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溪村位于镇海区最西部,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辖25个村民小组,现实有耕地2784亩,山林面积16854亩。

基本信息

2008年底总户数1146户,总人口2540人,工农业总收入9288.48万元,村级可用收入1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150元,村级资产总计1240.19万元,固定资产617万元。

汶溪村依山而居,水库众多,山清水秀,自然风光优美,地域资源丰富。辖区内有上百亩葡萄园基地,近千亩杨梅,其他山林面积大部分都培育有孟宗竹等经济作物林。小洞的净圆禅寺和秦山的秦夹岙故居有相当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热烈欢迎社会各界前来观光旅游。

历史沿革

汶溪因溪得名,《四明志》记载在南宋时称为门溪市。汶溪以前属于慈溪市城关区,1958年被划归镇海,是镇海最西面的一个村。文溪从村中缓缓而过。

村内现存的老街,沿汶溪河东西走向,绵延近一里。沿街大部分建筑还保持着旧时模样,砖瓦斑驳,门窗渐朽。老街中部有座八部庙,跨街而立,颇为奇特。八部庙始建于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用以祀祭唐朝的孙维,由前殿、戏台,后殿三部分组成。

人文古迹

过街亭古戏台

这座戏台坐落于九龙湖镇汶溪村老街上,外观(见图一)为一过街亭,供行人来往穿行。内部的整个戏台设有固定的四柱和藻井,戏台古朴,藻井特异。台面为正方形,边长4.2米,高0.6米。戏台顶层造景为斗拱状木结构建筑,并有挂灯木梁,做工十分考究,此种类型的藻井在浙东地区较为少见。过街亭戏台依附于边上的八部庙中,为八部庙的建筑之一。

戏台平时作为过路街亭,逢集市、喜庆等时期进行演出或者举行民俗活动时,将亭内四面榫卯结构处穿上架梁,其上搭活动戏台。演出时三面庙门大开,观众可从不同角度观看演出。

光绪《慈溪县志》上记载,汶溪街旧有八部庙,庙之西为上街,东称下街,始建于唐。文保员表示,先有庙,后修戏台,两者浑然一体。根据县志和其建筑特色来推测,戏台的建造年代约为宋或明时期,清代时进行过修。

文种故里桥

慈东山水,文溪首焉。这句话见于清朝乾隆的《溪隐庵碑记》,它不但提到了汶溪的来历,更暗示了这里与春秋越国大夫文种渊源匪浅。

中心村是一处珍贵文脉的所在地,有文种桥、文种书院、文种凉亭、文种隐居所等各种遗迹与传说。有资料显示,这里是春秋末期越国大夫文种的故里。

新农村建设

汶溪村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人口2500多人,其中耕地2700多亩,山林面积1.6万多亩,三圣殿、小洞岙两个水库环抱,自然风光秀美。村民们利用好山好水山,发展多种林业经济,辖区内有一望无际的茶园、上百亩葡萄种植基地以及近千亩杨梅林。

近年来,随着九龙湖镇全域乡村旅游开发的推进,汶溪这个“深闺少女”缓缓揭开面纱。根据今年新出台的九龙湖镇总体规划,汶溪定位为都市休闲农业区,而其中秦山片区则是全域乡村旅游的重点开发建设区。

获得荣誉

入选浙江第五批省级引领型农村社区名单。

参考资料

千年汶溪村:“邂逅”美丽乡愁.中国宁波网.2017-11-08

镇海九龙湖汶溪村老街发现过街亭古戏台.镇海新闻网.2015-07-08

汶溪:历史悠久 文种故里.镇海新闻网.2015-07-08

396个!浙江新一批省级引领型农村社区名单公布.浙江新闻-浙江发布.202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