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昭古城是清末时期,清政府设立的。原名“江达县”,是古时进藏的四条道路之中,除青藏西道外的其他三条道路都要经过的必经之地,因而得名为“唐蕃古道驿站”。当时这里人口众多、市镇繁华、店铺林立,并设有宗政府、粮仓、学校、邮局、旅馆、饭店、金银加工店、裁缝店等,藏、汉、回等民族和尼泊尔客商来这里经商交易,各地商品在这里顺畅流通。太昭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文化中心。清末民初,江达更名为“太昭”,与雪卡宗、觉木宗、孜拉宗等三宗共同构成著名的“工布四宗”。

太昭古城介绍

在莽原和雪山脚下,清澈的尼洋河边,巍峨的群山怀抱,有一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小镇,它的名字叫“太昭”。每次从拉萨市林芝市,翻越米拉山后,我就会有一种期待,走进太昭,对话历史,聆听民族融合的声音。位于拉萨至林芝的318国道左侧,距拉萨仅200多公里。推荐理由:尘封的历史、动人的传说、独特的地理位置。主要景点:

古城风貌茶马古道等。商贾云集缔造往昔繁华太昭古城位于318国道旁,地处工布江达县县城西面,距县城20公里。未入太昭城,镌刻有“太昭古城”的牌坊先入视野,高大挺拔的背后是厚重与深。跨过悬索桥,置身古老的民居,视线穿过驿站城门,把思绪拉到历史深处,太昭曾经的繁荣涌现出来。从唐朝吐蕃联姻开始,西藏自治区与内地的联系就日益密切,军旅客商往来不绝。元朝时,太昭始建驿站,到了清朝末年政府在此设立了太昭宗(即太昭县)。据记载,当时太昭称为江达,人口众多、市镇繁华、店铺林立,有著名的小八角街和四座香火鼎盛的庙宇,并设有宗政府、粮仓、学校、邮局、旅馆、饭店、金银加工店、裁缝店、刑场等,藏、汉、回等民族和尼泊尔客商来这里经商交易,各地的商品也能够顺畅流通,当地藏族甚至开始与其他各民族通婚。太昭成为当时西藏的重要商业文化中心。清末民初,江达更名为太昭,管理着东起巴河镇,西至米拉山,北至娘蒲乡的广大地域。与雪卡宗、角木宗、孜拉宗等三宗,一同构成著名的“工布四宗”.

雄关漫道 金戈铁马自古内地通往西藏自治区的路有4条:青藏西道、青藏中道、青藏东道、川藏驿道。其中,除青藏西道以外的3条都要经过太昭,因此太昭古城也是军事交通要地。据《卫藏通志》记载:“江达乃西藏咽喉重地,驻扎官兵防守。”《西藏志》记载:“江达设守备一员,兵120名。”川军管带陈渠珍在其所著的《艽野尘梦》中提到江达为西藏重镇,约有四五百户,经济极为繁荣。正因为太昭宗经济繁荣,军事、交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909年,边军入藏,在工布江达县驻守。据《天朝筹藏》记载,1911年6月,驻藏大臣 联豫急电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请求派兵会攻波密,赵尔丰派边军统领凤山为波密督办,与驻藏清兵分东西两路会攻。7月平定波密,8月,清兵前锋攻至工布江达,在太昭设兵营,并立“太山石敢当”石碑(现收藏在当地一农户家中)。

重走唐蕃古道太昭古城与唐蕃古道连为一体,古道成就了古城,古城守护着古道。唐蕃古道是古代吐蕃与内地联系的交通要道,建于松赞干布时期。松赞干布就是由此到柏海(青海扎凌湖)迎娶了文成公主。唐蕃古道入口,右侧山崖有一处凹陷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藏王避雨石。相传当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回来时,路经此地天降大雨,松赞干布拔剑削山,让文成公主在此避雨。因大雨连降数日不停,文成公主分外思念家乡,于 是命随行工匠在山洞内刻下唐王画像,又刻下经文、佛塔、佛像,向上天祈求大雨早点停息,自己能早日到达拉萨市;同时,也祈求上天能够保佑唐王身体安康,国家繁荣昌盛。古道经过的山也名藏经山,山上刻有许多藏文,并涂了朱红颜色,这些藏文绝大部分是六字真言“嗡嘛呢呗咪吽”。

太昭古城历史

唐朝,传说中的文成公主进藏时曾经途经太昭村并在此停留。元朝开始,这里设立了驿站,而清朝慈禧更是派遣赵尔丰入藏驻守太昭。由于这次驻守,太昭宗得名“太昭”。清末时,太昭市镇繁荣,成为西藏经济、文化和交通的重镇,拥有著名的小八廓街和四座香火鼎盛的庙宇。清末,清政府在此设立太昭宗。太昭 古代祭祀时阴阳之神的坛。《孔丛子·论书》:“埋少牢於太昭,所以祭时也。”《礼记·祭法》作“泰昭”

参考资料

太昭古城 ,西藏重镇!唐蕃古道“必经驿站”如今是这样!.微信公众平台.2024-09-26

穿越千年!西藏这座古镇,如今是这样….微信公众平台.2024-09-26

西藏太昭古城历史文化展览馆展陈方案评审会举行.今日头条.202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