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图》是明代杜琼创作纸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山峰耸峙。层峦迭嶂,弯曲的河流将画面中下部的山峰隔为两段,画面右下山谷林木间有山庄草亭,一文士正在草亭中读书,桥上有一拄杖文士携童子朝山庄走来。

画作内容

此画从构图来看可分远景、中景、近景三段式。远景为群山立,层迭嶂,悬崖峭壁,山巅杂木、衰草,幽深险绝。中景为山腰,山姿多变,树木从生,色彩艳丽。近景为大山脚下,坡岸乱石,杂树茂密。在林泉旁画有一板桥,从树下有屋宇茅舍,有一位长者端坐其间,临窗读书,有友来访,策杖过桥,童子携琴随后。

在画面右上角自题:“于尝写此境为有趣,适陈孟贤、郑光祖二公相访见之,孟贤日此幅可,郑公盍求诸。德辉略无健羡之色,孟贤强之,乃启言于不敢新也。德辉廉静寡欲,于物无所嗜好,使王维吴道子复生,亦无所爱,此其所以能养其德也。夫以心之玩好乃学者之病,观于德辉,则有以警于人人哉。景泰五年甲戌(1454)岁上元日,杜琼书。”

右上方自题下,铃有“杜用嘉氏”、“东原耕者”、“持敬观理”等印。右上方自题为友人郑德辉作,款“景泰五年甲成上元日杜琼书”。

创作背景

根据图上自题,此图作于景泰五年(1454),杜氏59岁,为中晚年之作。

艺术鉴赏

该图构图繁密,密而不塞,丘壑深,自近景至远景,层层深远,直推向高远,不觉重叠堆砌,富有真实的灵气。山石多用披麻,近似元王蒙画法。山头为打点、若点。溪水用线勾出,笔力稍嫌薄弱。但平心而谈,此画具有心平气和、秀拔遒丽的风格。全画笔墨酒脱自然,设色浓淡得宜,线条运转有致。无论是长者还是童子的衣纹及山石、树木的刻画,都能详略得当,工写兼施,恰到好处,赋色清雅和谐,淡而不薄,略而不单,对烘托画家笔下的景物明爽宜人的气氛起了很好的作用。

名家点评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中旭:该幅构图饱满,山石用圆润细密的披麻皴,浓墨点苔,系画家仿元王蒙风格而出新意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简介

杜琼(1396~1474),字用嘉,号鹿冠老人,世称东原先生,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出身明贤之家,从五经博陈继学经,后开门授徒,赵同鲁沈贞沈周都是他的门生。曾先后受荐参修《成祖实录》和《宣宗实录》,并与乡绅同撰地方志。其为人清高,终身不仕。善画山水,远师董巨,近习元四家,笔墨蕴藉含蓄,早年风格细润秀逸,晚年苍茫荒率,得吴镇笔意。其画风和绘画理论对吴门画派具有深远的影响。有《东原集》、《耕余杂录》传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