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箩原始森林是一片位于通天箩底中部的原始森林植物群落,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坪乡、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的东北部,面积约3500平方米。

通天箩及其原始森林是1981年被发现的。1988年,中美联合科学探险考察队首次征服通天箩并获取第一手资料;1992年2月,中国人独立进入通天箩。通天箩被发现后,除了极少数的探险队在专业器材的辅助下曾经进入通天箩外,普通游客只能是在其边缘从高处观赏。

通天箩位于海拔690多米的石灰岩高原上,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下降洞穴,其深达90多米,洞口直径91米,底部最大直径140多米,属于粤北石灰岩地貌。通天箩洞底生长有针叶树和阔叶树长,乔木下生长着耐荫的低矮灌木丛,地表上覆盖了一层草本植物。动物以蛇、虫、鼠、鸟为主。

命名

通天箩的整个洞穴四壁呈倒立梯形,形似一个肚大口小的农家所用的巨大谷箩,“通天箩”名称由此而来。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通天箩原始森林位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坪乡,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的东北部。

地质地貌

通天箩位于海拔690多米的石灰岩高原上,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下降洞穴,其深达90多米,洞口直径91米,底部最大直径140多米,属于粤北石灰岩地貌。 在地质学上通天箩被叫做漏斗,是因为南方地区雨量充沛,雨水沿着岩石的裂隙渗入地下,一路溶蚀四壁,逐渐扩大,在地下形成大型的溶洞

生物多样性

通天箩底中部有一片面积约3500平方米的原始森林植物群落,通天箩洞底生长有不少参天树木,针叶树和阔叶树长得又瘦又高。乔木下生长着耐荫的低矮灌木丛,地表上又覆盖了一层草本植物。动物以蛇、虫、鼠、鸟为主。

历史沿革

通天箩洞底形成的景观与其洞穴形成发育史分不开。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可溶岩在水的作用下,不断地被溶蚀、扩大形成空洞;随着洞顶在重力崩落变薄而导致塌顶时形成露天的竖阱;继而在大自然界各种外动力的搬运、聚积及动植物的世代繁衍作用下,经过无数年代,便造就了这块独特的、世界罕见的生态环境。

通天箩是1981年被发现的。1988年,中美联合科学探险考察队首次征服了通天箩获取第一手资料,引起广泛关注,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当时成功登底的都是美籍队员,1992年2月才实现中国人独立进入通天箩。后来,也有少数探险队凭借先进的器材和娴熟的攀爬技术成功进入了通天箩的神秘地底世界,但人数屈指可数。

主要看点

通天箩被发现后,除了寥寥无几的探险队在专业器材的辅助下曾经进入通天箩外,普通游客只能是在天坑边缘从高处观赏。

植被景观

通天箩基本与外间的生态系统隔离。除了阳光、雨露、风之外,两个生态系统基本不互通,从而形成了一个罕见的“地下森林”。通天箩洞底中部有一片面积约3500平方米的原始森林植物群落,它们生长在厚达40厘米、并散落着兽类的骨骼、鸟粪和蝙蝠粪等的腐叶层上。在这个植物群落中,那些迫切需要阳光的针叶树和阔叶树长得又瘦又高,许多树的直径仅20厘米左右,高度却有15~20米之多,最高的竞达30米左右;多种藤本植物也竞相生长、攀爬繁密;在高大的乔木树下,还生长着耐阴的一米左右高的灌木丛;底部则是附近地表上罕见的草本植物。

地质景观

通天箩洞壁内向陡峭,壁上几乎没有什么植物,一层一层的石层被地壳运动顶起来形成斜纹或上、或下,清晰而显眼,在层缝间也结出不少的钟乳石

洞穴探险

通天箩四壁有多个石英岩洞,尚无人能入,通天箩洞将成为国际探洞场所。

相关评价

对普通游客而言,通天箩的神奇令人啧啧称奇。但对学者而方,这个高度封闭的“地下森林”却是一个有可能保留着原始生态的天然宝库,对研究岩洞植被的起源和发展有极大价值。尽管普通游客不能下到天坑底部,但岭南地区罕见的壮阔天坑奇景让人不由得感叹自身之渺小,坑底蓬勃的生机让人慨叹生命之伟大,非常值得人们沿着宽阔的坑顶徒步走上一圈。(《广州日报》评)

参考资料

通天箩.广东政务服务网.2024-03-17

【探险活动】探秘百米天坑-韶关通天箩.东莞登山协会.2024-03-17

龙斗輋藏陨石坑 通天箩深锁秘林.今日头条.2024-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