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文化》,是罗哲文等编著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在2004年8月出版发行的,着重介绍北京历史文化的一本书。

书籍简介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北京以其悠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存闻名中外,在被推出的中国七大古都中,名列前茅。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市、顺天府等等。先秦至秦汉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蓟国就在北京地区建立城市,后燕国打败蓟国,后迁都蓟,称为燕都或燕京。秦朝蓟州,为广阳区郡守驻地。汉高帝五年,被划为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更为广阳国首府。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两晋至隋唐五代直至晋朝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治涿州市。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北魏的统治而不变。直至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但很快在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幽州划归河北道管辖。后北京成为范阳节度史的驻地。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曾经在这里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属卢龙县节度史节制。五代十国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割据政权,自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

辽朝辽朝于会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南京,改幽州为辽南京开泰元年改号燕京。金朝贞元元年,金朝皇帝完颜亮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首都均建立在北京。元朝成吉思汗于1216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元年改为中都路大兴府。至元四年,开始在金中都东北郊修建元大都。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蒙古文为Khanbalik,汉字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明朝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市,同年十月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朱棣(明成祖)发动靖难战争、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升为北京,称为“行在”。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南京作为留都。清朝清朝入关后随即占领北京,亦称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近代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定都南京,1912年迁都北京,直至1927年北洋政府垮台。而此时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仍称顺天府。直至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政府。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被改名为北平市,同时撤销京兆地方。1930年6月,北平被降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并成立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8月21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收复北京,并重新更名北平。1949年1月31日,中国共产党军队得到北平控制权。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市重新更名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告成立。

目录

序言

第一讲开北京历史第一页的先民们

一、“左环沦海,右拥太行山”的北京小平原

二、周口店镇的古人类

三、清水河畔的“东胡林人”

四、平谷盆地的上宅文化遗址

五、军都山旁的雪山文化遗址

第二讲北京湾里诞生的早期国家和城市

一、燕国和蓟国

二、西周燕国首都——董家林古城址

三、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较量

四、藩镇割据与幽云十六州的割让

第三讲屏障中原的军事重镇

一、辽朝的陪都——南京

二、金朝的中都

三、元朝的大都

四、明朝的北京

五、清代的京师

第四讲迈上五朝帝都的丹

一、西方列强的侵入和暴行

二、戊戍维新运动和义团运动

三、民国政冶风云

四、卢沟桥浴血抗战

五、北闰和平解放

第五讲近现代的百年嬗变

一、故宫

二、西苑三海

三、三山五园

……

第六讲北京的宫殿、园林

第七讲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第八讲北京的四合院与胡同

第九讲京城古水道寻踪

第十讲北京的长城与民族融合

第十一讲北京戏剧史话

第十二讲老北京的社会生活

第十三讲北京的宗教文化

第十四讲回望20世纪北京五大风云人物

后记

参考资料

北京历史文化(平装).www.amazon.cn.201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