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夏商周考古。1978年10月-1982年7月,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获学士。1982年8月-1997年6月,湖北省荆州博物馆工作。从1986年起,任考古部负责人。1993年12月,评聘为副研究馆员。1994年9月-1995年5月,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学习,获考古领队执照。1997年7月至今,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工作,1997年9月-2002年9月,任考古教研室主任、1999年1月-2000年1月,任人类学系副主任。2003年7月,转系列任副教授。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全国楚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方向

长江流域先秦时期考古,珠江包括港澳地区先秦时期考古,瓷器鉴定与研究,考古学理论与田野考古学研究。

人物生平

参加考古发掘的地区涉及湖北、湖南省河南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等。1997年以来,多次应邀赴港、澳地区进行合作考古研究。2000年以来,主持重庆、湖北、河南三省配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文物保护项目13项,发掘面积逾4万平方米。

1. 湖北地区

1980年,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发掘(田野实习);

1982年,参加湖北江陵县全县砖瓦厂古墓葬古遗址调查;

1983年,参加钟祥市六合遗址发掘,负责西周部分执笔。

1983年,主持湖北监利市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

1984年,主持湖北石首市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

1984年-1992年连续主持江陵荆南寺遗址发掘,该项目为湖北省七五期间重点发掘项目;

1984年,参加钟祥边遗址的发掘;

1987年,主持湖北江陵梅槐桥商周遗址发掘;

1987年,主持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肖家屋脊遗址的发掘;

1987年,主持湖北监利狮子山遗址发掘。

1993年,参加三峡坝区宜昌三斗坪镇、杨家湾、白庙子三处遗址的发掘;

1994年 参加湖北钟祥市冢十包楚墓的发掘(《考古》1999年第2期)

1996年,主持江陵县八姑台商代遗址发掘;

2000年,主持湖北巴东黎家沱遗址发掘。

2. 湖南省地区

1982年,整理及主要执笔编写湘乡岱子坪遗址考古报告;

1982年,湖南岳阳费家河商代遗址和窑址的探掘(毕业实习,《考古》1985年第1期)

3.河南省地区

1994-1995年,参加西山遗址发掘。

2008-2009年,主持南阳市淅川县六叉口墓群(遗址)3000㎡的发掘。

2010-2011年,主持南阳市淅川县盆窑遗址的发掘5000㎡。

2011年,主持丹江支流滔河下游区域30平方公里的考古调查。

2012-2013年,主持南阳市淅川县门伙崖墓、前河遗址的6000㎡发掘。

3.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

2005年7-8月,参加田阳区那满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

4. 重庆市地区

2000-2005年,主持巫山大昌古城遗址8000㎡的发掘;

2000-2002年,主持巫山涂家坝遗址2000㎡的发掘;

2001年,主持巫山林家码头遗址2200㎡的发掘;

2003-2004年,主持巫山东坝遗址3000㎡的发掘;

2007-2008年,主持忠县火电厂(翠屏山)崖墓群6000㎡的发掘;

2013年10月2014年1月,主持奉节白帝城大遗址保护规划的文本编写及配合性发掘。

5. 广东省地区

1997年,参加广州南越王宫署遗址发掘;

1998年,主持英德史老墩遗址发掘;

6. 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

1997年11月-1998年4月,应香港特区政府古物古迹办事处邀请,参加“全港考古调查”(荃湾-屯门区);

1999年5-8月,2000年12月-2001年2月,两次应香港特区政府古物古迹办事处邀请,参加西贡蚝涌遗址发掘,负责编写陶瓷器部分。

2001年3月,负责屯门龙鼓滩遗址发掘;

2004年11月-2005年1月,2005年12月-2006年1月,两次应香港考古学会邀请,透过“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参加西贡深涌黄地峒遗址发掘,负责田野发掘部分。

2012年4-5月,部分参加中环中区警署的发掘。

2013年3-4月,负责中环警察宿舍的发掘。

2013年5-9月,以持牌人身份负责九龙钻石山前大村遗址的发掘。

7. 澳门地区

2006年12月2007年2月,应澳门民政总署澳门艺术博物馆邀请,参加“澳门路环岛岛考古调查与研究”,并对黑沙海滩北、路环村等遗址进行小面积试掘。

主要成果

研究特长有南方地区先秦时期考古、考古学方法论、文物鉴定等。发表著作、论著40余篇(部),总字数100万字,主要有:

(一)著作

《英德史前考古报告》(合著,史老墩遗址主持与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忠县翠屏山崖墓》(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年。

(二)论文与发掘报告

《湖南湘乡岱子坪新石器时代遗址),《湖南考古辑刊》第2辑,岳麓书社,1984年;

《湖北江陵荆南寺遗址调查》第10辑, 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资料丛刊》, 文物出版社,1987年。

《钟祥六合遗址》(西周部分执笔),《江汉考古》1987年第2期。

《荆南寺商代陶器试析》,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选集(一)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1987年

《湖北江陵荆南寺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8期。

《论江汉流域西周时期的文化分区》,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选集(二),《江汉考古增刊》1991年7月,重载于荆州博物馆编:《荆州博物馆建馆50周年纪念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

《论周梁玉桥文化》,《江汉考古》1996年第3期。

《监利狮子山遗址调查与试掘》,《江汉考古》1997年第2期。

《巴蜀文化源流粗疏》,《江汉考古》1997年第3期。

《论鄂西南、湘西北地区的夏商时期文化》,王光镐主编:《文物考古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试论长江中游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与族属》,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选集(三),《江汉考古增刊》1998年11月

《中国内地与香港两地田野考古方法的比较》,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编:《岭南考古研究》(2),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0月。

《广东英德史老墩遗址的石器分类与农业生产——兼论广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发展》,《农业考古》2003年第1期。

《论长江中游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与文化变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五),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

《香港西贡黄地峒石器制造场发掘简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编辑:《人类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二作者。

《巫山大昌古城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论考古学文化的变迁》,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岭南考古研究》(6),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7年10月(香港)。

《巫山涂家坝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巫山林家码头遗址2001年度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1卷》,科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

《巫山大昌古城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1卷》,科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

《荆南寺遗址的发现》,荆州博物馆编:《荆州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忠县翠屏山东汉至两晋崖墓群》,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文物出版社2009年7月。

《抢救性考古发掘的课题研究》,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岭南考古专业委员会编:《岭南考古研究》第8期,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9年8月。

《巫山大昌古城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2卷》,科学出版社, 2010年11月。

《巫山涂家坝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2卷》,科学出版社, 2010年11月。

《重庆忠县翠屏山崖墓所见葬俗辨析》,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早期中国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以长江三峡库区为中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6月。

教学情况

多次辅导各个高校考古专业的教学、毕业实习。其中辅导北京大学1982级、1983级一个小组的毕业实习,1985级一个小组的教学实习,武汉大学1984级一个小组的毕业实习,中山大学1994级的毕业实习,1996、1998、2000、2006、2007、2008、2009、2010级的教学实习。

曾担任或现担任的硕士研究生教学课程:《考古学方法论》、《南方考古研究》、《文物市场与文物鉴赏》、《中国考古学研究专题》。常年担任的研究生课程为《南方考古研究》、《文物市场与文物鉴赏》。多次指导田野考古实习和指导多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