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12年3月2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并与《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等衔接,制定本规划。

重点:铁路建设领域,重点是快速铁路,强调在末期达到4.5万公里(2007年国铁集团第六次大提速时快铁达6003公里)。因为温州事故,高铁降温而没作为规划重点,但2014年起高铁建设开始升温。

重要突破:规划的目标部分提出“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营业里程达4万公里以上”,任务部分提出“发展高速铁路,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专栏6列出快速铁路栏目(“等”字说明只列出一部分),这是中国铁路建设的重要突破,因为十一五规划没提及快铁和高铁。

误解问题:规划有快速铁路的数据和专栏,没有高速铁路的,因此一些人认为这里的快铁是谈高铁。其实没等同,专栏6的快速铁路栏目包括时速160公里的拉林铁路等等,时速160公里的快铁肯定不属于高铁,因为《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规定中国高铁的设计时速不低于250公里而且是客运专线。当时高铁规划的难度大,上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后很快出现高铁降温形势,例如西成高速铁路从时速350公里降为250公里,有的项目如郑渝高速铁路一度从高铁降为快铁,一些项目很不确定,只能笼统说。

批准时间

2012年3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原则:

一是安全质量,建立严格的安全监管和质量管理制度,并贯穿于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各阶段。着力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

二是合理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格局、资源分布和产业布局相适应,实现通道畅通、枢纽高效。

三是优化结构,统筹发展各种运输方式,优化运输结构。

四是适度超前,在满足现阶段客货运输需求基础上,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

五是讲求效益,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一体服务。

六是绿色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切实保护环境。

七是多元投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交通运输建设。

八是改革创新,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运输监管,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和物流效率。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初步形成以“五纵五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达490万公里。

——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营业里程达4万公里以上,运输服务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加强煤运通道建设,强化重载货运网,煤炭年运输能力达到30亿吨;建设以西部地区为重点的开发性铁路;全国铁路运输服务基本覆盖大宗货物集散地和20万以上人口城市。

——基本建成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3万公里,运输服务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国道中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比重达到70%以上;农村公路基本覆盖乡镇和建制村,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2%。

——完善煤炭、进口油气和铁矿石、集装箱、粮食运输系统,海运服务通达全球;70%以上的内河高等级航道达到规划标准,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扩大和优化民用航空网络, 80%以上的人口在直线距离100公里内能够享受到航空服务。

——形成跨区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紧密相连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运输网络。

——强化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市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实现中心城区50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全覆盖。

——基本建成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增强邮政普遍服务能力,发展农村邮政,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

【值得注意:规划的目标部分提出“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营业里程达4万公里以上”,任务部分提出“发展高速铁路,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专栏6列出快速铁路专栏(“等”字说明只列出一部分,其中包括时速160公里的拉林铁路),这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是重大突破,因为《十一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没有提及高铁和快铁,而且在人们重视高铁而不了解快铁的气氛里突出了快铁的重要性。值得了解,此前有的铁路如丹大快速铁路(它批文的时速为160—180公里,后来提高为200规格)已经冠名快速铁路,广义的快速铁路包括高速铁路,就如广义的快速列车包括特快列车,但是狭义的快速铁路不同于高速铁路,就如狭义的快速列车不同于特快列车。】

主要任务(节选)

建设以连通县城、通达建制村的普通公路为基础,以铁路、中国高速公路为骨干,与水路、民航和管道共同组成覆盖全国的综合交通网络,发挥运输的整体优势和集约效能。

1.完善区际交通网络。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建设黑河市至三亚、北京至上海市满洲里市至港澳台、包头市广州市临河区防城港市等5条南北向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天津市至喀什、青岛市拉萨市连云港市阿拉山口市、上海至成都市、上海至瑞丽市等5条东西向综合运输通道,优化结构、提升能力,形成覆盖全国的区际运输网络。

(1)铁路。

科学推进铁路建设。加快构建大能力运输通道,形成快速客运网,强化重载货运网。

发展合湛高速铁路,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贯通北京至哈尔滨市大连市)、北京至上海、上海至深圳、北京至深圳及青岛至太原市徐州市兰州市、上海至成都、上海至昆明市等“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建设相关辅助线、延伸线和联络线。强化区际干线,新线建设与既有线改造相结合,扩大快速铁路客运服务覆盖范围。

加快西部干线建设,强化煤炭运输等重载货运通道,尽快形成功能布局完善、覆盖范围广、通道能力强、技术结构合理的运输网络;建设港口后方铁路集疏运系统,推进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加强改造既有线,配套建设客货运设施。

【重点:铁路建设领域,重点是快速铁路,强调在末期达到4.5万公里(2007年国铁集团第六次大提速时快铁达到近二万公里)。因为温州事故,高铁降温而没作为规划重点,但2014年起高铁建设开始升温。】

【值得了解:规划到可行性报告的批文、到开工建设,有的项目在这两个阶段都可能有变化,其中的快速铁路专栏(“等”字说明只列出一部分),有的规划为快铁的后来降低为时速120的普通铁路如渝怀铁路复线,有的规划为快铁的后来升级为高铁如京沈客运专线,原计划350规格的郑渝高速铁路在此降为200规格、但2014年恢复350规格】

【值得了解:有的人疑惑,怎么十二五交通规划里高铁没有规划里程数,也没有列表?因为,上年即2011年7月出现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及高阻对铁路建设大降标,例如西成高速铁路从时速350公里降低为250公里,2012年的规划对一些高速铁路调低了规格,有的降低为时速250公里以下如郑万铁路,但是2014年一些铁路恢复了高规格。当时高铁大降温,一些工程下马或没有确定,不确定因素严重,对高铁难以规划里程数,难以列表。】

(2)公路。

有序推进公路建设。贯通中国高速公路,加强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发挥高等级公路快速通达的效益。

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贯通北京至上海市等7条首都放射线、沈阳市海口市等9条南北纵向线、连云港市霍尔果斯市等18条东西横向线,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高速公路内蒙古省际大通道。适度建设地方高速公路。

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力度,提升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重点改造“五射、六纵、四横”15条国道及其他瓶颈路段;实施县通二级公路工程,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标准公路;加强省际通道和连接重要口岸、旅游景区、矿产资源基地等的公路建设。

(3)水路。

积极发展水路运输。完善港口布局,提升沿海港口群现代化水平,推进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实施长江内河高等级航道工程。

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南沿海港口群规模化、专业化协调发展。推进与区域规划、产业布局相关的新港区开发和老港区迁建。加强港口深水航道、防波堤等公共基础设施和集疏运系统建设。完善1000人以上岛屿客货运交通设施。

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促进物流、信息、金融、保险、代理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

加快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推进西江航运干线扩能和京杭大运河航道建设工程,加快建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相应建设其他地区航道。加快内河主要港口规模化港区建设,发展专业、环保港区。

(4)民航。

推进民用航空发展。优化空域资源配置,提升空中交通网络运行能力。加强机场建设,形成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机场布局。

通过建设平行航线、利用新技术等方式,扩能改造北京至上海市、北京至广州市、北京至大连市、北京至昆明市、上海至广州、上海至大连、上海至西安市、上海至成都市、广州至成都等9条国家骨干航路。加快雷达管制建设,完善以哈尔滨市沈阳市、西安、成都、昆明、武汉市长沙市乌鲁木齐市等为节点的区域航路航线。以支线机场和通勤机场为支撑,改善通信导航和航空气象服务,扩大支线航线网络。推进机场密集地区终端区建设,增加繁忙机场进离场航线运行容量。加快新一代空管系统建设,提高保障水平。优化低空空域运行管理,合理布局和建设飞行服务网点。

加快推进北京、上海市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加快推进北京、上海、广州机场建设,完善国际枢纽功能。改扩建繁忙干线机场,积极发展支线机场,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支持有条件的中西部干线机场发展成为内陆航空枢纽。加快通勤和其他通用航空机场布点,积极稳妥建设通勤机场,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加强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机场建设。

(5)管道。

合理布局管网设施。统筹油气进口运输通道和国内储备系统建设,加快形成跨区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紧密相连的油气运输通道。

加快西北东北地区和西南三大陆路进口原油干线管道以及连接沿海炼化基地与原油接卸码头之间的管道建设。

完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西南、东南沿海向内陆地区和沿江向腹地辐射的成品油输送管道,加强西北、东北成品油外输管道建设,加快区域互联互通。

加快西北、东北和西南三大陆路进口天然气干线管道建设,合理布局沿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加快接收站配套管网与主干管网联接,完善川渝、环渤海、珠三角、中南、长三角等区域性管网,大力推动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初步形成包括进口气、国产气、煤层气、煤制气等多种气源,连接主产区、消费地和储气点的全国基干管网。

建设城际快速网络。

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以国省干线公路、通勤航空为补充,加快推进城市群(圈、带)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适应城市群发展需要。

建设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际交通网络。在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加快高速公路改扩建。在中小城市与城镇之间及城镇分布较为密集的走廊经济带上,视运输需求,加密高等级公路网络、提升省道技术等级或以城市快速路的形式建设相对开放的快捷通道,并注重与区际交通网络的衔接。

推进重点开发区域城市群的城际干线建设,构建都市交通圈。加快中心城市到区域主要城市的城际快速通道建设,发展较快的城市群区域,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主;尚处于形成初期的城市群区域,以高等级公路为主。进一步完善区域中小城市及城镇间公路网络。

充分利用区际通道运输能力,服务城际交通。优先考虑利用新建铁路客运专线和既有铁路开行城际列车,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的效率和效益。城际交通与区际以及城市交通在通道布局、服务范围、运营组织等方面需合理分工、有机衔接。准确把握城际轨道交通功能定位和技术标准,线路、车站应尽量覆盖规划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最大程度拓展吸引范围和辐射半径。

3.强化城市公共交通。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满足市民基本出行和生活需求。逐步建设规模合理、网络通畅、结构优化、有效衔接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科学优化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统筹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以及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加快智能交通建设,合理引导需求,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承载力,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大容量公共交通,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构建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经济适用的公共交通系统。根据不同城市规模和特点,制定差别化的轨道交通发展目标,有序推进轻轨、地铁、有轨电车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市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逐步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市区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市,初步形成轨道交通网络主骨架。市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结合自身条件建设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

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必须坚持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和建设,发挥大容量公共交通在引导城市功能布局、土地综合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作用。统筹规划,优化城市道路网结构,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保障公共交通设施用地,鼓励公共交通用地的综合开发,增强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合理分配城市道路资源,落实地面公共交通路权优先政策,加快公共交通专用道建设,规范出租车健康、有序、合理发展。完善机动车等停车系统及与公共交通设施的接驳系统。有效引导机动车的合理使用,推进自行车、步行等交通系统建设,方便换乘,倡导绿色出行。

统筹考虑城市内多种轨道交通方式的衔接协调发展。充分利用既有铁路资源,结合铁路新线建设和枢纽功能优化调整,统一规划和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大城市发展市域铁路,以解决中心城区与郊区、卫星城镇、郊区与郊区、城市带及城市圈内大运量城市交通需求问题。加快城市及其综合客运枢纽周边道路的建设,大、中城市可推进绕城高速公路建设。优化城市货运通道、枢纽场站和物流园区的布局,缓解城市出入口和枢纽周边交通压力。

推进农村交通建设。

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覆盖广度和技术标准。

继续实施以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通达、通畅工程,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覆盖乡镇、村的公路网络。加快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00万公里,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东中部地区建制村、西部地区80%以上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施县乡道改造和连通工程,提高农村公路网络水平。

实施农村公路的桥涵建设、危桥改造以及客运场站等公交配套工程,加强农村公路的标识、标线、护栏等安全设施建设,切实落实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

开发利用偏远农村地区水运资源,加快推进重要支流和库区的航运开发,延伸航道通达和覆盖范围,加强乡镇渡船渡口设施的更新改造。

发展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的要求,全面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加强以铁路、公路客运站和机场等为主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完善客运枢纽布局和功能。依托客运枢纽,加强干线铁路、城际轨道、干线公路、机场等与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私人交通、市域铁路等的有机衔接,强化枢纽和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枢纽与干线协调发展,形成城市内外和不同方式之间便捷、安全、顺畅换乘,提高综合客运枢纽的一体化水平和集散效率。完善邮轮、游艇、陆岛等客运码头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适时开展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加强以铁路和公路货运场站、主要港口和机场等为主的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完善货运枢纽布局和功能。依托货运枢纽,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建立和完善能力匹配的铁路、公路等集疏运系统与邮政、城市配送系统,实现货物运输的无缝化衔接。加大铁路在港口货物集散中的比重,减少公路集疏运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推进集装箱中转站建设。

加快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工作,做好与城市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衔接与协调。统筹综合交通枢纽与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布局的关系,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协调枢纽与通道的发展。城市人民政府要建立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稳定的资金渠道,探索以市场为主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运营机制。研究提出相关扶持政策,引导综合交通枢纽健康发展。

衔接内地港澳交通。

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加强规划协调,完善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的交通运输体系,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航运业,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建立粤港两地航运更紧密协作关系,支持香港增强港口转口业务,发展与航运关联的业务以及现代物流业。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统筹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布局,有序发展集装箱码头,支持和鼓励内地香港港航企业加强合作,促进形成以香港为中心,与珠江三角洲港口共同发展的格局。

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大型基础设施合作,研究探索建立新型管理模式,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交通一体化。加快建设港珠澳大桥,实现香港特别行政区珠海市、澳门三地高速公路连通。建成广深港高速铁路并与武广、杭深铁路接驳。研究建设港深西部快速轨道线。支持香港航空业界与珠江三角洲及内地机场间的合作,进一步协调珠江三角洲与港澳空域,完善内地与港澳空管协作机制,提升航空运输能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