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山这岩画,是古人类巨大的三峡大坝,第三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在郑东新区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当天的主题演讲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龚田夫对新郑具茨山岩画作了上述评价。开幕式由中国中央电视台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撒贝宁主持,本届论坛主席由知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担任。
简介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认为,这些岩画在一定意义上跟文字起源有关,和处于中华文明的萌芽时期的黄帝时代也有重大关系。开幕式由央视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撒贝宁主持,本届论坛主席由知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担任。
岩画与文明
李学勤(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岩画跟中华文明起源关系重大
具茨山岩画的发现和确认应该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发现。
李学勤说,判断一种文物遗迹是否属于文明,现在流行四大标准:
第一是要有城市,城市就是人类的文明。第二是要有文字。有文字是文明,没有文字只能说是原始、野蛮的状态。第三是有礼仪性的建筑,就是这个建筑物或者人可以居住或者死之后可以埋葬,这些建筑是礼仪性的,而不是作为一般生活区。第四是要有金属工具。
所以文字是文明最根本的,而岩画在一定意义上就跟文字的起源有关,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始祖山的岩画,以及在裴李岗文化里面看到的公元前6000多年的刻画符号,这个一定和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有重大关系。
发现岩画能很好地认识黄帝文化
黄帝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时期,而是代表了中华文明的萌芽形成时期,所以叫人文始祖。人文就是文明,所以有人文始祖,我们就认识到黄帝所代表的就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和能力的结晶。
具茨山岩画的发现,我认为是对黄帝文化和中国远古传统文化认识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我非常高兴地看到这次论坛的标题“信心·创新·复兴”,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各位一定会充满信心、继续创新,使我们的祖国文化得到更快地振兴。我也确切地相信通过始祖山岩画的发现,以及今后更多、更丰富的发现,今后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都会到新郑市、到具茨山,因为这个地方是中华文明、黄帝文化的中心和发源地,这一定为新郑、为郑州市、为河南省带来新的进步和繁荣。
专家分析
龚田夫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
具茨山岩画可能是“和上天对话”
原始艺术作品包括岩画应该都是与原始巫术有关的,古人类为了制作这些道具可以说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其实像具茨山岩画就是古人类巨大的“三峡大坝”。
具茨山岩画又为河南增添了一个亮点,不仅是新闻界和文化界的话题,也是新郑市奉献给全国人民的又一件新国宝。
我在始祖山看岩画的时间相当短,了解得还相当有限,所以在这儿只能提一些问题,或者提一些思路供大家参考:
第一,可否认为具茨山岩画不是单一文化时期的产物,其制作时间可能延续了数千年。因此具茨山岩画应该不是单一族群制作的。
第二,将岩画集中刻在某个山上,这种现象在国内并不少见。可否认为在具茨山岩画制作者的思维中,也许具茨山应该是能与天沟通的圣山。具茨山岩画特点是图形基本与天平行,国内其他遗址的岩画画面基本与天垂直,可否认为与天平行的画是给天看的,与天垂直的画是给人看的,因此具茨山岩画制作的内容可能是与天的对话。
第三,根据岩画的类型,中期的为连排的点状穴,晚期为方格,包括疑似古文字的图形。因为具茨山岩画断代肯定是一个大难题,但是并不妨碍对具茨山岩画进行分类和分期,用类层学的方法将具茨山岩画分期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从具茨山岩画文化形态来看,在岩画遗址附近还应该有祭坛崇拜,应将这些看作一个整体的文化作综合性的研究。
岩画共同点
经过来自西北大学、陕西考古研究院等文物研究部门和机构的十几位专家历经为期4天的科考后,认定具茨山岩画可上溯到史前时期,同时确认为中原地区比较完整的大规模古代石构遗址群。受邀来到新郑具茨山上的专家们对岩画进行了科考。此后,专家们聚在一起对考察成果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并得出了新郑具茨山岩画可追溯至史前时期的结论。
在对始祖山岩画的科考过程中,专家们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从考古类型学的比较研究来看,新郑具茨山上凹穴岩画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同类岩画非常相似,尤其是与江苏将军崖岩画和巨石遗迹有着考古类型学上的一致性。专家们表示,下一步将对具茨山凹穴岩画进行更详细的研究,以确认岩画的相对年代。
参考资料
新浪网.news.sina.com.cn.20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