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硎村(北纬25.488184, 东经118.636469),位于仙游县北部山区,平均海拔640米,属于福建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行政隶属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社硎乡,是乡政府所在地。东有洋、湖洋村,西为修园、白洋、卓林村,南为沈楼、上旱村,北与田利村为邻。下辖17个村民小组,包括后溪镇(下)、后溪(上)、下社、乌柄(外)、乌柄(内)、大豆、下坝、后兄、安兜、尾豆、厝尾、安边镇、兰前(一)、兰前(二)、朱垄、五叉尾、柳溪等。村内拥有中、南亚热带过渡区丰富多样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以及丰富的物种及其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自2010年以来,社硎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森林和土壤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水源和空气质量明显提升。随着通讯和交通设施的完善,周末、寒暑假从城里到乡下体验乡居生活的人日益增多。

历史

社硎村历史悠久,现有黄、陈、卢三姓,以黄姓人口居多。历史上尚有董、谢、吴、潘(疑似)等姓世居。村名“谢”依此流传,本村的居住史应该追溯到“宋末”。村内有顶厝祠、大豆三座厝、乌柄古厝等历史悠久的民居,以及井兜旧厝、尾豆祠堂等明末或清朝建设的民居。社硎村在解放战争年间曾是闽中革命游击队的活动基地。村落的发展秉持良好的建筑风水理念,民居古建保存得相当完整。

地理

社硎村地处仙游县北部山区,平均海拔640米,属于福建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村内有山地约8000亩,孟宗竹1000亩,耕地约1020亩,其中旱地340亩,水田680亩。作为木兰溪源头的水源涵养林区,社硎村空气、水源、土壤洁净无污染,气候宜人,是宜居之地。

人口

全村常住人口2442人,772户,组成17个村民小组。主要姓氏有黄、陈、卢,其中黄姓人口居多。

政治

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村两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清理溪流,种植荷花,打造“美丽乡村·荷香社硎”,推动乡村文旅和中药种植的产业布局。

经济

社硎村的地理、气候适于水稻、甘蔗柑橘、枇杷、蔬菜、瓜果的生长,蕴藏了丰富的名贵、珍稀中药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历史上手工业发达,有造纸、陶瓷、砖瓦、农具、割(松)等专项技术。村内种植历史悠久的水稻、大芥菜、槟榔芋、丝瓜、豇豆品质优良,红、苦笋畅销。近年来,村内种植的“古田桃”“橘柚”,以及荷花示范田、藕种基地规模逐渐形成。

旅游资源

社硎村背靠塔头山(又名铁兜顶)、九座山,拥有“草山风电云海星空”的景观。村内有龙潭和飞瀑,野生植物丰富,游鱼、涧蛙、野兔、山鸡、白鹭时入眼帘。乡村两级政府已经加强相关项目的招商推介工作,游客日渐增多。村内还开展荒地复耕、林下种植,与长沙慧日公司建立珍稀名贵中草药(福建省)基地。

荣誉

社硎村2002-2005年连续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2005年度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