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乌里黄耆(学名:Astragalus dahuricus)是豆科黄芪属的植物,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被开展、白色柔毛。茎直立,高达80厘米,分枝,有细棱。花期7-9月,果期8-10月。分布在蒙古、俄罗斯朝鲜以及中国的四川省、华北、河南省东北地区山东省、西北等地,生长于海拔400米至2,500米的地区,常生于山坡或河滩草地。达乌里黄耆全株可作饲料,大牲畜特别喜食,故有驴干粮之称。

形态特征

达乌里黄耆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被开展、白色柔毛。茎直立,高达80厘米,分枝,有细棱。羽状复叶有11-19(23)片小叶,长4-8厘米;叶柄长不及1厘米;托叶分离,狭披针形或钻形,长4-8毫米;小叶长圆形、倒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5-20毫米,宽2-6毫米,先端圆或略尖,基部钝或近楔形,小叶柄长不及1毫米。总状花序较密,生10-20花,长3.5-10厘米;总花梗长2-5厘米;苞片线形或刚毛状,长3-4.5毫米。

花梗长1-1.5毫米;花萼斜钟状,长5-5.5毫米,萼筒长1.5-2毫米,萼齿线形或刚毛状,上边2齿较萼部短,下边3齿较长(长达4毫米);花冠紫色,旗瓣近倒卵形,长12-14毫米,宽6-8毫米,先端微缺,基部宽楔形,翼瓣长约10毫米,瓣片弯长圆形,长约7毫米,宽1-1.4毫米,先端钝,基部耳向外伸,瓣柄长约3毫米,龙骨瓣长约13毫米,瓣片近倒卵形,长8-9毫米,宽2-2.5毫米,瓣柄长约4.5毫米;子房有柄,被毛,柄长约1.5毫米。荚果线形,长1.5-2.5厘米,宽2-2.5毫米,先端凸尖喙状,直立,内弯,具横脉,假2室,含20-30颖种子,果颈短,长1.5-2毫米。种子淡褐色或褐色,肾形,长约1毫米,宽约1.5毫米,有斑点,平滑。

生长习性

达乌里黄芪为旱中生植物,喜生于稍湿润肥沃的沙质土壤上,具有一定的耐寒、抗旱能力,抗风沙,不耐盐碱。是草甸草原和草原化草甸的伴生种。

达乌里黄芪一般4月下旬出苗,6-8月为开花期,9月间种子成熟,10月上旬枯死。一株有儿千或万粒种子,种子。在当年夏秋部分发芽出苗,第二年春另有部分发芽出苗,但必须经过越冬后才能开花结果。

繁殖方法

达乌里黄芪的繁殖方式一般为播种或分株繁殖。

栽培技术

达乌里黄芪易栽培、易管理、易利用。种植达乌里黄芪的地块要选在土层较厚、肥沃沙壤中性士地上。播前耕深18-20厘米,由于种子细小,一定要将地块整好。可获当年高产,4月底前后播种,如情较差,应及时抢墒播种,亩播量0.75-1.0千克,条播、撒播均可,条播播深1-l5厘米,行距30厘米,撒播后用丁齿耙耙一次,播后镇压,以利保墒保苗,出苗后加强田间管理。苗期易受禾本科杂草抑制,出苗后应及时拔锄杂草。当年在8月下旬或9月上旬割调制青干草,第二年收种在荚果80%变为褐色时收获,不收种的在开花初期刈割,留茬高10-15厘米,后期雨水充足可在收一茬,初花期和二茬草产量高。质量优,适口性好。收种子后的茎枝也是牛、羊、兔的上等饲草,加工草粉利用效果更好。

主要价值

饲用价值

达乌里黄芪以夏季利用利用最好,此时正是其开花结果期,营养成分含量高,适口性好,家畜可采食。达乌里黄芪可作为天然草地的补播、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是改良土壤的良好草种

达乌里黄芪枝叶纤细柔软,鲜嫩,叶量大,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粗蛋白质含量达16.21%、粗脂肪含量2.36%、粗纤维含量15.79%、无氮浸出物为57.88%、粗灰分为7.8%。

达乌里黄在结荚前的任何时期刈割或放牧,马属动物及牛、羊、兔、猪均喜食,由于驴尤为嗜好,故称驴干粮。刈割后,短也可,小铡也可,鲜喂也好、干喂也好,各种畜禽均喜禽。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