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果藤黄(学名:Garcinia pedunculata Roxb. ex Buch.-Ham.)是藤黄科藤黄属植物,乔木,高约20米;树皮厚,栓皮状。叶片坚纸质,椭圆形,倒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15-25(-28)厘米,宽7-12厘米。花杂性,异株,4基数;雄花序顶生,直立,圆锥状聚伞花序。果大,成熟时扁球形,两端凹陷,直径11-20厘米,黄色,光滑,果柄长5-6厘米,有种子8-10。种子肾形,假种皮多汁。花期8-12月,果期12至次年1月。分布于中国和孟加拉(北部和东部);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西部(瑞丽市盈江县)、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墨脱县),生长于海拔250-350(-1500)米的低山坡地潮湿的密林中。果实中间部分及多汁的假种皮橙红色,产地群众常食用,味颇酸;树皮、枝、叶及各部几不流黄色没药树。该果又名减肥果,其中含有大量的羟基柠檬酸,能抑制脂肪的合成,从而达到减肥的功效。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高约20米;树皮厚,栓皮状。叶片坚纸质,椭圆形,倒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15-25(-28)厘米,宽7-12厘米,顶端通常浑圆,稀钝渐尖,基部楔形,中脉粗壮,在上面微下陷,在下面隆起,侧脉整齐,斜升,9-14对,第三次级脉几平行,互相联结,几不明显,叶柄长2-2.5厘米。

花杂性,异株,4基数;雄花序顶生,直立,圆锥状聚伞花序,长8-15厘米,有花8-12朵,总梗长3-6厘米;花梗粗壮,自上至下渐细,长3-7厘米,宽3-7毫米;萼片阔卵形或近圆形,厚肉质,边缘膜质;花瓣黄色,长方状披针形,长7-8毫米,雄蕊合生成1束,几无花丝或靠近退化雌蕊的少数几枚具短的花丝,束柄头状,长约3毫米,包围-退化雌蕊,花药多数,退化雌蕊圆柱状楔形,稍有稜,柱头盾形,具不明显的瘤突;雌花通常成对或单生于枝条顶端;花梗粗壮,长3.5-4.5厘米或更多,宽5-6毫米,微4 稜形,基部具半圆形苞片2;子房近圆球形,8-10室,柱头辐射状,8-10裂,上面具乳头状瘤突;退化雄蕊基部联合成1轮,包围子房,约80-100枚,上端部分分离。果大,成熟时扁球形,两端凹陷,直径11-20厘米,黄色,光滑,果柄长5-6厘米,扁球形,深黄色;有种子8-10。种子肾形,假种皮多汁。花期8-12月,果期12至次年1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50-350(-1500)米的低山坡地潮湿的密林中。大果藤黄是一种喜欢温暖而有一定的耐寒性,喜欢潮湿而不耐旱的亚高温植物。影响大果藤黄分布的主要限制指标包括极端最高温、7月平均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蒸发量、温暖指数、平均日照时数和1月平均温。其中,热量条件包括年平均气温和温暖指数,是对大果藤黄地理分布影响最大的主导因子;湿度因子包括年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是对大果藤黄地理分布影响较大的第二主导因子。

繁殖方法

大果藤黄于每年的11月采种,采种后将外果肉部分去除,将种子清洗干净晾干,即可播种。播种前将种子用敌克松500-600倍液浸泡,因种子较大,可直接点播于营养袋内,搭建塑料拱棚。

栽培技术

造林时间为每年的6-7月,选择生长良好的苗木进行造林,造林密度为2米×3米。造林地清理及整地应在造林前的2-3个月完成。在定植时,每塘施普钙肥0.2千克,回填表土与肥料拌匀,将苗子放置到塘中心,扶正苗后再培土,土要打碎,捡除石块、草根、树枝等杂物,边培土边踩实,培土至塘穴上部龟背竹状,防止积水糟根,影响成活。

主要价值

食用:果实中间部分及多汁的假种皮橙红色,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当地群众常食用,味颇酸;树皮、枝、叶及各部几不流黄色没药树。印度阿萨姆邦地区的人们将大果藤黄种植于自家田园,并把该植物的酸果及晒干的果干用于烹。

保护级别

大果藤黄是世界上藤黄科中果子最大的一种,因植株稀少而被列入中国被子植物门濒危及稀有种名录(Ⅱ)。同时,大果藤黄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收录,并评为低危LC等级。2023年12月15日,入选《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大果藤黄.植物智.2024-07-27

大果藤黄 (dà guǒ téng huáng).植物智.2024-02-06

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发布.微信公众平台.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