齐博巴图鲁的称号。他还在朴树湾、土桥、五新桥等地击败太平军

因功擢升

咸丰七年(1857年),富明阿参与攻击瓜洲,在富家井、白庙连续击败太平军,以副都统的身份被记名。同年冬天,他攻克瓜洲,被命令以副都统的身份优先上报。他担任江北军翼长,进攻江浦。咸丰八年(1858年)春天,他连续击败援助的太平军,收复了城市。他进军六合,攻击滁州市,攻克来安县,被赐予头品顶戴。八月,德兴阿在浦口战败,富明阿迅速支援但未能成功,伤亡近半。他撤退到仪征市,收集散兵,重新组建军队,扼守万福桥,在运河东击败太平军,被任命为宁古塔副都统,与张国梁一起攻克扬州市、仪征,并在冶铺桥再次击败太平军。

咸丰九年(1859年),德兴阿因违反军纪被罢免,江北军队没有设置统帅,命令归和春节制,另外选拔有勇有谋的人担任,和春推荐了富明阿,被命令协助和春处理军务。当时六合浦口区都未收复,富明阿督军进攻,在百龙庙、李家营及六合城外多次交战。后来数万太平军攻击营地,分股绕到后方进行袭击,结果大败。富明阿身受十二处创伤,被命令回旗医治,因伤势严重,被命令以原品休致,领取全俸。

咸丰十一年,富明阿被召至京城,命令训练京营。同治元年(1862年),他被任命为正红旗汉军都统,管理神机营。不久后,他被命令前往扬州市协助郭贝尔·都兴阿处理军务。江北地区未受太平军侵扰,盐场的利益依旧,他与都兴阿一起请求运送盐来资助军饷,军用物资得以供应。长江下游南北两岸有四十多个重要地点,他安排船只驻守,分派北洋水师驻防,详细陈述了部署情况,被特别嘉奖为熟悉地形。太平军多次联合捻军窥视江北,他多次击退联军。他分兵过江协助冯子材守卫镇江市。那年秋天,他亲自率领精兵援助临淮,与僧格林沁苗沛霖会合,被命令协助处理军务,命令部将詹启纶、克蒙额会陈国瑞等进攻,连续击败太平军和捻军,苗沛霖被处决。他因伤势复发,请假到清淮就医,陈述皖北圩练的弊端,被命令由僧格林沁曾国藩讨论整顿。

同治三年春天,郭贝尔·都兴阿前往陕甘地区平定陕甘回变,命令富明阿返回扬州市坐镇,代理江宁将军,不久后正式任命并兼任漕运总督。他派遣詹启纶率兵过江协助剿灭太平天国,攻克丹阳市,被赐予黄马褂。江宁收复后,赐予骑都尉世职,仍然督率水陆各军驻守江北。于是他裁撤红单船,由提督吴全美率领返回广东省,适当裁减陆军数千人。他陈述:“江宁驻防,战后只剩下六百多人,现在设立官员二十七人,士兵二百五十八人,勉强维持营制。京口驻防,还剩下四千多人,官兵挑选补足,俸禄不能全部支付,房屋都已被焚毁。请求调拨俸禄修建房屋,使他们有地方居住。”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

管理地方

同治四年,富明阿因腿伤未愈,请求离职,被允许坐轿子赴京医治,到京后,仍然被命令管理神机营。伤病长期未愈,被命令回旗。同治五年,被任命为吉林将军,督剿马贼。他努力进山搜捕,派遣将领分头追捕,几个月内就肃清了马贼。他招抚了金匪,开辟了数万顷的荒地。不到十年,就建立了郡县。在任四年后,再次因伤病请求离职,被允许,仍然在家领取全俸。光绪八年(1882年),富明阿去世,追封为威勤,吉林省扬州市请求为他建立聂氏宗祠

重要争议

寿山之父富明阿为明兵部尚书督师袁崇焕的六世孙,有研究者对此提出异议,依据是《明史·袁崇焕传》载:“法司坐崇焕谋叛,……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因为《明史·袁崇焕传》中明确记载“崇焕无子”。另有人提出崇焕死后可能有遗腹子,但这只是无根据的想像之辞。另有人提出一种看法,认为中国传统一向有承祧为嗣之习惯,可以继嗣为子,崇焕自可有裔孙。

影响

富明阿在任吉林省将军期间他采取剿抚相结合的办法,肃清了吉林地界的土匪,维护了吉林社会治安。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招抚流人开荒种地,为东北地区的开发建设做出了贡献。富明阿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创建吉林市考棚,使吉林、黑龙江省两省学生能够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并委任满汉教习教授文言文经史、骑射,致力于提高文武技能。

评价

光绪十四年(1888年)到黑河市宋小濂在《北缴纪游》中记载:“咸同间,东南多故,是处出名将最伙,富威勤公其最著也。”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到瑷珲的李树棠在《东徼纪行》中也称:“瑷珲虽辟在边陲,咸同以来官至将军者四人:绥远省将军克蒙额、吉林将军富明阿、福州将军善庆、乌里雅苏台将军托克湍,皆瑷珲人也。富将军犹有盛德,里人至今颂之。”

人物关系

相关文物

富明阿将军碑位于瑷珲镇西偏南700余米处,据通往西三家子村大车道50余米,墓地四周有大理石柱为标界,根据地高120厘米石柱上刻有“袁氏茔地”字样,以石柱为界,南北长68米,东西宽52米,总占地3500平方米,当时墓地范围之内是一片草甸子,四周为生产队麦田,墓地中间有八棵古松,古松前有一座直径近15米,高出地面一米半,顶部塌陷的封土堆,土堆前竖立着两大四小共计六个石碑,碑前散落着24个岩羊、石马和近似于虎的无名石兽。这些石制品体积较小,一般都不过40厘米,两个人即可搬动。由于全部被人为地损坏了,不是缺耳,就是少腿,再不就是拦腰砸断,只能靠拣拼才能复原。封土堆前及其东侧,各有一块4米长,2米宽质地平滑的石供桌,6个石碑均有长方形的石碑座,两大四小由北向南一字排列。两大石碑均系“九眼透笼”碑。碑高120厘米,碑宽80厘米,碑厚32厘米,龙口市衔“御旨”二字。正面碑文右侧为满文,正中为汉字“清封军袁姓富明阿将军之墓”,左侧为汉字立碑时间,后部碑文为汉字记载墓主的业绩。4个小碑为同一规格,平顶,没有“九眼透笼”状的石碑。碑高160厘米,碑宽45厘米,碑厚20厘米。碑主依次为墓主的长子寿山和次子永山二人。由于这4个小碑背部被涂抹和划痕较严重,大部分字迹不清,只有永山碑中的“甲午中日之役出征沈阳市统领”和“草河岭陈之”等字尚能辨认。富明阿将军碑于1972年4月被毁掉,1976年“七一”前后,黑龙江省考古队对富明阿墓进行了挖掘清理,挖掘清理出的文物现珍藏黑龙江省博物馆,如今的两个土堆是挖掘后存放积土留下的,只仅存两棵古松。

研究书目

清史稿

《袁督师遗事汇辑》

参考资料

瑷珲名人 | 富明阿将军.微信公众平台.2024-08-27

人物春秋:灵秀瑷珲走出的九大将军(二).东北网.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