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珍,女,1965年生于湖南省,1998年在南京农业大学畜牧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华中农业大学二级岗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客座教授,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郭爱珍还担任国家动物结核病专业实验室(武汉)主任,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和牛病防控创新团队带头人,现代农业(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疾病研究室主任及岗位专家(2017),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动物疫病净化评估专家,中国奶业协会动物卫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新兽药证书评审专家库专家,校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在科研方面,郭爱珍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91篇,中国知网收录258篇,出版专著16部,获授权专利8项,制定国家标准3项和地方标准7项,研发了多种新型牛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和诊断试剂盒,为我国牛病防治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经历
1981年9月至1985年6月,湖南农业大学,牧医系兽医学专业毕业,农学学士。
1985年9月至1988年6月,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兽医病理专业毕业,农学硕士。
1995年9月至1998年6月,南京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专业毕业,农学博士。
1988年7月至1995年9月,在南京奶业(集团)有限公司南京乳牛科学研究所工作,任兽医师与科研培训办公室主任,从事奶牛疾病防制、乳及乳制品质量控制、非蛋白氮饲料开发等领域的研究、管理与推广应用工作。
1993年8月至12月在荷兰国际农业中心培训奶业管理。
1998年7月至1999年11月,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任讲师,从事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及推广应用工作。
1999年12月至2003年2月,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任副教授,硕士导师。从事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及推广应用工作。所开本科生课程有“兽医病毒学”“病毒学”“动物保护概论”“鱼病学”等,研究生课程有“病毒学实验技术”。另任研究生支部书记与研究生辅导员。
2002年1月至2003年2月,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兽医学学院微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课题为鼠沙门氏菌属1型菌毛与鼠伤寒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
2003年3月至至今,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动物医学学院工作,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
2003年11月晋升为教授。
2004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从事牛传染病及人兽共患传染病的科研、教学与技术推广与咨询服务工作。
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兽医学院做合作科研。
社会任职
为中国微生物学学会和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员,亚洲猪病学会理事,2005月至2007兼任亚洲猪病学会秘书长。
人物介绍
郭爱珍主要从事牛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防控理论和技术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兽医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致病机理和免疫机理、新型疫苗和诊断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发等,研究的主要病原有:牛分支杆菌、牛支原体、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性肠炎病毒、沙门氏菌属等。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病毒学》《病毒学实验技术》《兽医流行病学》《鱼病学》《动物保护与福利》等课程。
主要成就
郭爱珍在科研方面成就显著,近五年来,先后主持了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首席)、“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20余个科研项目。研发了牛结核病诊断试剂盒等多种试剂盒及多种新型牛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获新兽药注册证书(二类)2个。制定国家标准3项和地方标准7项(含结核病检测技术国家标准2项和地方标准2项)。获授权专利8项(含结核病相关专利4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91篇,中国知网收录258篇。出版专著16部,其中主编《牛结核病》等相关专著6部。曾参编《动物保护和概论》等多项教材和专著。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访问。
获奖记录
郭爱珍主持完成的“人与动物结核病新型特异诊断试剂”等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省级奖2项和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此外,她还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励,包括2016年第六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2016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牛病防治基础与技术创新团队”(2015年至2020年),2012年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标兵,2011年武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武政87号),2011年湖北省先进女教职工,以及2011年度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