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神乐院,又名熙笃会神乐院,位于大屿山岛大水坑,是一所天主教隐修院,于1950年建立。院中的隐硕士皆以奉行苦行修道生活,遵守本笃规则。该修道院由来自1947年被共产党摧毁的熙笃会圣母安慰修道院和1948年被杀害的33名修士及其他社区成员组成。现任院牧为高豪神父。在现代化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中保存有这一中世纪模式的修道院,可谓是特有的景象。曾以“十字牌牛奶”闻名于香港。

介绍

在现代化的香港中保存有这一中世纪模式的修道院,可谓是特有的景象。曾以“十字牌牛奶”闻名于香港。

简史

圣母神乐院于1928年建立,前身位于中国河北省正定河滩,由26名来自察哈尔省杨家坪的司铎在1926年成立,隶属于熙笃会。后来国共内战,曾多次搬迁,最后到了1950年在李博岚院长率领下才来到香港。1956年2月19日正式迁入现址。2000年,改英文名为“Our Lady of Joy Abbey”。

初期神乐院问题

据神乐院隐硕士记述,迁港初期神乐院隐修士历尽艰辛,首先是局势发展未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会否落入中共之手仍属未知之数,其次是原有隐修士四散,跟随李院长南下的只有十多位隐修士,还有便是建院基址和维系隐修院运作的资金等,都是困扰神乐院的问题,幸好凭著李院长的信心,最后所有问题都能获得解决,既获香港政府租借大屿山岛神乐院现址为重建之基,又获各方友好帮忙,神乐院各隐修士的辛勤工作下得以完成神乐院的兴建及维系各项日常开支。

建筑

神乐院依山而建,以圣堂、小花园、宿舍为主体建筑,有道路通往海边码头,上山的路设计成有十四站的“苦路”(象征耶稣受难时的十四站)。小花园内有圣母亭,中文对联及以拉丁文写有意为出入平安的短语,风格中西合璧。

交通

* 新世界第一渡轮

* 新大屿山巴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