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总统(President of the Philippines)是菲律宾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拥有行政权。
菲律宾实行总统共和制政体,其总统制历经了“制度创建—制度中断—制度重建”的历史过程,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点。1935年,菲律宾颁布宪法,规定菲律宾实行总统制,总统掌握行政权。1965年-1986年,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实行独裁统治,菲律宾的政府体制变动频繁,其颁布的“马科斯宪法”使得菲律宾的总统制与美式民主制度遭到了破坏。1986年,菲律宾“二月革命”爆发,科拉松·阿基诺推翻独裁政府,并于次年颁布菲律宾《1987宪法》,菲律宾的美式总统制得以重新确立且在宪政框架下运行。
总统由全民选举产生,总统任期为6年一届,不可连任。菲律宾总统拥有官员任命、行政统辖、大赦等总统权力。菲律宾总统制具有“三权分立”“行政二元”和家族庇护的特点。2022年5月25日,费迪南德·罗穆亚尔德斯·马科斯当选菲律宾总统,6月30日,马科斯宣誓就职,为菲律宾现任总统。
历史沿革
菲律宾总统制经过“制度初创—制度中断—制度重建”的历史过程,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制度初创:《泰汀斯——麦克杜菲法案》与菲律宾《1935年宪法》
14世纪前后,菲律宾出现了由土著部落和马来族移民构成的一些割据王国,其中最著名的是14世纪70年代兴起的苏禄王国。1521年,斐迪南·麦哲伦率领西班牙远征队到达菲律宾群岛。此后,西班牙逐步侵占菲律宾,并统治长达300多年。1898 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战败,美国依据对西班牙战争后签订的《巴黎条约》占领菲律宾,菲律宾随后成为美国的领土。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泰丁斯——麦克杜菲法案》,规定菲律宾成立自治政府。次年,菲律宾自治政府成立,同年,菲律宾颁布宪法,规定菲律宾实行总统制,总统掌握行政权。1935年,来自联合党的曼努埃尔·奎松当选总统,菲律宾自治政府由此成立。
这一时期,宪法中关于总统任期的内容经历了多次修改变化,总统任期由原来的六年不可连任,改为任期四年可以连任一次。同时,宪法也规定总统行使行政权,总统与同届副总统共同由选民选举产生,总统具有任免权、最高军事权等权力。这一时期的多届总统都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当政,通过宪法形式而确立的菲律宾总统制得以建立和正常维持下去。
制度中断:马科斯独裁统治与“马科斯宪法”
1965年-1986年,在费迪南德·马科斯长达20年的执政生涯中,菲律宾的政府体制变动频繁,其戒严令的颁布与独裁统治使得菲律宾的总统制与美式民主制度遭到了破坏。在当时宪法的规定下,马科斯必须在1973年卸任,但事实上,马科斯的统治却贯穿了菲律宾第三共和国的最后几年(1965-1972)、戒严时期(1972-1981)和第四共和国的大部分时期(1981-1986)。
1972年11月,马科斯马科斯废除了1935年宪法,颁布新宪法,新法于1973年1月17日生效。该宪法实质上是为巩固费迪南德·马科斯的独裁统治服务,因此被称为“马科斯宪法”。马科斯试图通过改变菲律宾政治体制以解决菲律宾危机,建设“新社会”。他将总统制改为议会内阁制,这不仅打破宪法对马科斯执政任期长度的限制,也通过临时条款的制定使得马科斯在实际执政中同时获得总统制下的总统权力与议会制下总理的权力。后来,在政局变化的压力下,马科斯将议会制又改为法国式的总统制,目的是通过修改关于总统权力和任期的宪法规定,以实现无限期独裁政治。这个时期的总统制度更换频繁,国会、党团等活动遭到禁止,军人介入政治领域,菲律宾的总统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制度转型与恢复:菲律宾《1987年宪法》
1986年,菲律宾“二月革命”爆发,科拉松·阿基诺以及反对派带领各方群众进行了群众集会、罢工、罢课等抗议活动,在拉莫斯兵变与美国放弃对费迪南德·马科斯的支持之后,马科斯下台,阿基诺夫人推翻了马科斯的独裁政府,成为菲律宾新一届总统。阿基诺夫人当政后,着手进行了新宪法的公民投票,并在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成功通过了1987年宪法,即菲律宾现行宪法。
菲律宾《1987年宪法》恢复了菲律宾的宪政制度,菲律宾的美式总统制得以重新确立。菲律宾总统制重新恢复以来,科拉松·阿基诺、菲德尔·拉莫斯、约瑟夫·埃斯特拉达、马卡帕加尔·阿罗约、贝尼尼奥·西米恩·阿基诺三世、罗德里戈·杜特地等六位总统先后上台当政,他们都按照该宪法所规定的总统选举与更替办法,实现了较为和平的政权交换,且这些总统的执政行为都在该宪法的总统制框架之内。虽然中间伴随着拉莫斯总统、约瑟夫·埃斯特拉达总统和格洛丽亚·阿罗约总统的修宪争议和军事政变、弹劾总统等政治事件,但菲律宾的总统制已在菲律宾的宪政框架内得到了正式确立并平稳运行。
地位
菲律宾《1987年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为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统帅,菲律宾实行总统共和制政体。
总统权力
官员任命权
在总统提名,并经提名委员会同意后,总统有权任命各行政部门的首长大使、其他驻外国的高级官员和领事、武装部队上校或海军上尉以上军官以及宪法授权其可以任命的其他官员。在法律授权的情况下,总统也有权任命其他政府官员以及总统根据法律授权可以任命的官员。
行政统辖权
总统统辖行政机关各部、局、署,并确保法律得到切实执行。
军队统帅权
总统是菲律宾武装部队的统帅。必要时,总统有权出动军队防止或镇压暴乱和叛乱、防止和抵抗侵略。在国家遭遇侵略或叛乱时,出于公共安全的需要,总统有权停止实施人身保护令的基本权利或在非律宾全国或部分地区实施戒严法,但不得超过60日。
大赦权
除弹劾案件或先法另有规定外,总统有权在法院终审判决后,特许缓刑减刑、赦免和退回罚款及没收的财产。总统在国会全体议员过半数同意后,有权进行大赦。但对于违反选举法律、规则、条例的人,除非根据选举委员会的建议,总统不得给子赦免、假释或缓刑。
缔约权
总统在事先征得货币委员会同意的情况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代表菲律宾与外国签订贷款协议或就此提供担保。总统对外签订的条约,必须经参众两院全体议员的2/3以上的多数同意,否则所缔结的协议和条约无效。
预算提议权
总统在每次国会常会召开后的30日内,可向国会提出关于财政来源,包括现行和拟议的税务措施在内的预算,作为部级拨款法案的根据。
特殊物质待遇权
根据宪法规定,总统应当享有一座官邸,总统和副总统的薪金依法律规定,在其任期内不得减少。
产生方式与更迭
参选条件
根据《菲律宾宪法》规定,参选总统应当具备的资格是:第一,在菲律宾本土出生;第二,为菲律宾登记在册的公民;第三,具有读写能力;第四,在选举日年满40周岁且在选举日前在菲律宾居住满10年。
选举方式
菲律宾采用全国选举的方式选举总统,即总统和副总统都是以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方式产生。菲律宾因此被称为“亚洲民主橱窗”。
选举过程
选举日到来之前,菲律宾总统竞选者(竞选者即其所处政党的领导者)有90天的竞选期,在这期间, 竞选者可发表各自的竞选纲领,可通过电视台等各大媒体,表达对群众的关切。竞选者也可在城乡各地张贴海报、通过载着大喇叭的汽车,反复播放自己的演说词。竞选人也可用巨型人偶等夸张形式,吸引选民的注意力。总统大选日为大选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一,选举过程中,选民投票选择自己支持的政党。
总统和副总统选举的投票结果,在经各省、市的验票委员会依法证明后移交国会,直接送交参议院议长。参议院议长应当在选举结束之日起的30日内,在两院联席会议上,当着众参两院议员的面拆封全部验票证书。国会依法定方式,确认验票证书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之后,检查选票,后宣布获得最高票数者当选。若有两名候选人获得最高票数,则国会两院分别以其全体议员的过半数表决通过的形式,选举其中一人为总统或副总统。
选举结果产生后,获胜政党中的领导者为新任总统。新任总统于大选年的6月30日宣布就职。选举中,若出现两个相同的最高票数,则由国会投票决定竞选结果。
总统任期
菲律宾《1987年宪法》规定:“总统和副总统任期六年,不得连任。任何继任总统并担任总统四年以上的人,在任何时候均无资格被选举担任同一职务。副总统最多可以连任两届。”总统任期通常规定为自选举之后的6月30日中午为始,至第6年的同日中午为止。
纵观菲律宾总统制建立以来的各任总统,除了格洛丽亚·阿罗约总统在其前任约瑟夫·埃斯特拉达被弹劾后上台到之后自己参与总统竞选、共计担任总统长达九年的特殊情况外,各任总统都从未突破宪法对总统任期的限制,在上台后执政六年、一届任满之后便下台,且不再参与总统竞选。菲律宾《1987年宪法》对总统任期一届的限制,反映出防止独裁统治的宪法精神。
制度特点
“三权分立”
菲律宾实行总统制,行政、立法与司法三权分立,又相互制衡。总统是国家最高元首,有权对国会议案进行否决,并通过赦免等手段改变司法判决。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有权通过总统否决的议案,否决总统特定的人事任命,撤销总统宣布的紧急状态法令、通过立法或修订原有法律从而修改或废除法院的判决,审核法官资格和任命,以及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法官人选,监督政府部门工作,确定总统和副总统工资,弹劾总统和最高法院成员。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宣布行政法令或立法违宪,有权确定总统或国会是否滥用权力或越权操作。
“行政二元”
“行政二元”的制度安排是菲律宾总统制独有的特点,菲律宾当选的总统和副总统通常来自不同的阵营,这是对总统权力的一种特殊的限制与制衡方式。
菲律宾的总统、副总统分别由投票选出,在选举期间,候选人可有各自的搭档,但最终当选的总统和副总统不一定属于同一阵营。换言之,在菲律宾这个多党制国家,正、副总统经常不属于同一党派。副总统可不经确认任命成员,当选总统不具备资格时,当选副总统应代行总统职务,直至选出总统职务为止。
这种制度设计,也成了政治冲突的导火索。例如1998年大选之后,代表菲律宾爱国群众奋斗党的约瑟夫·埃斯特拉达与代表人民力量党一全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的阿罗约夫人分别当选正、副总统,但是这两人不仅党派不同,就连政策理念、行事风格和民意支持度也都各有差异。2001年,政治冲突爆发,两个党派也宣告决裂。
正副总统的不同政见,也是菲律宾不同政党政治倾向的体现。例如前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来自菲律宾民主党,而前菲律宾副总统莱妮·罗布雷多来自菲律宾自由党,两党的政治倾向截然不同。身为副总统及反对党领袖,莱妮·罗布雷多一直批评杜特尔特的政策,给他的施政制造障碍。她多次公开表示,杜特尔特的政策对毒贩太过残酷,由此导致了近两千多万人死亡;她还公开质疑杜特尔特的年纪与健康问题,质疑其管理与领导国家的能力。
家族庇护
庇护主义寄生于菲律宾菲律宾政治生活之中,并且逐渐转型为适应现代民主政治的选举型家族式庇护主义,这一思想长期主导着菲律宾的政治运作。在家族庇护关系中,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庇护者会利用自己的权力、权威和影响力,将手中拥有的有形的或无形的资源,分配给那些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被庇护者,以换取被庇护者提供的政治支持(通常表现为选票、忠诚等)。菲律宾的“家族式庇护主义”表现为菲律宾政坛长期被200多个政治家族主导,而不同的政治家族又各自发展出自己的庇护主义网络。
例如,菲律宾总统贝尼尼奥·阿基诺三世公开承诺要与费迪南德·马科斯政权时期的腐败和裙带关系决裂,但当涉及到影响她的亲属、支持者和政治盟友的决定时,阿基诺确实很难做到公正,其儿子(即阿基诺三世)在这种家族式庇护关系的资源与影响力之下于2010年成功当选为菲律宾总统。
历任总统
办公官邸
马拉卡南宫(英文:Malacanang)意为"高贵人居住的地方"。是菲律宾的最高行政中心——总统府所在地,位于马尼拉巴石河的北岸,原为西班牙总督的别墅。美国统治时期,又成为美国总督的府邸。1935年,菲律宾第一任总统奎松入驻马拉卡南宫。之后对其进行了扩建,修建了迎宾厅和会客室,还建造了一座天主教堂。此后,菲律宾历任总统及其家眷都居住于此。菲律宾前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一家在此居住时间了20年,为居住时间最长的总统。马拉卡南宫虽为总统府,但多年来一直向公众开放,游客可入内参观。为了不影响总统办公和举办国事活动,游客活动的地点仅限于昔日的总统办公和住宿大楼,开放区域仅为总统府的一小部分。
相关评价
总统选举是“3G政治”的表现,即金钱(Gold)、枪支(Gun)和帮派(Goons)参与的活动。——东南亚研究专家、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子昌
在人事关系和裙带关系网蔓延整个社会角落的菲律宾,总统可以通过任免权将自己的亲信和庇护者任命于行政官僚体制之中,将此作为回报与恩惠。——东南亚政治研究专家、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副院长龙异
参考资料
office of the president.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2024-01-10
王岐山会见菲律宾新任总统马科斯.外交部.2023-12-28
菲历史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菲律宾共和国大使馆.2024-01-08
战史今日2.22:菲律宾二月革命.央视网.2024-01-12
再见,亚洲首位女总统.人民网.2024-01-08
菲律宾历史.HISTORYMAPS.2024-01-16
1946年7月4日 菲律宾结束美国殖民统治宣告独立.搜狐网.2024-01-10
菲律宾历年发生的兵变.搜狐网.2024-01-12
菲律宾独立宣言.history-maps.com.2024-01-08
后殖民时期的菲律宾和第三共和国.history-maps.com.2024-01-08
菲律宾总统候选人小马科斯官宣胜选,系前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之子.界面新闻.2023-11-23
教师风采.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4-01-10
东盟研究院副院长.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