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舍条约》由法国前总统夏尔·戴高乐与前西德总理阿登纳于1963年签署,两国从此化干戈为玉帛,携手努力建设一个大欧洲。《爱丽舍条约》不仅重塑了德法两国的战后关系,而且为欧洲一体化发展铺下了一块牢固的基石。
历史简介
1963年1月22日,在巴黎爱丽舍宫缪拉厅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也称《爱丽舍条约》 ,该条约是和解进程最圆满的结尾,也奠定了德法友谊与合作的务实基础。
战后初期,法国总统戴高乐为了防止法西斯主义复辟,一开始坚持肢解德国的强硬立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为了实现欧洲联合与和平发展的战略构想,夏尔·戴高乐最终认识到,只有与近邻德国实现和解,欧洲联合才有实现的可能。
尤其是德国在对待本国侵略历史方面表现出的极大勇气。德国以战争罪行的深刻反省,获得了法国政府和人民的谅解。一名法国高级外交官这样说:“很难想象,在《爱丽舍条约》签署之后,若德国方面不断出现对纳粹历史的辩护行为,法国民众还能以欧洲联合的战略来说服自己维持对德友谊。”
签订背景
市民社会的倡议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并贯穿整个五十年代年代,已有知识分子、记者、作家、官员、工会会员、教会代表、从事青年工作的人、以前当过兵或曾被关押在集中营里或者做过战俘的人一直致力于使德国人和法国人彼此接近。这些人的思想并未产生直接的政治影响,却推动了上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融合的开始
20 世纪50 年代,德法和解与美苏冷战背景下开始的欧洲一体化密不可分。一切均始于1950 年提出的那个无比勇敢的建议:合并煤钢生产。这意味着让法德之间不可能燃起战火。具有联邦主义精神的这一设想源自让·莫内对欧洲未来的思考。1951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EGKS)成立,从而奠定了欧洲一体化的基石。
合作的建立
1962 年,夏尔·戴高乐和阿登纳对对方国家进行的国事访问反映了这样的关系。出现了越来越多具有象征意义的姿态和隆重的宣言,例如,在兰斯大教堂举行的和解弥撒以及后来戴高乐发表的讲话。他在那次讲话中邀请德国人共同塑造德法友谊和欧洲的未来。戴高乐将军想把1962 年和联邦总理阿登纳在兰斯和德国进行和解的决定持久确立下来。
1962年9月14号,法国戴高乐将军和德国总理阿登纳在总统官邸的私人谈话为政治性的合作起到了新的推动作用。
内容
与其说是目标,倒不如说是方法。除了交流项目赋予青年的核心角色之外,条约首先是促成了巴黎和波恩(后来为柏林)之间定期进行协调。条约规定:
● 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只要有需要且原则上每年至少会晤两次”
● 外长“至少每三个月”会晤一次
● 两国外交部负责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的高层官员“每月轮流在波恩(后来为柏林)和巴黎”会晤,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准备部长会晤”;此外,外交代表机构与领事馆应“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建立“联系”
● 国防部长、教育部长及文化政策负责人“至少每三个月”会晤一次
● 两国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至少每两个月”会晤一次
● 青年与家庭政策负责人“至少每两个月”会晤一次规定定期对合作进行评估。
柏林的庆典
2013年1月21日,为了纪念《爱丽舍条约》签署50周年。联邦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和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在总理府共同接见了大学生和培训班学员并与他们会谈,庆祝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1月22日,《爱丽舍条约》签署50周年。在柏林,庆祝气氛随处可见,庆祝活动的高潮是两国议会的联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