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露(679年六月至680年八月)是李治的第十个年号,在位期间共使用了包括调露在内的十四个年号。

年号变更

启用时间

调露年号的启用时间为仪凤四年(679年)六月三日,当时裴行俭平定了西突厥,重建了安西四镇,因此改元调露,并进行了大赦。

停用时间

调露年号的停用时间为调露二年(680年)八月二十三日,因为立英王哲为皇太子,所以改元永隆,并再次进行了大赦。

历史事件

西突厥举兵反唐

调露元年(679年),西突厥部酋阿史那都支自称十姓可汗,与李遮匐煽动部落,联合吐蕃,侵逼安西。同年四月,朝廷商议派兵讨伐,吏部侍郎裴行俭提出不宜出兵,而是应该采用计策攻取。他建议借波斯王卑路斯去世的机会,将其儿子泥洹师送回国,途经两蕃地区。唐任命行俭册立波斯王,担任安抚大食使,酒泉市刺史王方翼为副使,检校瓜州县都护。行俭曾在西州任职,这次前往西州召集当地豪杰子弟一千多人同行,声称天气炎热不便远行,待凉爽后再向西前进。都支相信了这一说法,没有做好防御准备。行俭随后召集四镇豪酋,表示过去打猎非常愉快,希望再次狩猎,各族首领争相请求参与,最终聚集了一万多人。行俭假装打猎,率领队伍向西推进,距离都支部落十多里时,派人询问情况,麻痹都支。之后又派人催促会面。都支原本计划秋季抵抗汉使,突然得知军队到来,不知如何应对,于是带领子弟迎接,被俘虏。行俭传递契箭,将所有部落酋长召集起来,押送到碎叶城。接着挑选精锐骑兵进攻,抓获遮匐。途中遇到遮匐派遣去都支处的使者,让他劝说遮匐投降,遮匐随即投降。行俭将都支、遮匐押回朝廷,让波斯王子自行返回本国。

重置安西四镇

调露元年(679年),裴行俭平定西突厥后,唐朝重新设置了安西四镇。这是第三次设置安西四镇,此时以碎叶城代替焉耆,四镇分别为碎叶、龟兹金玉国疏勒国。碎叶城位于碎叶川旁,现在属于俄罗斯托克马克。由于西突厥十姓部落在西域对唐朝构成威胁,与吐蕃河西走廊的威胁相似,其中五咄陆部落位于碎叶城东部,五弩失毕部落位于西部,唐朝改变镇守地点,旨在镇抚这些部落。裴行俭将阿史那都支等人带回朝廷,留下副使王方翼修建碎叶城,他在五十天内完成了城墙的修复工作,建立了四面十二门,城墙曲折,便于隐蔽出击。城内街道纵横交错,连接成网,同时建造了坊墙,以备军事行动所需。

东突厥二部反

调露元年(679年)十月,单于大都护府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反叛,立阿史那泥熟匐可汗,都护府所属的二十四州酋长均叛变响应,拥有兵力数十万。漠南突厥自永徽年间以来近三十年,对唐朝没有侵扰,唐朝利用他们向东征高丽,向西征中亚,讨伐叛乱的奚,攻打辽朝,频繁地役使他们,导致他们起兵反抗。唐朝派遣鸿胪卿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萧嗣业、右领军卫将军花大智、右千牛卫将军李景嘉等将领率兵反击。起初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后来遭遇大雪,士兵寒冷受冻,营地混乱,遭到突厥夜间袭击,萧嗣业仓皇撤退,军队大乱,损失惨重。花大智、李景嘉带领步兵边战边退,逃回单于都护府。萧嗣业因与皇室有旧交情,得以减轻刑罚流放桂林市。花大智、李景嘉也被免官。同月,突厥骚扰定州市刺史霍王元轨打开城门放下旗帜,突厥怀疑有埋伏,不敢进城而撤退。唐朝派遣左金吾将军曹怀舜驻守恒州守卫井陉县,右武卫将军崔献驻守绛州守卫龙门,以防备突厥。突厥又煽动奚、辽朝入侵营州,州户曹唐休璟率兵击败了他们。十一月,李治认为裴行俭文武双全,特别授予他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等部队,以及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总共三十多万兵马讨伐突厥。唐朝历史上出兵讨伐突厥,军威从未如此盛大。

置六胡州

调露元年(679年),在灵州南部边界设立了鲁、丽、含、塞、依、契等六个州,用来安置突厥降户。这不仅方便了唐朝运输军队和物资镇压温傅、奉职二部的叛乱,也加强了对突厥降户的控制,让他们缴纳赋税和服兵役。

太子贤被废

调露二年(680年)八月二十二日,太子李贤被废黜。李贤在上元二年(675年)六月五日被立为皇太子,不久开始监国,关注政治事务,处理问题明智果断,李治曾亲自下诏表彰他的才能。当时正议大夫明崇俨凭借厌胜符咒之术受到武则天的信任,他曾私下宣称太子不适合继承大位,英王(即李显)外貌像李世民,相王(即李旦)最有富贵相,宫廷中也有传言称李贤实际上是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生的,这些因素使得李贤逐渐产生疑虑和恐惧。武后命令北门学士撰写《少阳正范》、《孝子传》赐予太子,并多次写信批评他,这让李贤更加不安。调露二年,明崇俨在东都被盗贼杀害,武后怀疑是李贤所为,派遣中书侍郎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与法官调查此事,李贤身边的家奴赵道生诬告说是太子指使自己杀了明崇俨;在东宫马坊搜出了几百件黑色铠甲,武则天以此作为太子谋反的证据,废除了太子,将他幽禁在其他地方。李治一直喜爱太子,想要宽恕他,但武后坚持认为叛逆的人不能赦免,必须大义灭亲。有多达十几人遭受贬谪。武后还在天津桥南焚烧了搜查到的黑色铠甲,以示警戒。李贤永淳二年(682年)被迁移到巴州区(今巴中市)。文明元年(684年),武后临朝执政,下令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负责监视李贤的住宅,丘神绩逼迫李贤自杀,享年三十四岁。李旦继位后,追赠李贤为皇太子,谥号章怀。

立英王哲为皇太子

调露二年(680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卫大将军雍州牧英王哲被立为皇太子。哲原名显,是李治的第七子,母亲是武则天,他在显庆元年(656年)十一月五日在长安出生。第二年(657年)被封为周王,担任洛阳市牧。仪凤二年(677年)改封为英王,更名为哲,担任武威郡牧。

帝王介绍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是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李世民的第九子,母亲是长孙皇后长孙氏,是她的第三个儿子。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李克用,后来因为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在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在长安太极殿即位,开创了具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朝的疆域在李治时期达到了最大,东至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至贝加尔湖,南抵越南横山,这个局面持续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逝世,享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氏

参考资料

唐代在宁夏设置的羁縻州.宁夏文史研究馆.2024-08-14

调露元年突厥叛乱,名将出征战败,唐朝北境统治崩溃的开始.搜狐网.202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