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科鱼眼草,草本,多分枝;分枝斜升、开展或分枝末端稍外倾;茎枝较坚硬,被白色短绒毛或柔毛或粗毛。无冠毛,或两性花瘦果顶端有1-2个细毛状冠毛。

形态特征

小鱼眼草,又名:白芽草、白顶草、子花、地细辛。一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茎略带紫色,密被白色柔毛。叶互生,倒卵形或矩圆状椭圆形,长3.5~7厘米,宽1.2~2.4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渐狭成耳形,边缘有不规则齿缺,在茎中部以下者,常成琴状羽裂,两面均被柔毛;无柄。头状花序极小,排列成圆锥花序,异型,球状或半球状;总苞不明显,苞片2列,卵状披针形或卵形,绿色,缘膜质,少被绒毛;花托半球形,具多数椭圆形突起;花管状,外缘为雌花,多列,花冠白色,圆锥形,先端2裂;中部为两性花,花冠绿黄色,钟状,先端4裂;雄蕊4,花药基部2齿裂;雌蕊I,花柱伸出花冠之外。瘦果扁平,无冠毛。花期春末至夏、秋。生于溪边、路旁、山坡。分布云南省贵州省等地。

菊叶鱼眼草,二年生草本。形态与上种相似,但植株较大,高20~40厘米,茎部疏生白色柔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