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渔人码头(旧名淡水第二渔港)是一座浮动码头,位于中国台湾新北市淡水区淡水河出海口的右岸,东连大屯山脉,西隔淡水河与观音山相望。
淡水渔人码头前身为1981年在沙仑兴建、1987年竣工的渔港。1994年,新北市政府和台湾农业委员会在“渔港功能多元化”计划推动下,对渔港实施改造工程,旨在将其打造成一个兼具渔业发展与观光休闲的优质公园,并取名为“淡水渔人码头”。2001年3月,第一期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2013年,淡水渔人码头观光人次达到220万。
淡水渔人码头是台湾地区休闲旅游的著名景点,也是台湾渔港转型的经典之作。淡水渔人码头陆地面积15公顷,海洋面积11公顷。景点包括情人桥、观光渔市、情人塔等。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淡水渔人码头位于中国台湾新北市淡水区淡水河出海口的右岸,东有绵延的大屯山山脉,西南边隔着淡水河与观音山相望,由于处于河海交界处。
气候
淡水渔人码头所在的新北市属潮湿之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为西南季风,雨日少雨量多;冬季为东北季风,雨日多雨量少。
历史沿革
淡水河是台北市三大河流之一,在人海口原有淡水旧港,渔业曾盛吸一时,后因为淤塞而逐渐废弃,当下其防波堤仍是观霞寻幽的最佳景点。1981年政府在沙仑兴建新渔港,1987年竣工,陆域面积约为15公顷,水域面积约为11公顷,合计26公顷,这便是淡水渔人码头的前身。为适应民众海洋休憩的发展趋势及渔港功能多元化的需求,1994年,在新北市政府和台湾农业委员会的“渔港功能多元化”计划下实施改造工程,旨在将老渔港改造成为一个兼具渔业发展与观光休闲的优质公园,以超越旧金山渔人码头为目标,取名为“淡水渔人码头”。修建了停车场、木栈道、跨港桥、直销鱼市、渔港公园等,将淡水渔人码头开发成一个结合玩赏、采购、娱乐等多功能的休闲渔港。
2001年3月渔人码头第一期工程正式完工并对外开放,以其渔港夕阳景色、特色渔业活动和渔村文化闻名,吸引成千上万本地与外埠游客,并且名列台湾观光十大热门景点前二名。计划改善了当地渔民的生计,既达到渔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又促进非渔业经济快速增长。
方位布局
淡水渔人码头整体发展目标是依托当地江海文化与特色而打造的新北市“滨海特色休闲区”的观光休闲带的核心景点。观光休闲带除了“淡水渔人码头”之外,观光休闲带除了“淡水渔人码头”之外,还包括“淡水老街”“淡水灯塔”“淡水海堤”“沙仑海滩”“淡水美食”和“观光鱼市”。
重要景点
淡水渔人码头有别于传统固定码头,其浮动码头可随海水涨退潮而上下浮动,能同时容纳150艘渔船停泊。游客来到渔人码头,除了可以欣赏美丽的夕阳外,还可以漫步于330多公尺的木栈道。此外,人行跨海大桥(又称情人桥)是该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游客还可以选择乘坐渡轮,沿着蓝色公路游览,或者登上情人塔。
情人桥
情人桥,全长165公尺,以流线的单面斜张桥横跨港区,白色风帆造型夺人眼目,连接木栈道与观光渔市,是来淡水必赏的夜景之一。
观光渔市
在观光渔市,游客们能挑选现捞渔获再交给店家料理,再进到多元化商店与艺术大街,采购各式各样创意礼品。码头沿岸的原木栈道与堤岸咖啡。
情人塔
能坐拥百米高绝佳视野,以360度欣赏渔人码头无敌海景,需要6分钟乘坐时间,能将美景尽收眼底。情人塔一楼入口处,则立着写着“爱在淡水“的红色大心雕塑。
码头开发
淡水渔人码头陆地面积15公顷,海洋面积11公顷,1999年完成港区东侧绿色景观美化工程、内泊地兴建浮动码头、渔会大楼等工程;2000年完成木栈道、观海广场、凉亭等景观工程;2001年完成客船码头、跨港大桥及北县观光渔市;2002年完成渔人码头整建工程(包括停车场、公厕、入口、绿地广场等);2003年为配合蓝色公路(海上旅游路线)的建设,于港区南侧兴建客船码头。
价值意义
淡水渔人码头是台湾地区休闲旅游的著名景点,也是台湾渔港转型的经典之作。2013年,淡水渔人码头观光人次达到220万。改善了当地渔民的生计,促进非渔业经济快速增长。
参考资料
台湾淡水——愈淡愈浓郁!.微信公众平台.2024-06-13
新北市示範社區安全防災管造.官方.2025-03-26
淡水渔人码头 | 台北旅游网.淡水渔人码头 | 台北旅游网.202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