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池乡是中国镇巴县下辖的一个乡。其前身是瓦石公社、大池公社,现乡政府驻地大池坝村转拐处。南有“简大公路”通往县城,北有出境路通向西乡县大河镇。东有吕家山,西有八卦梁,由北向南蜿蜒而峙。大池坝、瓦石坪、小营坝、林口子、西大池等高山盆地处于其间,地势开阔平坦,庄户密集。
历史沿革
民国18年5月至民国21年11月,成立大池区苏维埃政府,辖大东区、大和、红斜、黄尾、南燕、大山、雅金乡苏维埃政府。
民国22年,属西池区,辖民族、民生、民权乡,次年属第六区。民国26年3月属第一区,划民族、民生、民权乡联保,辖17保。次年缩为小池乡联保,辖13保。民国30年12月后,改设大池乡,划凤斜、北溪、大雅、金枫、秀东、大竹县、望山、南埔、黄坊、岭尾、大和保。
1949年11月为大池区,设双东、雅金、南燕、丰溪、大山、黄岭、大和村。1955年属双池区,次年改属龙池区,辖雅金、双东、大南、黄美、大和乡。1957年设大池乡,划丰溪、雅甲、大南、黄美、双东、大和、芦家邦村,次年成立大池公社。1959年并入小池公社,设大池管理区。1961年6月,从小池公社公出,恢复原大池公社,辖红斜、北溪、九里洋、大东坑、秀东坑、西洋头、雅金、竹何、南燕、大山、黄美、大和、合甲13生产大队、107生产小队。1984年7月改设大池乡。1987年辖12村、84村民小组。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大池乡地处镇巴县西部,距县城直线距离30公里,绕公路98公里。乡境东接三溪乡、南邻简池乡、西连永乐乡、北倚西乡县大河镇。面积126平方公里。
气候
多年年平均气温摄氏度18.4度,多年年平均降水量1747.7毫米。
地形地貌
全乡总,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350米,最低海拔750米,平均海拔1545.3米。
自然资源
大池坝有平坝地3200亩,在全县首屈一指。乡境北半部为巴山林地,山峦起伏,地旷人稀,竹木阴,旧时盛产土纸;南部多陡坡深谷。有天然竹木资源7万亩和天然形成的鸳鸯池、黄池、黑池、天生桥、石笋、石轿等自然景观,还有历史遗留的清代神童、白莲教、攻打土匪王三春等遗址,具有丰富的林木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历史景观。
行政区划
大池乡下辖以下行政区:大池坝村、瓦石村、胡家坪村、茶园河村、迎春村。
人口
1987年,总人口112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1人。
经济
主要发展粮食生产、畜牧养殖、干果和中药材。其中农作物有水稻、番薯、油菜等,种植面积1.7万多亩,年总产量2500吨。土特产有土纸、松脂、香菇、药材等。耕地13692亩,林业用地10万多亩。畜牧产业以猪、雪羊、牛为主,年存栏分别为6700头、3100只和2000头,年出栏分别为6300头、2600只和500头,肉类总产650余吨;年产核桃40吨、板栗30吨;中药材种植面积3200亩,产量愈100吨。
农业总产值314万元(按1980年价),其中种植业192万元、畜牧业69万元。独立核算工业企业6个,产值147万元。村委会及以下办工业企业154个,从业275人,产值84.32万元。乡镇企业299个,从业644人,总收入480.45万元(按现价)。其中乡办企业8个,从业202人,收入253.46万元。
交通
龙、连、汀公路经过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