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如村,南起一环路南三段,西接小天西街,东邻电信南街,位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背后与一环路之间。成都市解放前,九如村及附近一带都是农田与荒地,成都人将其统称为华西后坝,华西协合大学医院的传染病房曾建立于此,接收治疗一些肺结核患者。抗日战争时期,城内一些居民疏散到此建房,逐渐形成一片新的居民区,而最靠近一环路的片区在命名时引经据典,冠以雅言,并依照当时实行的保甲制度,取名为“九如甲”。

历史沿革

“九如”之名,源于一篇表示祝福的诗歌《诗经·小雅·天保》,“天保”二字意指上天保佑。全诗共有九个“如”字,其中第三节“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有五个“如”字,以山阜、冈陵来比喻天下安定,以大川涨水之猛势来比喻天下兴盛,万物增长,势不可挡;第六节“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有四个“如”字,以上弦之月、东升之日比喻生活蒸蒸日上,以南山不会崩塌比喻永远长寿,以松柏长青比喻世代相承。九个“如”字,连贯比喻,气势雄浑,富有韵力,寄托着当时人们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如南山之寿”一句,演化为祝颂词“寿比南山”流传后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甲制度被取消,九如甲随之改名为九如村。1959年,人民南路三段、四段穿四川医学院(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修建完成后,部分城内居民迁移到九如村;随着城市发展,一些企事业单位也陆续在附近兴建。后来街道扩建,人们将从一环路南三段到电信南街的这一片区都统称为九如村。因此,九如村居民大致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本地集中拆迁安置的农转非村民,一部分是来自市区的拆迁户,如金字街、东桂街、桂花街、治平巷、同心上街、浆洗街、庆云北街等拆迁时搬迁到此地的居民,还有一部分是附近各单位的职工,如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四川省公路局、四川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成都交电公司、肉联厂等宿舍区都位于此处。其中最大的是四川东华机械厂宿舍区,位于一环路的厂区后来改建为东华电脑城。

《诗经·小雅·天保》中的九“如”,表达了古代百姓对君主的热情祝福和殷切期望。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仍延用“九如”二字为街名,则饱含着对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的祝福和歌颂,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