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寺又名罗汉院,遗址位于康县周家坝镇平洛河与西汉水交汇处的犀牛江边。此地峰峦竞秀、曲径通幽、碧水涓涓、林木葱垄,环境十分优美。这里发现的一块残存的石碑上,居然有宋代名臣欧阳修、韩琦等人的信息。罗汉院的寺院匾额,曾为赵祯亲笔题写!该寺在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时被毁。
2017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初二)由民间人士李正宏、周贵仁等人发起的重建犀牛寺议式在康北商贸城东区举行。
犀牛寺的传说
传说一
相传,这是当年犀牛出没之处。唐末,犀牛潭边南山上的赵家庄有一少年,每途酷暑炎日,便常到潭中游水。因每次都遇犀牛在潭中出没,惧怕心理渐消,进而和犀牛同潭嬉水。一天,有一年迈地仙到此,静观其景,久不作声。待夕阳西下,犀牛沉没,方对这位少年说:“我给你一个小包(内裹地仙祖父骨灰),明日你将它喂入犀牛口中,保你长大前途辉煌。”地仙意在哄少年将其祖父骨灰葬于那最好穴道一一犀牛腹中,可使他家业兴旺,降生真龙天子。但这少年心眼灵巧,回家后悄悄将他已故父亲的坟墓掘开,拣了几根短骨用布包裹。次日入潭游水,待犀牛浮出水面后,便先将他父的短骨喂入牛口。这犀牛吞了死人骨头,神灵之气顿消,开始迅速下沉。少年眼看犀牛将要沉没水中,来不及将地仙给他的小包再塞进犀牛口去,就急忙将小包挂在犀牛角上。从此,犀牛再也不出水面而永无踪影了。给犀牛口中喂下父骨的这一少年,成婚不久便得一子。这孩子自幼聪慧过人,品行高洁,好习武,善军事。后来竟成了统率全军的大元帅,进而当上了天子。在他统领军队时期,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要在犀牛江边的毛坝阅兵一次,周围各县民众皆云集观看。这便形成了古来一年一度的毛坝集日。地仙之子成了大将,人称挂角之将。
为纪念这一神奇的犀牛,人们把这潭水汇入的大江称为“犀牛江”。又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犀牛寺”。甘肃省通志中还有一段记载,其意是:柴荣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天子令地方官修建犀牛寺,赵祯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再令修建犀牛寺庙;赵顼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将其圣皆全文刻于寺内石碑。
传说二
据《康县志》记载:“956 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牒修罗汉院。”犀牛寺脚下有河流过,河水清莹如镜,旁边有一深潭,名曰犀牛潭,寺院以潭而名。
相传很久以前,每逢月圆之时,潭中有犀牛出没,民间流传说是神仙下凡,预示着此处为风水宝地,可出真 龙天子,但没有圣人之命的耐力之人是不可能见到犀牛的。后来,从外地而来的赵姓和杨姓人氏,为了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把自己父亲的骨灰盒装在袋中,抱在怀里,不畏严寒酷暑常年守候在潭边,也许是他们的真诚感动了上天,终于在有一年的8月15日夜深人静时,犀牛出水了。赵氏忙把骨灰投入犀牛口中,而杨氏惟恐犀牛入水,急中生智,把骨灰袋挂在犀牛角上,犀牛受惊急返水中,从此再也没有出水。若干年后,赵匡胤建立宋朝政权,杨家掌握着军队,精忠报国,民间有了赵家为真龙天子,杨家为挂角之将的历史传说。1063年(嘉祐八年),赵祯赐犀牛寺“仁济院”匾额以示纪念。1073年将其刻于寺内石碑上。
犀牛寺的正殿坐北向南,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 40 平方米,东西还有偏殿各三间,建筑形式与正殿雷同。殿门四壁镶有着色罗汉、金刚、菩萨、天王等,雕工精美,形象逼真,正殿正中悬挂着“皇帝牌”,上书“皇帝万岁”四个大字。
文化见证
犀牛寺因有宋朝皇帝的题匾,故在方圆几百里地,名气很大,香火旺盛。后因历史原因,寺院被毁,只有万岁牌收藏于民间。
民国吕芾林题诗曰:
何人已乘犀牛去,罗汉殿前记胜名。
夜静潭以含月朗,更深水面映江清。
唇楼海市须臾约,零影天光分外明。
相对前身知我是,频来古寺听涛声。
重建犀牛寺
历史印记
时至今日,犀牛江水依旧日夜奔流不息,犀牛沉没的深潭仍形迹可鉴,潭边印有牛蹄的巨石安详地躺在那 里,呈现出一副饱经沧桑的倦态。遵天子之命建造的犀牛寺现虽已被毁,但残迹仍存。
恢复重建
为了挖掘历史文化,守护精神家园,开发宝贵文化遗产,弘扬道德,敦文劝善,启迪后人,重温优秀历史信息,更深刻地把握今天文化的精髓,复制千年古刹,也就是彰显犀牛江流域古代文明,见证康县前辈智慧的依据。
2017年9月21日(即农历八月初二)在康北商贸城东区举行了犀牛寺景区奠基仪式。
2017年9月29日(即农历八月初十)在原址正式开工建设,经施工犀牛寺罗汉院石碑今天重见天日,其中有一块宋代石碑可能是康县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碑,对研究康县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选址位置
经“犀牛寺筹建委员会”团队和雕塑施工单位“康县陇肃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共同研究决定:计划遗址与新址两地并建,并打造好犀牛潭景观建设。
参考资料
陇南康县犀牛寺残碑:潜藏着北宋名臣的人文密码.中国甘肃网.2017-10-28
犀牛寺遗址.新浪.201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