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场苗族仡佬族乡是中国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下辖的一个民族乡,位于普定县东北部,辖17个行政村,国土面积93.44平方公里。该乡东邻织金县猫场镇小牛场,南界三岔河与猫洞苗族仡佬族乡相望,西接补郎苗族乡,北与织金县实兴乡接壤。民国时期,分属普定县九区、二区;1991年11月,建猴场苗族仡佬族乡。截至2018年末,该乡户籍人口为28981人。该乡辖1个社区、9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猴场社区。2011年,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940元。2018年,该乡有工业企业1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9个。该乡是普定县海拔最高和海拔最低的地方所在。

基本介绍

猴场苗族仡佬族乡是中国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下辖乡镇,位于普定县城东北部,普定县海拔最高和海拔最低的地方都位于该乡。乡政府驻地距普定县41公里,全乡总面积为93.44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5460亩,其中水田3800亩,旱地11660亩(其中退耕还林12109亩),年末总人口21494人,总户数5685户,辖17个行政村113个村民组,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6.4%,全乡外出务工人数5400人,粮食总产量6450吨,人均吃粮304公斤,人均纯收入1820元。乡内有中心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11所村级完小,1所点校。

该乡属亚热带气候,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盛产阳芋、小麦、红薯、竹荪等作物。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硅矿、硫铁矿尤为丰富,煤产量在西北片区,小谷毛片区尤为突击;硅矿、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分布于该乡大地、猛正、仙马和猛舟村。适宜发展中型煤、硅、硫铁矿企业。

乡镇简介

猴场苗族布依族乡由于历史、自然因素,造成农民生活水平较低,但是随着贵州省加大对乡镇农村的建设,猴场乡也体现出了巨大开发潜力,民族风情旅游开发前景广阔。辽阔的云中大草原——普屯坝,面积达8000多亩,是贵州省保护最为完好的原生态的大草场,吸引着市内外的游客和文艺界人士。

仙马村农民合唱团远近闻名,他们的四声部合唱,成为县、乡、村的各项演出中的主角,《欢迎你到仙马来》、《新安顺古夜郎》、《心中的黄果树》等歌曲唱响县内外,参加过省、市、县的比赛获演出。大花苗族的服饰,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被研究少数民族的专家学者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乡境内的平讼摩崖石刻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猛舟石板寨的屯堡建筑保存完好,三十五公桩梁子上到重阴山千亩杜鹃风光宜人,引子渡库区湖光山色位于猴场鱼米之乡――杨家寨低烧河谷。

猴场苗族仡佬族乡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全乡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更加巩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猴场村

猴场村地处普定县东北部边远山区,距普定县城40公里,位于猴场乡政府所在地,安顺市至织金猫场公路穿境而过。

全村下辖6个村民组, 324户1361人(其中:少数民族10户32人),现有劳动力705人(其中:男405人,女300人),外出务工320人。现有耕地面积764亩,水田面积50亩,区域面积6.8平方公里,退耕还林950亩,森林覆盖率61.8%。全村地形呈梯级状,海拔1200—16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5.8摄氏度,无霜期290天。村境与普屯坝—云中大草原咫尺相望,可开发乡村生态旅游。

全村现有党员35名,其中:60岁以上的有3名,50—60岁的有6名,40至50岁的有6名,30—40岁的有11名,30岁以下的有9名;大专以上文化的有5名,初中文化的有26名,小学以下文化的有4名;现有村干部4名。现村有党员活动室200平方米。全村现已办起养殖示范点15个,种植示范点18个,农家书屋一个;70%的劳动力掌握了一至二门农业适用新技术。村级组织战斗力不断加强,群众的发展意识不断更新,有效地推动了全村经济发展。

村支两委建立健全各种工作机制,注重抓好自身建设,不但内强了素质,还外塑了形象。领导班子团结,管理科学民主。近几年来,累计实施扶贫项目15个,有效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农户的增收创收。这些项目的实施,全村324户1320人直接受惠,人均纯收入递增20%。

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针对村情,采取“项目推动为主,农户自筹为辅”的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倾力改善基础设施,着力整治村容村貌。目前修建沼气池74口,改灶150口,改圈2500平方米;示范烤烟种植200余亩。

特色产业

猴场乡地处普定县北部地区,属于贵州省100个一类贫困乡镇之一,这里气候宜人,适合种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猴场苗族布依族乡在煤冲村、漏寨村、老甲寨村种植核桃500亩,到目前为止,成活率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长势较好,预计3年后挂果。其次,烤烟生产是猴场乡的第二产业。2009年,烤烟种植1430亩,可为群众创利35万余元。

旅游开发

普屯坝——云中大草原风光

普屯坝高山草原风情旅游区,位于普定县县城东北部猴场乡,距城区42km,为贵州省山区地形中罕见的高山草原,普定海拨最高点(1850米),方圆6.8km 2 ,颇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之势,一年四季景色各不同。主要游览项目有:徒步攀登,野外露营,户外游览,观赏仙马苗族风情,倾听仙马苗族民间合唱团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主要游览景观有:明代“抚按明文”摩崖石刻,后冲小石林,高原特色民居,杨家寨河谷风光、仙马苗族村寨等。

普屯坝—“云中大草原”,贵州高原的“内蒙古自治区”。这里依山而居的苗家儿女能歌善舞,这里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

策马驰骋普屯坝草原,蓝天白云,牛羊成群,峻岭逶迤,一派草原英雄气概。露营普屯坝观日出—一轮朝阳由群山组成的万顷波涛中喷薄而出,蔚为壮观。

猴场苗族布依族乡普屯坝是贵州省安顺旅游的一片神秘的处女地,被称为云中大草原,面积1万余亩,位于普定县东北部,海拔在1700—1800米之间,为贵州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高山草原。乡境内的重荫山万亩杜鹃、后冲形态奇异的石林彝族自治县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8420 男 9845 女 8575

家庭户户数 4911 家庭户总人口(总) 18390 家庭户男 9817 家庭户女 8573

0-14岁(总) 6020 0-14岁男 3280 0-14岁女 2740 15-64岁(总) 11208

15-64岁男 5984 15-64岁女 5224 65岁及以上(总) 1192 65岁及以上男 581 65岁及以上女 61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7182

截止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猴场苗族仡佬族乡总人口14331人。

镇下辖村寨

猴场村 跌牙冲村 后冲村 格道村 漏寨村 煤冲村 水落洞村 仙马村

沙子坡村 小谷毛村 大地村 猛舟村 老甲寨村 猛正村 猛架村 杨家寨村 杉树冲村

猴场苗族仡佬族乡——一个村庄一个大草原

一个村庄有三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拥有一片四五平方公里的高山草原,这是极少的,也是个别的。但贵州普定猴场的仙马就是这样一个村庄,仙马还拥有普屯坝草原。这是不争的事实。

也许你会怀疑,甚至会说一个村庄和一片草原,能沾边吗?但我说的却是事实。

普定县猴场苗族仡佬族乡就有那么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庄和这个村庄拥有的一片草原。开头我就说了,这个村庄叫仙马,那片草原叫普屯坝。普屯坝是仙马村的地盘,属于仙马村管理。

普屯坝,一块贵州省喀斯特岩溶地区比较大的高山草原。

一九八二年七月,刚参加工作几个月的我,被安排为当年全国人口普查补郎区猴场公社大地大队普查区的普查员,在大地把普查工作搞结束后,回到猴场公社汇总,闲暇,当地的朋友就说公社背后的山上有一片十分宽大的草坪,到了里面够玩一天,值得上去看看。就在那一个月内,我和朋友凭着从猴场公社供销社购买的过期饼干和香槟汽水,我们三次上了普屯坝。其中一次,不仅仅只是在那宽大的草坪上游走,还去攀爬了草坪东边的梁天大坡。从梁天大坡上看普屯坝草原,可以一览无余。这不是山外有山,而是山上有山,在那个纯真的年龄里,攀爬上梁天大坡,不仅仅只是看脚下的普屯坝,还可以看三岔河对岸的轿子等,那是多么兴奋的事情啊!当年八月离开猴场后,就再没有机会上普屯坝了。

一九九五年,我换了岗位后,县里面组织搞笔会,说要到猴场的草原去搞,我报名参加了。十多年后,因笔会这个平台,我又再一次到普屯坝。

十多年前,我在很短的时间就上了三次,贵州普定猴场的高山草原是比较稀奇的,留给我的印象也是比较深刻的。当时,当地的人们就告诉我,那草坪就叫“普屯坝”。可是十多年后,笔会完了,还在争论,到底是叫“普屯坝”还是叫“普定坝”。我当然坚持我的意见,理由是:一九八二年七月我上去的时候,当地的人告诉我的叫“普屯坝”,当然,为什么叫“普屯坝”,那时候我没有去追根究底,也的确没有追根究底的意识。但我始终反对把其与“普定”联系。争论的结果,普遍认为叫“普屯坝”应该是准的,因此,“普屯坝”首先在普定的骚人墨客中就这样约定俗成了。

仙马不是我普查的普查区,所以我没有去过。而到仙马的时间是比较晚的,是二〇〇二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组织单位的人秋游,选择了普屯坝,同时也选择了仙马。

我这样叙述,好像仙马和普屯坝各是一码子事情。通过二〇〇二年国庆节的秋游,从普屯坝到仙马,我终于搞清楚,普屯坝是仙马的,仙马因普屯坝而博大。

一九八二年七月的普屯坝之行,我对普屯坝产生了一种迷恋,或者说产生了一种情结,而且是解不开的情结。就因为这情结,自二〇〇二年以后,我都要抽时间到普屯坝游上一回。我的很多摄影作品就来自普屯坝,这就让我对普屯坝有了相当比较前面的认识。

普屯坝是仙马的,普屯坝高山草原大概有四五个平方公里的面积,由西向东延伸,呈哑铃状,即东西各有一块,中间有一狭长地带连接,从猴场到织金翁卡的小路也是自西向东穿过普屯坝,是每个到普屯坝游览的必走的路。普屯坝的草,据当地人讲,不养牲口,只适合割去盖房子,周边的茅草房盖的草全是在普屯坝上割的。普屯坝上长的叫牛毛毡,的确牛马都不吃。因此,草间生长的映山红、鼎罐花、火草花等等,基本没有牛踏马踩。草原周边的山头上的灌木茂密,齐腰高的草是普屯坝的骄傲,“天苍苍,野茫茫”的景象不用到内蒙古自治区也能领略。

不同的季节到普屯坝,可以欣赏到普屯坝不同的风采:春天,各种花卉竞相开放,芳菲四溢,沁人心脾,让人迷醉,是普屯坝的青春躁动;夏天,草原上万物的色彩与天一样蓝,偶开的花朵,似天空的星星,身临其间,恍惚置身世外,欲仙之后,领略的是普屯坝的稳成;秋天,不同的植物,在早霜的磨练下,赤橙黄绿青兰紫,逆光下的芦花是透明的,野茅成熟的果实在阳光下摇曳的影子是那样的迷人,如果遇上飘飞的细雨,不同颜色的草上那晶莹的水珠格外的清澈和透明,从三岔河河谷飘上来的雾霭,让梁天大坡成为海市蜃楼般的仙境,这是普屯坝独有的魅力;冬天,雪和凌的过早光临,让空气变得空明,俯瞰猛舟那片喀斯特峰丛峰林和洼地,沧海桑田的奇景尽收眼底,而遇上雪天,普屯坝白茫茫一片,只有周边山上的岩石告诉你,这就是冬天的普屯坝,贵州省很少下雪,但因海拔高,凌光临是经常的,普屯坝在凌的凌固下,也是银色的世界,虽有些冷,但却是普屯坝的纯洁。

也许是普屯坝的草不养牲口,或许是普屯坝的博大和普屯坝特有的躁动、稳成、魅力和纯洁,养在深闺的普屯坝被一批一批外面的人们接触认识了之后,也被迷住了。

仙马人每年的端午和春节都要到普屯坝花山节,一是让年轻男女们到那里交朋结友、谈情说爱,二是利用这个时候尽情的展示仙马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技艺与色彩。不管是春节还是端午的跳花,四方八面的人都要奔普屯坝他们的花场来。随着外人对普屯坝的认识,奔普屯坝的人们因此逐年增多。即使不是跳花的季节,也一样有人到普屯坝旅游。仙马人对普屯坝更加珍爱了。普屯坝的草虽然不养牲口,但却养人。

仙马人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开辟了普屯坝高山草原野外宿营等旅游。普屯坝再次让世人所注目。

普屯坝是仙马的,你走了普屯坝后也许会问:仙马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当然我不能说仙马就是一个村庄,或者一个寨子。怎么样描述呢?

一位青年作家到仙马采风回去之后这样写道:仙马是“上帝的村庄”,仙马没有因它的闭塞而被闭塞困扰,更没有因贫穷而被贫穷所击败,它有自己的法则,固守洁净的灵魂,一草一木都闪耀着生存的意义和人性的光辉,是上帝留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奇迹。为什么把仙马叫上帝的村庄?因为仙马人信奉基督教,因他们信奉基督教,仙马的民风十分纯朴,在仙马可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光绪十四年(1888),英国传教士党居仁到安顺市传教。

二十八年(1902),党居仁到普定县补郎乡等堆收安玉山、龙文贤等为教徒,建立等堆教会。次年建立等堆教堂,办等堆学校。三十一年(1906),英国另一个传教士柏格里到等堆学习,因为这个时候等堆教会已经发展教徒三百多人。由于柏格里与党居仁的相识,宣统二年(1910),党居仁在等堆成立苗族改良会。后教会扩展到干河、仙马、海马冲(今织金县辖)等村寨,于民国23年(1934),成立仙马堂教会。开办主日课程《圣经》、《赞美诗》和柏格里创制的苗文,推广使用苗文布道。

仙马因此有了记录他们苗族历史的苗族文字。他们不再结绳记事,他们用苗文把他们从黄河流域迁徙到仙马的历史记录了下来,与此同时,依然保留他们传唱苗族迁徙历史的传统,史诗般的《苗族古歌》在传唱的同时,用柏格里创制的苗文比较完整的记录了下来仙马的。《苗族古歌》是用唱来传承。《苗族古歌》是苗族的一部流传已久的苗族史诗,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一样,在没有柏格里传教士创制苗族文字之前,他们不是说来传承,是用唱来传承。如今也一样,他们依然用唱来传承古歌,他们说,只有一代一代的传唱下去,苗族的历史才不会被忘记。我在对古歌作田野调查的时候,请他们唱一段来听,他们来到仙马那青翠的金竹林下,他们唱得十分投入。

用唱传承《苗族古歌》,只有在仙马才能找到。

因仙马人信奉基督教,长期坚持做礼拜,读《圣经》,用美声唱《赞美诗》,加上传唱他们迁徙的历史――《苗族古歌》,久而久之,仙马的男人和女人们就在美声与民族唱法之间摸索了一套四声部无伴奏合唱技巧,又叫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中西结合的多声部演唱技巧,让仙马人也扬名了世界。2006年8月,在普定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仙马人组成的多声部合唱团,首次赴厦门市参加厦门市承办的“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他们在那个世界舞台上演唱的《踩鼓》、《我心中的黄果树》等歌曲,获复赛银奖。

仙马苗族文化十分丰富,仙马的女人吹奏的“阿江”――一种集弹拨和吹奏于一身的乐器――汉语叫竹簧;“阿江”是苗族最古老的乐器,苗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为了避免被敌人伤害,就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联络。因“阿江”发声低沉,音量极小,只能在夜深人静或者人较少的时候听得见,因此就发明了“阿江”作为传递信号的工具之一。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阿江”作为传递信号的工具演变为苗族青年用来表情达爱的乐器。如果女孩子喜欢某个男青年,就会收下喜欢那男青年的“阿江”,“阿江”象征男女双方的心,收下“阿江”的,即为彼此把心交给了对方,“阿江”因此成为男女爱情的“把柄”(证据)。

一旦丢了“把柄”之后,男女双方就会用“阿江”发送约会的信号,即夜深人静后,小伙子会在姑娘的房前屋后等待,直到听到姑娘吹奏“阿江”发出的低诉低唤的旋律后,才能欢喜入门。为了录制她们吹奏“阿江”短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需要),我请一吹奏“阿江”最好的中年妇女表演吹奏,在吹奏过程中,她始终不看我们,录制结束后,她说:“我一吹奏‘阿江’就想起当年谈恋爱的时候,多不好意识啊。”“我们吹奏‘阿江’,有高兴的时候吹,也有断心的时候吹。”就是说她们可以吹高兴的调,也可以吹断心的调。

仙马的男人们还传承苗族祖先打猎使用的弩,虽然他们传承射弩,既不是为了杀敌,也不是为了打猎,而是为了射中那靶心,也就是说,他们作为射弩的英雄,面对的不是敌人和猎物,而是靶,用行话讲,他们已经把其作为竞技体育参与,以李贵福为主的仙马男人们,逢年过节都要举行射弩比赛,他和他的射弩比赛对手们,面对靶心刻苦训练,他们多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射弩比赛,还拿到了十多块金牌。他们作为仙马男人,他们成了仙马射弩的英雄,他们为仙马扬了名。

仙马的《苗族古歌》、苗族射弩、苗族“阿江”已经申报,二〇〇七年六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仙马农民多声部合唱为安顺市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不多见的。

如今,人们关注仙马,更向往普屯坝。仙马的神秘与普屯坝的魅力相得益彰。

这一个村庄和一片草原,就是上帝的村庄――仙马和无穷魅力的普屯坝。

普屯坝首游式20项活动精彩纷呈

普定县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暨普屯坝首游式将于10月10日举行,活动期间,游客们将在这一云中大草原领略到独具特韵的原生态风光资源和旅游文化。

猴场苗族布依族乡境内的乡村旅游资源有普屯坝云中大草原、重荫山万亩杜鹃、后冲形态奇异的石林彝族自治县;历百年而不朽的猛舟高原民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家寨平讼梵文摩崖石刻等。民族民间文化的代表有曾在第四届世界合唱节中获复赛银奖的苗族多声部合唱,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的苗族大花服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射弩、“阿江”等。

首游式期间将举行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旅游文学创作征文活动、书画摄影采风及作品展览等3大类别。10月10日起,普屯坝云中大草原好戏连台,共有骑马观光、射弩表演、苗家风味小吃、苗族花山节、苗族风情展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工艺品展、土特产品展、土法织布表演、自助观普屯坝日落、露营、看日出等近20项活动项目。

参考资料

普定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普定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