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蝇(黑灰蝇豹:Nycteribiidae,英文名:Bat Flies),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蛛蝇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厦门市福州市

蛛蝇是一类小型、蜘蛛状、无翅的蝇类,取食蝙蝠的血液。它们有一狭窄的头部,眼很小或完全没有。蛛蝇的体长约1.5到5.0毫米。成虫无翅,但仍保留平衡棒(halteres)。其胸背板减少,头部和腿部向背侧移位。这种腿部的关节位移,加上翅膀的完全缺失,赋予了蛛蝇类似蜘蛛的外观。蛛蝇科昆虫均属于腺养胎生,即是卵在母体内孵化,胚胎发育过程的养分也来自于卵黄,但孵化后的幼体继续停留在母体中,通过母体子宫腺的分泌物提供其所需的养分,直至接近老熟时才产出体外。

蛛蝇是专性吸血的昆虫,它们寄生在蝙蝠身上,这类无翅昆虫对宿主表现出高度的专性或广泛的适应性,这可能对它们相关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蝙蝠被认为可能是许多病原体的宿主,其中一些病原体在人类群体中出现。因此,蛛蝇可能在这些蝙蝠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它们既可以作为节肢动物门传播媒介直接传播病原体,也可以通过塑造蝙蝠种群中的病原体群落间接影响疾病传播。

历史起源

双翅目昆虫与长翅目石蛾鳞翅目跳蚤皆起源于蝎蛉类复合体,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来。关于双翅目昆虫的分类,学者们的意见并不统一。

1993年,根据克罗斯基(R.WCrosskey)的分类,双翅目被分成两个亚目长角亚目(Nematocera)和短角亚目(Brachycera)。长角亚目为双翅目演化的原始类型,主要包括一些有着较长触角的纤弱昆虫,如蚊、大蚊、蚋、蠓等。它们的触角一般长于头、胸部之和,下颚须下垂,4~5节;翅中室缺如,肘室若存在则开放;裸蛹,部分瘿蚊科(Cecidomyiidae)除外;羽化时直裂;美国白灯蛾全头型。短角亚目比长角亚目进化,包括一些有着较短触角的昆虫,如大部分虻类。成虫的触角短于胸部;下颚须不下垂,1~2节;翅中室一般存在,肘室开放或封闭;裸蛹,水虻科(Stratiomyiidae)除外;羽化时直裂;幼虫半头型。

在旧的分类中,短角亚目下又分两群:直裂下目(Orthorrhapha)和环裂下目(Cyclorrhapha)。直裂下目包括一些有角质外壳的昆虫,如马蝇食虫虻科;环裂下目昆虫的蛹则有较坚硬的围蛹壳,如食蚜蝇科(Syrphidae)、头蝇科(Pipunculidae)、斑腹蝇科(Chamaemyiidae)、潜蝇科(Agromyzidae)、蝇科(Muscidae)、花蝇科(Anthomyiidae)、蛛蝇科(Nycteribiidae)等。

其中,1967年,西奥多(Theodor)在新大陆识别出2属22种蛛蝇科(Nycteribiidae),在旧大陆识别出9属170种蛛蝇科。1987年,文策尔(Wenzel)和彼得森(Peterson)在全球范围内识别出12属256种蛛蝇科。同年,文策尔和彼得森在新大陆识别出25属149种蝠蝇科(streblids),在旧大陆识别出6属72种。

形态与特征

蛛蝇是一类小型、蜘蛛状、无翅的蝇类,取食蝙蝠的血液。它们有一狭窄的头部,眼很小或完全没有。其体长约1.5到5.0毫米。成虫无翅,但仍保留平衡棒(halteres)。它们的触角相对于头部大小较为发达,且与虱蝇科(Hippoboscidae)类似。它们的眼睛可能完全缺失,或退化为1个、2个,极少数情况下为4个小眼面。蛛蝇的眼睛显著退化,似乎与它们寄生于夜行性或洞穴适应性的蝙蝠宿主有关。

蛛蝇为了取食,头部从胸背部的沟槽内向前折开;不寻常的是足与变形的胸部背面相连接;其中,科氏蛛蝇(Nycteribia kolenatii)在数种蝙蝠上发现,变形的胸部是蛛蝇的典型特征。蛛蝇的胸背板减少,头部和腿部向背侧移位。这种腿部的关节位移,加上翅膀的完全缺失,赋予了蛛蝇类似蜘蛛的外观。其头部比虱蝇科(Hippoboscidae)和蝙蝠蝇(streblids)的头部更窄,在静止状态下,头部向后折叠,使其背侧与胸背接触。为了进食,头部向前下方旋转约180度。

生活习性

蛛蝇是专性吸血的昆虫,以蝙蝠的血液为食。它们寄生在蝙蝠身上,这类无翅昆虫对宿主表现出高度的专性或广泛的适应性,使它们能够在特定的生态位中繁衍生息。

蛛蝇对宿主具有高度特异性,通常只会寄生在特定的蝙蝠种类上。它们通过在宿主间转移和攀爬的方式,从而在不同蝙蝠个体间移动。

分布范围

蛛蝇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蛛蝇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厦门市福州市,其中厦门主要分布的是长铗蛛蝇(1219 Nycteribia allotopa Speiser),福州主要分布的是虱状蝙蝠蝇(1220 Nycteribia pedicularia Latreille)。

栖息环境

蛛蝇常见于蝙蝠栖息场所内或附近,还栖息于洞穴、阁楼等地方。

生长繁殖

腺养胎生即是卵在母体内孵化,胚胎发育过程的养分也来自于卵黄,但孵化后的幼体继续停留在母体中,通过母体子宫腺的分泌物提供其所需的养分,直至接近老熟时才产出体外,产出后很快就开始化蛹,因此也被称为蛹生。如家蝇、虱蝇科、蜂蝇科和蛛蝇科等昆虫均属于腺养胎生。

蛛蝇的卵在母体的腹部内孵化,美国白灯蛾亦在腹内发育,由特有的内部腺体滋养蛹在蝙蝠的栖息场所产下。当感觉到附近有蝙蝠时,成虫便羽化。幼虫柔软、扁平,当老熟时体呈白色发暗。

保护

蛛蝇通常不会成为被保护的对象。然而,它们的命运与其蝙蝠宿主密切相关,许多蝙蝠宿主正受到威胁或濒临灭绝。对蝙蝠种群的保护间接有助于蛛蝇这类独特寄生昆虫的保护。

生态作用

蛛蝇在蝙蝠栖息地的微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助于蝙蝠种群的整体健康和动态平衡。它寄生在蝙蝠身上,可能对它们相关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种间关系

蛹生派种类多在温血动物的体外寄生,吸食寄主血液,如蛛蝇科、蝠蝇科(Streblidae)寄生于蝙蝠。蛛蝇的宿主是塞斯托尼蝙蝠(Nyctinomus cestoni Savi)。

危害与防治

蛛蝇通常不被认为是将疾病传播给人类的媒介。但是,蝙蝠被认为可能是许多病原体的宿主,其中一些病原体在人类群体中出现。因此,蛛蝇可能在这些蝙蝠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它们既可以作为节肢动物门传播媒介直接传播病原体,也可以通过塑造蝙蝠种群中的病原体群落间接影响疾病传播。此外,蛛蝇通常与可遗传的细菌内共生体有常见关联,这些细菌栖息在昆虫细胞内,并依赖通过卵细胞质的母系传播来确保其传播。其中一些可遗传细菌可能是支持蛛蝇发育所必需的专性共生体,而其他则可能是具有未知影响的兼性共生体。

参考资料

Nycteribiini.catalogue of life.2025-03-03

Nycteribiidae.ScienceDirect.2025-03-03

The Bacteriome of Bat Flies (Nycteribiidae) from the Malagasy Region: a Community Shaped by Host Ecology, Bacterial Transmission Mode, and Host-Vector Specificity.PubMed Central.2025-03-03

Nycteribiidae.bugs with mike.2025-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