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腔金线傀儡是一种传统的曲艺形式,通常由家族成员组成的班社进行表演。这些班社有自己的名称,如“福兴台”“翠云台”等,并且所有的服装、道具、锣鼓及傀儡都可以装进两个箩筐里,形成一担,因此也被称为傀儡担。
形成与发展
大腔金线傀儡班社一般以家庭为纽带,如父子、兄弟、叔侄组成一个班。每个班社按惯例都有一个名称,如“福兴台”“翠云台”等,以台为单位。全部服服装、道具、锣鼓及傀儡,只用两箩筐便装完,合成一担,故有称傀儡担。每一傀儡担一般只有两名艺人,如上所述都是有亲缘关系的人。年长者(也是技艺较精者)抽傀儡线表演和演唱;年少者在后台手脚并用打锣鼓并帮腔。旧时,艺人们表演木偶戏兼做巫道并以此为业。解放后大多转为务农,闲时做傀儡戏。
表演场所
按照当地的习俗,傀儡演出都会选择无人居住的庙宇、聂氏宗祠或其他宽敞的旧房子作为场地。这是因为当地人认为傀儡能够驱鬼,但也有可能引来野狐孤魂,扰乱他们的平静生活,所以有人居住的房子不会允许上演傀儡戏。具体的表演地点通常由还“傀儡愿”的东家决定。选定场地后,就会使用竹、木材料搭建一个简单的舞台,大约一米高、三至四米宽,具有一定的深度即可。舞台上装饰着一些幕布,表演区域位于台前一米处。表演区中央靠近“天幕”的位置设置了一个微型长方形桌子,两侧配有微型椅子,桌子上绣有傀儡担的台名。抽傀儡者站在“天幕”后面操作表演,而锣鼓帮腔者则在后台设立锣鼓架。一般来说,在一个村子里只会设置一个表演点,供多个还愿者还愿,附近的村民也可以前来观看。
傀儡制作
过去,本地艺人使用樟木自行雕刻傀儡头部,然后用竹子制成身体和四肢。服饰和帽子则是由家庭主妇们手工刺绣和缝制而成。如今,大多数傀儡头部是从泉州市购买的,戏袍和冠带既有自制的,也有购买的。傀儡制作主要分为六个行当,傀儡台上的“请神词”中提到了“拜请梨园台上一生、二旦、三丑、四净、五夫、六未”等词汇。这意味着,傀儡头部是按照这六个行当的样式雕刻的。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情节配上有针对性的冠带和服饰,就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早期的一台傀儡担只有二十到三十个傀儡,如果遇到剧情需要不足的情况,还会准备有不同的微型面具,以便临时更换角色。现在有些傀儡担的傀儡数量已经显著增加了,比如《新福兴台》已经有六十多个傀儡。傀儡线的数量最少为五根,最多可达九根,一般情况下是七根,仍然保持着相对原始的状态。
唱腔艺术
艺人们将他们自己的唱腔称为“大腔”,这一称呼与文献中对“高腔”的描述相吻合。大腔的特点包括声音高亢、后场伴奏、翻高调、仅使用打击乐器而不使用管弦乐队。与赣剧高腔曲牌《驻云飞》相比,大腔曲牌《一柱茗香》与其有着相似之处。两者不仅在曲调旋律上基本一致,而且都在句子末尾三个字翻高使用假声并伴以合唱。此外,两者都是前后两部分具有调性的对比,从原调处向下四度犯调(以宫为徵)。然而,与其他省份的地方大腔戏、四平戏相比,它们并没有这些共同点,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延平大腔除了《一炷茗香》之外,其他唱腔曲调大多类似于本地三间列三歌,可能是由于半农半艺的艺人们将山歌融入了唱腔之中,原有的曲调逐渐淡化了。
剧目形式
金线傀儡的剧目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保存了一些元明南戏传奇剧目,如《李云娘挨磨》《白兔记》《倭袍记》等;二是大量的说史(讲小说)剧目;三是相当一部分的明清通俗神话传说剧,如《华光传》《陈靖姑捉妖》等。第一类剧目的完整性已经有所损失,或者只剩下了剧名,很少演出或无法演出。第二类剧目是主要的演出剧目,艺人们根据某个小说或连环画的内容自己编写剧情,分配角色行当,并利用祖辈流传下来的通用剧本中各种角色的通用台词和瑞安鼓词来进行表演,类似于民间剧团的“幕表戏”。值得注意的是,艺人们经常在表演过程中以第三人称的形式进行叙述和演唱,就像电影中的“画外音”一样。表演者讲述故事情节,傀儡表演则通过动作来解释讲述的内容。这种表现方式可能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此类剧目包括《东周十二国全卷》《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飞龙记》《万花楼》《粉妆楼》等共计十多种。第三类剧目是专门为“还傀儡愿”者指定要演的或开台的神仙故事剧目,如“遮台”(开台)仪式中的《太白金星下凡》以及驱邪祛妖的《华光传》《夫人传》等。
参考资料
闽北非遗|这些延平人引以为豪的“民间非遗”,是世代传承下来的延平魅力~.搜狐网.2024-11-11
延平塔前大腔金线傀儡.喜马拉雅.2024-11-11
最后一根细细的”金线“ 延平傀儡戏的没落.闽南网.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