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藻(1820年2月14日—1897年7月24日),字季云,号石孙、兰孙,又号砚斋,直隶(今河北省高阳县人,清朝末年大臣。

李鸿藻出身官宦之家,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及第,被选为庶吉士,进入仕途,历任翰林院编修、上书房行走、山西省乡试副考官、河南省学政,后回京担任皇太子爱新觉罗·载淳的师傅。咸丰十一年(1860年)爱新觉罗·奕詝奕病逝,载淳继位为帝,李鸿藻被升为侍讲,继续教授皇帝读书,后历任侍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同治五年(1866年),李鸿藻升任礼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军机大臣,历任礼部左侍郎、方略馆总裁、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总裁、工部尚书。载淳亲政后,打算重修圆明园,李鸿藻上疏劝止,因他敢言直谏博得“清议”之名,并成为“清流派”领袖。光绪五年(1879年)年,左都御史完颜崇厚擅自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里瓦吉亚条约》,李鸿藻竭力主张废约,最终清廷与沙俄重新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光绪八年(1882年)法军侵占越南,李鸿藻坚持保越抗法,后因清军战败,慈禧发布懿旨将李鸿藻在内的军机大臣全部罢免;次年李鸿藻被起用,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光绪十三年(1887年),李鸿藻升任礼部尚书武英殿总裁,遭醇亲王奕譞为首的当权派排挤前往河南省督办河工,因河工堵口工程失败遭革职留任,后又充任会试正考官、兼署都察院左都御史,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升任礼部尚书,兼署刑部尚书。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藻积极主战,同年十月李鸿藻补授军机大臣,商办明朝军事,因清廷军队腐朽,李鸿藻积极主张操练新建陆军。后来李鸿藻又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补吏部尚书,但因年老多病而无所作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六月李鸿藻病逝,终年七十八岁,谥号文正,追赠太子太傅。

李鸿藻去世后,光绪帝载称他“守正不阿,忠清亮直”。同朝为官的翁同龢评价李鸿藻勤于治事,严于要求,爱新觉罗·载淳载淳对他的敬畏,远“非他人所能及”。《清史稿》评价:李鸿藻为人至孝,在学问上谨守程朱理学,注重实践,躬行俭约。担任同治载淳的师傅十余年,尽心辅佐,同时举荐贤能,在朝廷中很有名望。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鸿藻是直隶(今河北省高阳县人,出身官宦之家,祖父李殿图曾担任福建省按察使、布政使,安徽、福建两省巡抚等职,父亲李辙通曾担任广西贺县知县等职。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五年(1820年),李鸿藻在贺县出生,后来过继给叔父李清通为嗣。爱新觉罗·旻宁三年(1823年),李鸿藻跟随母亲姚氏离开广西壮族自治区迁居京城,早年师承表兄祝荀年、舅父姚承丰,并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参加童子试,中秀才。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参加乡试,中举人;次年参加会试未中。此后数年时间,李鸿藻在担任塾师的同时,继续苦读,寻求入仕为官的机会。咸丰二年(1852年),李鸿藻参加会试,进士及第,被选为庶吉士,三年后授编修,自此进入仕途。

担任帝师

咸丰五年(1855年)四月,李鸿藻奉命在上书房行走,不久出任山西省乡试副考官。同年十二月,因父亲去世辞官回乡,丁忧守孝。两年后服丧期满,他复任上书房行走,后来又出任河南省学政。咸丰十年(1860年),在大学士彭蕴章的推荐下,李鸿藻回到京城教授皇子爱新觉罗·载淳读书,仍在上书房行走。同年八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李鸿藻随爱新觉罗·奕詝逃往热河避暑山庄。次年三月,李鸿藻正式被任命为皇太子载淳的师傅。不久,咸丰皇帝病逝热河,年仅六岁的载淳继位为帝。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藻被擢升为侍讲,与祁寯藻翁心存等人继续担任帝师,教授皇帝读书。次年,李鸿藻升任侍读,补授国子监祭酒,升任内阁学士。

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藻受命在军机大臣学习行走,次年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署户部右侍郎,不久实授户部右侍郎,并晋升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官职日益显赫。但因母亲姚氏去世,李鸿藻离职回乡,丁忧守孝。期间,慈安太后慈禧下懿旨,要求李鸿藻夺情起复,尽快回到朝廷任职。李鸿藻上疏陈情,称病推辞,又有大学士乌齐格里·倭仁等代为说情,两宫太后才准许他继续居家为母守孝。同治六年(1867年)十月,在两宫太后懿旨催促下,李鸿藻回到京城,官复原职。次年二月,捻军攻陷祁州、饶阳县等地,李鸿藻认为朝廷官兵征剿不力,虽然兵力十万,但各路军队将领互相掣肘,彼此观望,因此他上疏建议派遣恭亲王奕訢大将军,以节制各路兵马,统一指挥调动,得到朝廷采纳。

回到京城复职不久,李鸿藻署礼部左侍郎,又被任命为方略馆总裁。此后,李鸿藻补授户部右侍郎,又充任经筵馆讲官,在同治十年(1871年)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任武英殿总裁,晋升工部尚书。同治爱新觉罗·载淳大婚典礼举行,为表示对师傅的嘉奖和礼遇,加授李鸿藻太子少保头衔。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载淳染病,卧床不能治事,命李鸿藻代为批阅奏章;同年十二月,载淳驾崩,李鸿藻曾参与主持皇帝的丧事,他自认为没有尽到辅导皇帝的义务,自请罢免弘德殿行走。

对俄谈判

先前,俄罗斯帝国趁新疆动乱之际出兵攻占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大片中国领土。光绪三年(1877年),左宗棠率军平定新疆,清王朝恢复对新疆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进军伊犁,收复国土成为大势所趋。第二年,左都御史完颜崇厚奉命出使沙俄,交涉和平接管伊犁的事宜,但是在与沙俄政府协商的过程中,完颜崇厚经不住沙俄的胁迫和诱惑,在光绪五年(1879年)年八月擅自与沙俄签订丧权辱国的《里瓦吉亚条约》。消息传入国内,朝野震动,李鸿藻、张之洞等人竭力主张废除与沙俄的约定,坚持强硬立场,得到朝廷采纳,最终崇厚被革职治罪。朝廷另派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使俄罗斯帝国,在光绪七年(1881年)二月与沙俄重新签订《中俄伊犁条约》。

中法战争

光绪八年(1882年)二月,法国军队侵占越南河内,企图进犯云南省。当时李鸿藻担任吏部尚书,坚持保卫越南,提防法国,维护中国边疆不受侵扰,他支持吏部主事唐景崧亲赴越南,联络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组织义师以保卫越南。张之洞、陈宝琛张佩纶等人在李鸿藻的影响下,也积极主战。光绪十年(1884)年,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积极支援越南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战争。同年三月,因为清军在越南北部战败,慈禧发布懿旨,将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包括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颜扎·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等全部罢免。李鸿藻被逐出军机处,但仍受慈禧太后信任,仅以开去一切差使,降二级调用。次年二月,李鸿藻就被起用,补授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后升任吏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

督办河工

光绪十三年(1887年)九月,李鸿藻被擢升礼部尚书武英殿总裁。朝廷内部派系斗争并未停息,以醇亲王奕譞为首的当权派,门户之见非常强烈,唯恐权力被削弱,对李鸿藻的重新起用存有戒心,屡屡进谗排挤。同年八月,黄河河南省境内决口,奕譞一党趁机进言,请求皇帝派遣李鸿藻前往河南视察河工,有意使之远离朝廷。李鸿藻前往开封市,亲自来到决口处视察险情。当时黄河决口已过两月,修复的准备工作进行非常迟缓。李鸿藻见此情况,情绪低落,根本无心问事,只盼望早日回京销差。在回京的途中,朝廷又任命他督办郑州河工,于是又从安阳市途次重返开封。然而材料缺乏、时间急迫、经费不足,修筑堤坝困难重重,李鸿藻难有作为。光绪十四年(1888年)五月,河南境内的河工堵口工程失败,被迫报请停工。同年七月,李鸿藻与河南巡抚倪文蔚都受到革职留任,降为三品顶戴的处分。不久李鸿藻回到京城,次年充任会试正考官、兼署都察院左都御史,后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升任礼部尚书,兼署刑部尚书

甲午战争

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日本侵略朝鲜,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藻参加廷议,积极主战,弹劾李鸿章畏战求和贻误军机的罪责,并极力呼吁起用恭亲王奕訢主持对日战争。同年十月,李鸿藻补授军机大臣,商办明朝军事。在与日本的战争中,清军陆军和海军相继战败,最终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李鸿藻深感清廷军队腐朽,朝内外要求军事改革的呼声越加高涨,他保荐德国将领汉纳根(Von Hanneken)与胡菜编练新建陆军,创立十营定武军。不久,李鸿藻又同兵部尚书瓜尔佳·荣禄推举袁世凯,接替定武定军在小站镇正式创建新式陆军。

晚年病逝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李鸿藻再次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次年十月,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补吏部尚书,因年老多病,政治上无所作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李鸿藻因病请求告假,病情更加严重,皇帝赏赐药饵,又命御医前往为其诊视,同年六月二十五日(7月24日),李鸿藻病逝于北京寓所,终年七十八岁。朝廷赐谥号为文正,追赠其太子太傅。他的两个儿子李瀛、李石曾,都得到朝廷赏赐郎中的官职。

政治主张

清流领袖

同治光绪年间,李鸿藻因敢言直谏博得“清议”之名,一些大胆评议时政的翰林、御史言官,为了求得仕途升迁的机会,纷纷投奔到李鸿藻的门下,逐渐形成一股舆论力量,时人称之为“清流派”。李鸿藻也依靠这股舆论力量,加强自己在朝廷内的影响力。光绪二年(1876年),主持洋务的军机大臣瓜尔佳·文祥去世,协办大学士沈桂芬接替文祥,积极提倡洋务;李鸿藻也在同年担任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的职务。因为政见不合,李鸿藻与沈桂芬在如何处理外交问题上,时常争论不休。李鸿藻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笼络同籍官员如张之洞张佩纶等人,成为“清流派”的领袖,其他朝臣如陈宝琛、吴大激、黄体芳等人,也被笼络到李鸿藻的门下,成为“清流派”的主要成员。

重视民生

同治爱新觉罗·载淳亲政之初,在慈禧的示意下,曾下旨打算重修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大兴土木,当即激起朝内外舆论的强烈不满。李鸿藻带头苦谏,劝谏皇帝应当体恤民艰、顺从民意,不宜大兴土木、耗费国帑,兴此不急之务,载淳这才作罢。

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当时朝议认为应该增加民间赋税,以搜刮民财,李鸿藻竭力劝阻,认为因此加重百姓负担,无济于事。

艺术成就

清画家诗史》中记载:“李鸿藻书法谨饬,气息深厚,家多名绘,间作山水,笔墨淹润,士气盎然。”李鸿藻的书法,以颜真卿黄庭坚董其昌等名家为师,他自幼练习“馆阁体”,用功勤勉,留下来的奏折、议稿甚多,多采用“董体”书之,风格俊逸潇洒,自成一格。此外,李鸿藻还擅长绘画,画风与倪瓒相近。

历史评价

李鸿藻去世后,光绪帝在敕封的诏书中称他“守正不阿,忠清亮直”。

同朝为官的翁同龢评价:李鸿藻勤于治事,严于要求,所以皇帝颇能接受他的启迪,对他的敬畏程度,远“非他人所能及”。

清史稿》评价:李鸿藻为人至孝,在学问上谨守程朱理学,注重实践,躬行俭约。担任爱新觉罗·载淳载淳的师傅十余年,尽心辅佐。他所举荐的官员,都是正直之士,朝堂之中有清望的人,都纷纷归附投奔于他,但李鸿藻也不免因“清议”的名声所累。

清末官员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二笔》中记载,李鸿藻在本生母亲姚氏去世后,向礼部奏请守制三年,得到礼部议准,因此陈康祺评价李鸿藻“为人子,可谓守经尽礼,不愧儒臣”。

清末徐世昌在《大清辅先哲传》中评价:李鸿藻身在朝廷中枢,自己能够坚守正道,主持大体,平生以汲引正人、护持善类为本心。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李鸿藻故居位于北京丞相胡同(即今菜市口胡同)大约一百米远,路西的一个小门楼——菜市口胡同7号。由于历史的兴衰,几经动荡,李鸿藻故居原貌已不复存在。甲11号原址民国时曾为李大钊、张申府胡适等主编的《展钟报》编辑部,现为民居。11号原李鸿藻的客厅,现为北京玩具工业联合公司,还保留着五间北房。9号已拆掉,改为五金仓库。7号是原来李鸿藻母亲居住的地方,还保留着七间北房。现在李鸿藻的孙子李宗俊,曾孙李昌嗣等人,还在这里居住。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两宫皇太后 (1987).豆瓣电影.2024-02-29

戏说慈禧 (1993).豆瓣电影.2024-02-29

大龙脉 (2008).豆瓣电影.202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