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克(德语名:Junker),即容克地主阶级,原指德国易北河以东的普鲁士贵族地主阶级,后泛指德国的整个地主阶级。其形成于十六世纪,以贵族武士阶层为其社会基础。其代表人物是奥托·冯·俾斯麦

“容克”是德文Junker的译音,意为乡绅。容克地主阶级和一般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地主阶级不同,它既占有大量土地,又经营商品经济,同世界市场有密切联系。在普鲁士王国的几百年中,容克地主阶级一直掌握着政治和军事的领导权,是德国军国主义和反动势力的重要支柱。容克地主的这种统治地位是普鲁士以及后来德意志帝国建立军国主义和警察官僚制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到十九世纪末,虽然德国资产阶级实力超过容克地主阶级,但后者在国家机关和军队中仍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帝国主义就成为容克—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容克地主阶级和垄断资本密切勾结,两者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德国的大地主,同时也是德国的大工业家。他们一同积极参加准备和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在阿道夫·希特勒统治时期,容克地主把持着德国参谋本部。

容克地主阶级在政治方面属于极端的保守主义,主张君主专制,崇尚武力,赞成对农业采取保护主义。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本消亡。

名称

容克,德语Junker的音译,源自Jungherr,意为“地主之子”“小主人"或“年轻贵族”。泛指普鲁士王国贵族和大地主阶级。中文常译称“容克地主”。在德国文献中,容克被分为作战容克、宫廷容克、议院容克和乡村容克等不同类型。

历史发展

普鲁士王国时期

12世纪,德国北部封建主组成条顿骑士团对东普鲁士地区进行带有军事殖民地性质的入侵,许多骑士掠夺了大量的土地作为他们的封建领地,这些封建骑士领主就是后来普鲁士容克的前身,那些大批被吸引去开垦的农民后来变成了他们的农奴。16世纪时,容克为对外大量出口需扩大谷物生产,承袭军事殖民传统,大量强占易北河以东农民份地,以农奴的劳役经营商品性的大庄园经济。至17世纪后半期,这一情况愈益加剧。农民完全变成容克大庄园中只有微薄自有经济的农奴式的雇农,容克经济实力增强。

19世纪初开始,由于普鲁士王国农业资本主义改革的实施,容克地主阶级的社会特征开始发生改变。容克地主们不仅在农业改革后逐步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许多人还进入工业发展领域,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参与者。他们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地适应了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在经济上资产阶级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阶级的和贵族的大庄园主日益接近,以致他们紧密结合成一个单一的“资本家的灵活的经济阶级”。

在与资产阶级经济利益日益趋同的情况下,普鲁士王国容克地主阶级虽然利用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政治特权继续保持着自己在政治上对国家政权的支配地位,但也使他们有可能在保持政治特权的同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使自己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于是,普鲁士国家就成了“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结成同盟的调停机关”。1848年德国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德国进一步发展。但是政治领导权仍掌握在容克地主阶级手里。而德国的资产阶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对英输出容克地主阶级的农产品的商业资产阶级。它们在经济上与容克地主阶级有密切联系,都主张采取自由贸易政策。革命失败后,虽然容克地主阶级恢复了对普鲁士王国国家政权的支配性地位,但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无疑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德意志帝国时期

资产阶级化容克在普鲁士政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容克的资产阶级化实际上已经使他们脱离了传统封建统治阶级的基本属性,这是他们能够与资产阶级缓和矛盾并结成同盟的根本前提,也是普鲁士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并统一德国、担负起德国现代化领导使命的根本前提。容克的资产阶级化使他们逐步理解了政治统一的重大意义,改变了对统一的冷漠态度,转而力图把德意志溶化于普鲁士王国之中,谋求对整个德意志的统治权,使统一成为普鲁士政策的基础。奥托·冯·俾斯麦通过“铁血”政策,在1864、1866年相继取得对丹麦奥地利战争的胜利,由此取得了资产阶级的支持,战胜了议会中的反对派,稳定了容克的统治地位。

1871年,普鲁士“自上而下”统一德意志,标志容克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后形成。帝国国会中的德意志保守党和国会外的农民同盟均代表容克利益,军队中的军官也多出身于容克,从而使整个德意志帝国打上容克的烙印。普法战争结束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宣告成立,德意志通过容克的领导完成了民族统一大业。德国统一后,通过整个德国的普鲁士王国化,容克终于以其特有的方式建立起了“一个世俗化的全国性政权”。正是由于容克和普鲁士及时顺应时代潮流,领导并实现了德意志的政治统一,德国资产阶级从此心甘情愿地将国家的政治领导权拱手相让,容克由此而完全取得了德国现代化的领导权。德意志商人和工业家对他们与容克结成的联盟感到满意。由此,经济上快速发展而政治现代化相对滞后的德国“特有道路”的格局基本成型了。

到十九世纪末,虽然德国资产阶级实力超过容克地主阶级,但后者在国家机关和军队中仍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帝国主义就成为容克—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容克地主阶级和垄断资本密切勾结,两者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德国的大地主,同时也是德国的大工业家。

两次世界大战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社会民主党同容克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妥协,建立了共和政体的魏玛共和国。共和国仍然沿袭了普鲁士王国的政治传统,将旧时代容克地主阶级的传统社会结构近乎全盘保留。在国民议会中,原德意志帝国的国会议员、容克地主和旧官僚仍然占据了主要席位。大容克地主依旧掌握着经济实权,拥有大工业、大庄园和全国大部分资本。容克地主还联合旧军官、垄断资产阶级,镇压了德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容克地主出身的各级军官依然保持对军队的影响,军队不受政府控制,犹如国中之国。

1925年,坚持军国主义保罗·冯·兴登堡当选共和国第二任总统,德国政治形势急剧右转,国会通过了有利于容克和富农利益的关税法,在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后,容克地主获得政府的补助金和贷款,在纳粹党兴起后,希特勒本人通过演说、集会大力拉拢军官团、资本家和容克地主阶级。垄断资本家、容克贵族和旧军官积极造势,鼓动个人独裁与法西斯主义恐怖统治,将希特勒推上德国总理的位置,最终确立德国纳粹党的法西斯的独裁统治。纳粹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容克通过其在军队中的影响力,积极推动希特勒和纳粹党的侵略扩张计划。

消亡

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投降以后,苏联红军管制下的德国易北河以东地区率先开展民主土地改革,没收了纳粹战犯和容克地主的大地产,凡土地面积超过100公顷以上的私人农庄全部收归国有,100公顷以下的土地所有权仍保持不变,实行家庭经营方式。据统计,苏共占领区取缔了11500个容克地主大农庄,总计没收土地300万公顷。这些土地1/3交由公用事业机关使用,其余的土地按每人5~8.5公顷的标准无偿分配给21万名农业工人和来自东方无地或少地的移民使用。从1952年春季开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掀起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运动,把60万个家庭私有农场改造成了4700个大型国营农场和农业合作社。到1960年代初,东德国有土地面积占到92.5%,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至此,容克地主这个曾严重阻碍德国社会经济发展并成为军国主义赖以生存基础的社会力量终归被历史所埋葬了。

人员构成

容克地主阶级,原指德国易北河以东的普鲁士王国贵族地主阶级,后泛指德国的整个地主阶级,以贵族武士阶层为其社会基础。

政治主张

容克地主阶级在政治方面属于极端的保守主义,主张君主专制,崇尚武力,赞成对农业采取保护主义。

影响与评价

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在德国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政治、经济背景,德国是在容克地主阶级领导下实现国家统一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容克地主阶级具有顽固的军国主义传统。德国的农业是在保护容克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按照“普鲁士王国式的道路”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容克地主阶级的势力也不断地向工业和银行领域渗透,这就从政治、经济等诸方面保证了容克地主阶级在德国的实力。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容克地主阶级,在德国的力量十分强大,长期盘踞军政要职,在国家政权中处于主导地位。

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是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德国的突出特点。随着德国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道路的胜利,容克地主经济日益资产阶级化,但国内始终保存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直到第一次大战结束前,作为德国政治统治中主导力量的容克地主阶级,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300个金融资本巨头勾结在一起,在德国实行着两个阶级的联合专政。当时的德国是一个军阀的、容克的、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国家,一小撮容克地主和垄断寡头在国内实行极端野蛮的军阀式统治,进行资本主义和封建的双重残酷剥削,同时,容克地主的军国主义扩张狂热同垄断资本的无穷贪欲汇集在一起,使德帝国主义特别富于侵略性,它积极地向外扩张、扩军备战直至发动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大战。

德国由于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容克地主拥有很大势力。在经济上,他们占有全国土地的一半以上,在保存农村封建残余的基础上,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并向工厂、银行投资。在政治上,容克地主独占了帝国的军政要职,保留了半封建的君主政体和军阀制度。20世纪初,在德国拥有500万马克以上的富豪中,容克贵族占43%。德帝国主义是在容克贵族与垄断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列宁称德国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重要人物

奥托·冯·俾斯麦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代表,其家族也是大容克贵族。1815年4月1日,他出生于普鲁士雪恩豪森庄园。父亲拥有很大的庄园,因为家境优渥,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进入柏林洪堡大学学习。俾斯麦是狂热的容克资产阶级,主张用武力驱散资产阶级代表,这使他受到国王的赏识和重用。很快,他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之后又先后被任命为驻俄公使。

1861年,威廉一世成为德国国王,任命俾斯麦为内相。但是俾斯麦并不满足,想成为首相,遭到国王拒绝。之后,他被任命为法国大使。同年,自由派获得新一轮选举的胜利,威廉一世不得不召回奥托·冯·俾斯麦,任命他为普鲁士王国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崇尚武力,主张用武力来对付敌人。他当上首相的第一周,就在联邦议会上发表著名的“铁血演说”,主张用“铁和血”来解决重大政治问题。他认为德国不能实行自由主义,而应该使用武力,因此俾斯麦也被称为“铁血首相”。俾斯麦认为只有在容克阶级的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斗争才能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为此,他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

从19世纪80年代末开始,俾斯麦的内外政策就连续遭遇失败。因为意见上的不和,他遭到新继位的皇帝威廉二世的排斥,还被赶下台。奥托·冯·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虽然俾斯麦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他的“铁血政策”对德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它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

参考资料

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普鲁士式道路:由改良到革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