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竹(学名:Pseudosasa viridula)是禾本科矢竹属的一种竹亚科

形态特征

竿直立,高约4米,粗约1厘米;节间长(10)13-15厘米,圆筒形,在分枝的近基部处稍扁,纵肋较明显,被白粉,中空,髓充实,海绵状;节被白粉,老竿的节则变为黑色;竿环稍隆起;节内长约6毫米;环具一圈箨鞘基部木栓质残留物;竿每节分1-3枝,枝贴竿,惟竿中部以上则每节全为3分枝,二级分枝每节仅1枝。笋淡褐色或绿色;箨鞘迟落,坚纸质,绿色,干后呈枯黄色,有明显和不明显的浅褐色稀疏小斑点,背部被散生刺毛和白色细短绒毛,惟在下部毛少或几乎无毛,边缘密生纤毛,先端平截;箨耳圆点状至椭圆状,棕色,其边缘有密的放射状伸展的曲毛,后者长5-10毫米;箨舌拱形,高约1.5毫米,稍粗糙,边缘生短纤毛;箨片直立,长三角状披针形,绿色,边缘带紫色,先端长渐尖,基部略向内收窄,宽为箨鞘顶端2/3或3/4,纵脉和小横脉明显,两边缘均具细锯齿。小枝具(2)4-5(7)叶,叶鞘背面有稍密的细刺毛和白粉,边缘有较长的纤毛,尤以嫩时明显,老后纤毛脱落;叶耳缺,但鞘口有7至10多数条繸毛;叶舌极短,微粗糙;叶片淡绿色,长圆状披针形,长8-30厘米左右,宽2-3.3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的1/3边无毛,其余部分密被短柔毛,边缘有细锯齿,次脉(5)7-10对。

笔竹的每个花序一般由3-4枚小穗构成,具小穗柄,每节着生一个小穗。小穗细长型,青绿色,体扁,被白色绒毛,长4-10厘米;每个小穗基部托2枚苞片,内部无小花;每个小穗包含8-10朵小花,轴节间约5毫米,顶部含有不发育退化的小花;小花为颖花,由外、内稃、浆片、雄蕊雌蕊组成;内、外稃片各1枚,外稃环抱内稃,外稃呈青绿色,披针形,外被短纤毛,内侧光滑,先端尖锐且边缘被毛,具10-14脉,长13-23毫米;内稃对生于外稃内侧,较外稃略短,披针形,仅在先端及边缘密被白色短毛,具2脊,脊间5脉,脊外每边4脉,长9-19毫米;浆片3枚,长约4毫米,宽约2毫米,尖端均被长纤毛,呈半透明状,3枚浆片不等大:靠近外稃一侧的2枚浆片较肥厚,卵圆形,靠近内稃一侧的浆片相对略薄,披针形;雄蕊通常为3枚,偶为6枚,由花丝与花药组成,花药由4个花粉囊组成,幼嫩花药为青绿色,较短,成熟花药为黄色,长6-7毫米,基着药;花丝纤长透明,相互分离;雌蕊1枚,子房椭圆形,淡黄色,长1-2毫米,花柱长约1毫米,柱头白色,3瓣,羽毛状,长2-4毫米;果实为颖果,厚皮质,椭圆形,黄褐色,长约12毫米,宽约3-4毫米,表面光滑无毛,腹部具明显纵沟槽,宿存花柱较短,约2毫米。

分布范围

笔竹主要分布于中国浙江杭州。

生长环境

生长在坡地或平原路边。

生活习性

在中国江西1月16日至2月29日为开花初期,大量笔竹形成花序,整个竹林呈绿色;3月1日至4月15日为开花盛期,这一阶段持续46天,盛花期时间较长,4月16日至25日为开花后期,4月26日至5月4日为开花末期,花后竹株不死,次年4月底笔竹的竹鞭开始长出新苗,6月开始抽枝展叶,新竹生长旺盛。新竹市低矮细小,新竹当年不开花,次年开花。 笋期5月。

主要价值

笔竹的枝叶层次分明,叶片较大而色泽嫩绿,适于庭园布置。

近种区别

笔竹与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 (Sieb. et Zucc.) Makino)相似。主要区别为矢竹的竿每节具1分枝,近顶部可分3枝。而笔竹竿每节分1-3枝,枝贴竿,惟竿中部以上则每节全为3分枝。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