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区(英文名:Beilin Qu),西安市核心城区,位于西安市东南部,跨城墙内外,总面积23.37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底,该区下辖8个街道105个社区,常住人口77.86万人,政府驻地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街道27号。

碑林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日较差较小;冬夏较长,春秋较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3℃,平均年降水量584.9毫米。春秋时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始设杜县,今碑林区境是杜县所辖的一部分。汉高祖五年(前202)设京兆尹长安县,今碑林区境隶属长安县。经魏、晋朝、十六国长达760年(前202~558),今碑林区境均隶属京兆尹(郡)长安(常安)县。1927年设西安市,区境隶属西安市。1945年西安市撤镇设区,区境为第一、第二、第七区全部,以及第九、第十区的一部分。1949年为第一、第二、第七区。1954年第一、第二、第七区合并,成立碑林区。1966年更名为向阳区,1972年复为碑林区。2002年调整后,碑林区设有南院门街道柏树林街道、长乐坊、东关南街、太乙路、文艺路、长安路、张家村8个街道办事处,共100个社区居委会。2021年10月,碑林区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24年9月19日,碑林区入选2024中国市辖区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排名第22位。

截至2023年,碑林区地区生产总值1145.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8.7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26.92亿元。三次产业构成为0:19.1:80.9。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7442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46.1%。碑林区文化资源丰富,有书院、寺院、城墙、街坊、牌楼及仿古建筑,三级文化馆,区图书馆,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无人值守智慧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碑林区旅游资源富集,有西安小雁塔、西安碑林博物馆、古城墙等景观。区内有高A级景区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文物点68处,行业、民办博物馆10家,59个非遗项目分别列入国家、省、市名录。碑林区连续八年被评为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

命名由来

碑林区因闻名中外的金石宝库——宋代“碑林”而得名。

历史沿革

古代时期

早在100万年前,碑林区境内就已经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公元前11世纪,世居关中地区的周人把活动中心移至今西安市西郊沣河流域。周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后周姬发在沣河东岸建立丰镐遗址,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开启了西安作为王朝首都的历史,也开创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在渭河平原迅速崛起。秦武公十一年(前87年)始设杜县,县治在今雁塔区杜城村。今碑林区境是杜县辖区的一部分。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六国,实行郡县两级建制,设内史辖京畿42县,在今西安市境内设8县。今碑林区境隶属于内史杜县。

汉高帝五年(前202年)设京兆尹长安县,今碑林区境隶属于长安县。魏、晋朝、十六国时期,今碑林区境均隶属于京兆尹长安县。

宇文毓二年(558年),撤销冯翊郡的万年县,分长安、霸城、山北三县地于长安城中另置万年县,隶于京兆郡。天和三年(568年)撤山北县并入万年县建德市二年(573年)又撤销霸城县及杜县东部地并入万年县,杜县西部并入长安县。从此,西安城开始了长达近400年的东西两县分治的历史,也开辟了碑林区境长达近1400年隶属两县的格局。

开皇二年(582年),杨坚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南麓营建新都大兴城,开皇三年(583年)建成并迁都大兴城,改万年县为大兴县,今碑林区辖地为长安、大兴两县分治。自此,碑林区境不但成为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一直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延续至今。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大兴城为长安,改大兴区为万年县。碑林区境占唐长安城110坊的32坊,以及三大内之一的兴庆宫和皇城的南半部。

五代十国、宋、金、元、明、清,今碑林区境隶属于京兆郡(府)、奉元路西安府的长安、万年(大年、杜牧咸宁市)两县。

近现代时期

直到民国二年(1913年)2月撤销咸宁县,并入长安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11月25日,陕西省政府决议设立西安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22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划原长安区的西安城内及四关归西安市,今碑林区境隶属于西安市。民国十九年(1930年)11月撤销西安市,名义上西安城关划入长安县,而实际上长安县逐步不再管理西安城关,而由省会警察局主管。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9月,再次设西安市建制后,市政府辖西安城关30镇。今碑林区境内有通化、伦海、京兆、中山、开元、南院、书院、四府、卧龙、通远、长乐、永宁12镇。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西安市撤镇设12个区,今碑林区境为一、二、七区全部及九、十区各一部分。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27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12个市辖区。1955年行政区划调整,将一、二、七区合并成立碑林区。

2002年调整后,碑林区设有南院门街道柏树林街道、长乐坊、东关南街、太乙路、文艺路、长安路、张家村8个街道办事处,共100个社区居委会。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碑林区是西安市城三区之一,位居城区东南部,跨越明城墙,形成城内、城外两部分。东起金花路东沿,与新城区相连;西界,城外抵劳动南路南段,城内至四府街,与莲湖区接壤;南依南二环,与雁塔区分界;北抵西大街东段、辖东大街,城外西起永乐路东至金花北路,分别与莲湖区、新城区毗邻,辖区面积23.37平方公里。

气候

碑林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日较差较小;冬夏较长,春秋较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3℃,平均年降水量584.9毫米。

地貌

碑林区区域大部分地处渭河三级阶地上,为黄土平原;个别地段有黄土堔和峁高出阶面,为黄土台地貌。地势总体开阔平坦,由东南向西北呈缓坡倾斜状态,海拔405~500米。

气候

区域大部分地处渭河三级阶地上,为黄土平原;个别地段有黄土堔和峁高出阶面,为黄土台地貌。地势总体开阔平坦,由东南向西北呈缓坡倾斜状态,海拔405~500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日较差较小;冬夏较长,春秋较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3℃,平均年降水量584.9毫米。土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保肥保水性强,以壊土为主,另有黑油土和黄土等。植被简单,数量少,以人工植被为主。

自然资源

碑林区土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保肥保水性强,以壊土为主,另有黑油土和黄土等。植被简单,数量少,以人工植被为主。

行政区划

碑林区下辖下辖8个街办、105个社区。街道办分别为:张家村街道、南院门街道、柏树林街道、长乐坊街道、东关南街街首、太乙路街道、文艺路街道、长安路街道。政府驻地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街道27号。

政治

人口

数量

2021年6月21日,西安市碑林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西安碑林博物馆区人口数为756840人。截至2023年,碑林区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7.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1万人。人口城镇化率100%。人口出生率6.03‰,死亡率6.40‰,自然增长率-0.37‰。户籍人口73.50万人。

民族

碑林区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区共有回族满族等36个民族。

经济

2022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5%左右,总量超过11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8.9亿元,税收占比达92.9%;累计退税减税降费16.4亿元、减免房租3559万元,市场主体增长7.3%。2023年,地区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左右。

截至2023年,碑林区地区生产总值1145.7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18.78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926.92亿元,增长4.3%。三次产业构成为0:19.1:80.9。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7442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46.1%。

第一产业

碑林区的阿氏村位于蓝田县华胥镇以东半丘陵地区,因得天独厚的水土气候优势,该地种植出的大杏皮薄肉厚、酸甜可口。碑林区对口帮扶阿氏村以来,定期邀请农业技术人员,为村民开展育苗、移栽、病虫防治、杏林管理、采收等全过程技术培训,促进大杏增产;建设电子商务综合便民服务站,借力电商“新农具”,将阿氏大杏卖向全国各地;举办大杏采摘节,邀请自媒体达人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线上直播,向广大消费者推介阿氏大杏,提升产品知名度。

碑林区核桃沟村地处秦岭北麓,森林覆盖率高,林地里面主要有花梨、栗树、桑树等,这些杂木木质坚实、容易接菌,适用于栽培天麻,为核桃沟村发展天麻种植产业提供了契机。为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碑林区立足核桃沟村林业资源丰富、土壤气候适宜天麻生长的有利条件,多次协调相关部门、行业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经过多次研究讨论,最终确定将天麻种植作为“一乡一特”重点打造,从组织领导、政策扶持、规模种植、试验示范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天麻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驻村工作队携手村两委设置天麻公益岗,组织低保、五保户为天麻基地除草、浇水、松土,做好管护工作的同时,重点解决帮扶村困难群众就业难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村民就业积极性与主动性,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扶助,推动困难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促增收。

第二产业

截至2023年,碑林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4]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6%。其中,轻工业产值增长0.9%,重工业产值增长6.9%。

截至2023年,碑林区在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中,中成药751.54吨,比上年增长6.1%;皮革鞋靴174.47万双,增长15.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4.96亿元,比上年下降16.4%。实现利润总额0.34亿元,下降73.7%。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05.50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72.37亿元,增长0.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716.62亿元,增长4.6%。具有资质等级企业签订合同额2299.82亿元,增长4.5%。

第三产业

截至2023年,碑林区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5.03亿元,比上年下降3.2%;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21.18亿元,增长14.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1.21亿元,增长25.7%;金融业增加值272.30亿元,增长4.8%;房地产业增加值42.97亿元,下降0.5%;其他服务业增加值414.17亿元,增长5.1%。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5]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2.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22.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2.68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6]214.80亿元,增长9.2%。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185.74亿元,增长5.1%;餐饮收入29.06亿元,增长46.0%。

截至2025年2月,碑林区拥有商务商业楼宇133栋,吸纳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区域总部52家,税收亿元楼达9栋。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入选“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以西安SKP、开元商城为代表的钟楼—南门百亿级高品质消费中心,辐射西部、面向全国。各类金融分支机构超过200家,金融业增加值占西安市比重稳定在20%以上。

科研

截至2025年2月,碑林区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31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29个,两院院士数量占陕西省近60%。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试点街区,现有国家级孵化器、“双创”载体、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园区17个,高新技术企业586家,是西北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区。

社会

教育事业

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2所。其中,幼儿园64所,普通小学35所,初级中学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中学21所,高中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12.72万人,教职工10798人,专任教师8142人。年末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86家。全年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242亿元。

截至2025年2月,碑林区辖区内有高等院校17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4所高校是全国“双一流”高校。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优质高效、全省一流,全区三级甲等医院5家,省级示范高中、幼儿园25所,现有市场主体达19.65万户,占西安市7.98%,是“中国最佳国际营商环境城区”“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区共有博物馆13座,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碑林书斋9个。全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96.44亿元,比上年增长27.4%。

截至2025年2月,碑林区内文化资源丰富,书院、寺院、城墙、街坊、牌楼及仿古建筑各具风格;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金石文化、红色文化相互辉映。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辖区目前有文化馆1座,已通过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被评定为三级馆,并已完成全区8个街道文化馆分馆的建设,分馆建成率100%。区图书馆于2021年4月22日正式开馆,填补了辖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空白;建成98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现有7个24小时无人值守智慧图书馆,200家实体书店,15个书香西安市阅读吧,创建完成10个书香社区,80个书香家庭

2021年4月22日,碑林区图书馆在南大街森源实业大厦正式开馆。碑林区图书馆面积约3140平方米,藏书3万余册,图书馆分幼儿阅览区、青少年阅读区、成人阅览区、视障阅览室、文献室等功能区。馆内还设有碑贴区、漫画区、外文童书区、“你选书我买单”活动专区共4个特色区域,为广大读者和少年儿童提供特色服务。碑林区图书馆和西北大学达成深度合作协议,将碑林区图书馆作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和“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劳动教育的平台,也借助大学生的知识和智慧,开展更多的阅读推广活动。

体育事业

全年举办各类群众体育展示表演和竞赛活动50项次。全年培养输送运动员参加全国青少年比赛获得金牌23枚,银牌14枚,铜牌16枚。

卫生医疗

截至2023年,碑林区内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94所。其中,医院49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32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所,其他卫生机构8所。各类卫生技术人员数1785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725人,注册护士8414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2497张。其中,医院床位12277张。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碑林区共有提供住宿的养老机构12个,床位1620张,年末收住人数638人。年末城市低保对象2978户、3900人,发放低保金4885.29万元。

截至2023年,碑林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8.23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7.4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8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2.8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5.00万人。

环境

截至2023年,碑林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3天,比上年增加30天。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为7微克/标立方米,与上年持平;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为36微克/标立方米,下降2.7%。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为74微克/标立方米,下降5.1%;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为45微克/标立方米,下降10.0%。

交通

碑林区有6条国道干线通过,绕城高速、机场新线建成,北京二环路、三环路全面贯通,地铁2号线在区内通过。

人文

碑林区聚焦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挖掘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整合政企多元力量,探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业态,形成了特色街区、节庆活动、品牌赛事、文创楼宇、动漫创作、精品民宿、音乐演艺、创业咖啡等融合性、多业态、特色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文化节

碑林区已成功入选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功举办了“长安龙脉·魅力南门”碑林美食购物节、“新光奖”中国西安国际原创动漫大赛、碑林区首届文化旅游节等多彩文化旅游活动;顺利开展了“西安市年·最中国”“夜碑林·悦生活”“德福巷音乐节”等特色文化旅游活动;首个5A级景区“西安城墙·西安碑林博物馆历史文化景区”获得授牌,23条街巷旅游标识解读系统投用;高端城市商贸综合体西安SKP西北首店顺利开业。

艺术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15号。占地面积32683平方米。西安碑林的源头可追溯至唐代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内的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石经历3次迁置(一说两次)。第一次,唐天祐元年(904)至后梁干化四年(914),长安驻守韩建、刘部先后迁至唐尚书省之西隅的“孔子庙”(今西安北广济街一带)。第二次,北宋元祐二年(1087),吕大忠将石经及诸多唐宋碑刻徙至“府学之北墉”。第三次,北宋崇宁二年(1103),虞策最终将府学、文庙、石经及其他唐宋碑刻移置“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碑林现址。至此,府学、文庙与碑林同在一地,历经金、元、明、清等,历代多次维修和增建,发展形成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规模。1938年成立碑林管理委员会,1944年成立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0年更名为西北历史文物陈列馆,1952年更名为西北历史博物馆,1955年更名为陕西省博物馆,1993年正式命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藏品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除历代碑刻墓志、石刻造像之外,还有古代书画、古籍、文房四宝、孔子庙祭器等类藏品总计13 56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281件(探讨)。碑石陈列室7座、碑亭8座、墓志廊6座、石刻艺术室1座、石刻艺术馆1座、临时展室3座,以及有照壁、牌坊、泮池、棂星门、戟门等孔庙古建。因其藏品体系完备、体量巨大、价值极高,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书法艺术殿堂”。

风景名胜

碑林区内有西安小雁塔西安碑林博物馆、古城墙、兴庆宫公园、关中书院、八仙宫、张学良公馆宝庆寺塔罔极寺卧龙寺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是碑林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依托。区内现有高A级景区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文物点68处,行业、民办博物馆10家,59个非遗项目分别列入国家、省、市名录。

碑林博物馆

碑林博物馆位于今文昌门内西侧的三学街上,北宋京兆学旧址北面。始建于二年(公元1087年为保存唐代年间所刻的《十三经》而建)宋代为,1950年扩建为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石碑碑林博物馆,占地3万平方米,陈列面积3千平方米。西安碑林是中国保存古代时间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地方,碑林博物馆主要由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组成。共有7个陈列室、6个陈列廊、8个碑亭,共存1788座,其中新增678座,包括碑48个、墓志509个、经幢50个、造像牌70个、刻线画1幅,是一座书法艺术宝库。

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郊的荐福寺内。建于唐景龙元年(707),因外形似大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密檐式砖结构,由地宫、基座、塔身、塔檐等部分构成,塔身为四方形,青砖结构(见图)。原为15级,约45米高,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大地震时,塔顶被毁掉2层,现存13层。1989年,测定塔的总高度是43.395米,底边长11.38米,高与底边的比例是100:26。

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小雁塔佛塔这一佛教建筑形式传入中原地区最早的珍贵例证之一。小雁塔的造型与结构,是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作品,影响了中国其后很多地区密檐砖石塔的建造。1961年小雁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小雁塔作为西安博物院、小雁塔景区的组成部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小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建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和元代奉元城基础上扩建而成。原为夯士城墙,明降庆(1567~1572)年间巡抚张社在夯土城墙外首次包砖。清乾隆(1736~1795)年间陕西巡抚毕沅进行大规模维修和加固,将包墙增厚,铺设海墁,并增修排水道、字墙垛口等。城墙周长13.75千米,为中国现存完整、规模较大的城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庆宫公园

兴庆宫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环城南路延伸线咸宁西路北侧,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50公顷,水域面积1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90%。1957年,兴庆宫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庆宫是盛唐时期长安“三大宫殿”之一,是李隆基举行朝会和各种庆典、宴会、外事活动的主要场所,玄宗在此居住和执政达30多年,由此兴庆宫也成为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设于陕西西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布政使司汪可受创立,由冯从吾、周叔远主讲,明天启年间被毁。清康熙三年(1664)知府叶承重修,聘李二曲主讲,倡明关学,以讲理学、学圣贤、明廉耻、匡时济世为教学宗旨。雍正十一年(1733)被列为省城书院,赐帑银一千两;乾隆三十六年(1771)巡抚毕沅重修,聘戴祖启主讲。清末,教学以经史子集,考课以诗文言文词、八股试帖、策论、杂著。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

卧龙寺

西安市卧龙寺,坐落于碑林区文昌门里柏树林街道开通巷66号,不仅是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亦是国务院颁布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据寺内保存的清代碑文记载,卧龙寺始建于汉灵帝时期(168-189年)。而考据文献《陕西通志》则载,该寺创建于隋朝,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曾在此寺绘制观音像,因此得名卧龙寺。再据寺内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宗泐大师所撰的《卧龙禅寺之记》碑文记载,长安卧龙寺为禅宗寺院,建于唐初,位于左街韦曲里,初名感应福报寺,后更名为卧龙寺。至北宋熙宁年间,有高僧惟果禅师长期在此寺讲经论法,卧龙寺之名因此广为人知。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碑林区.碑林区.2025-05-02

碑林文化.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2025-05-02

西安市碑林区区情简介.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2025-05-02

碑林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5-05-02

2023年碑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2024-08-19

地理人文.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2024-02-21

政务公开.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2025-05-02

#行旅碑林#【碑林行政区划简编】.微信公众平台 魅力碑林.2025-05-02

碑林区2021年大事记.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2025-05-02

《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报告2024》发布.光明网.2025-03-24

西安市碑林区区情简介.西安市碑林区区情简介.2025-05-02

碑林区行政区划分布图.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2025-05-02

碑林概况.碑林区人民政府.2020-02-26

主要领导.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2025-05-02

西安市碑林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二号)-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2021-06-24

碑林区经济发展情况.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2023-12-06

碑林帮扶:特色产业打造乡村振兴"金名片".碑林帮扶:特色产业打造乡村振兴"金名片".2025-05-02

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2025-05-02

碑林旅游.碑林区人民政府.2020-02-26

小雁塔.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5-02

西安城墙.西安城墙.2025-05-02

西安兴庆宫公园.西安兴庆宫公园.2025-05-02

关中书院.关中书院.2025-05-02

卧龙寺.陕西省佛教协会.2025-05-02

中国城区100强公布:深圳南山第一,青岛四区上榜_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2021-05-28

2020中国楼宇经济大奖在成都揭晓._四川在线.2021-05-28

2020中国百强区榜单出炉 前十名广东独揽七席.新浪网.2020-09-11

碑林区.中新经纬网.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