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洲村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西柯街道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处,辖上乡、下乡两个自然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人口5380人。丙洲村是典型的沿海渔村,盛产牡蛎科、对虾属、蛏、文蛤及鱼类。
2006年11月,撤销丙洲村,设立丙洲社区。从此丙洲村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沿革
明末清初,丙洲是郑成功抗清据守的重地,为扼守同安区海口的咽喉据点,郑成功攻克同安县城后,即命所部在丙洲岛筑寨设防。1655年,因同安古城已于顺治五年被清兵用炮轰陷,无险可守,郑成功遂命部将陈霸把同安县城拆掉,将官署和部分居民迁至丙洲,修造新城,与金门县互为犄角,在抗清斗争中发挥前哨作用。南院陈氏族谱“丙洲地志”也有“明末时郑国姓差官镇守在此地,曰号新城”的记载。后来,人们就区分同安的古城与丙洲的新城,新城也一时成为同安(含厦门市)的代名词。
丙洲是清代民族英雄陈化成的故乡。据《同安县志》载:丙洲屿在县 南二十里,周广二里余,当县丙方故名。丙洲在清代属同安区从顺里下崎保,因其在县治的丙方,所以得名丙洲。
据考证,20世纪70年代同安策槽盐场的所在地即为当时新城的遗址,有一淡水池叫马窟,相传为郑成功洗马处。当时陈霸据守丙洲,与据守同安县城的清军展开“三日归清,三日归明”的拉锯战,也曾与驻扎在瑶头的施琅(时为同安总兵)率领的兵丁展开剧烈战斗。因而,丙洲成为当时水路进入同安县城的船舶检查站,所以迄今民间还有“上县弯的丙洲”的俚语流传。
2006年11月,撤销丙洲村,设立丙洲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丙洲村距同安区城区10公里,今属翔安区西柯街道,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处。
人口民族
人口
辖上乡、下乡两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人口5380人。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丙洲村是典型的沿海渔村,盛产牡蛎科、对虾属、蛏、文蛤及鱼类。丙洲村有小学、幼儿园、卫生所、侨办国祺中学。丙洲儿童文化园是文化部命名的国家级蒲公英农村儿童文化园。
土地资源
丙洲原为七个岛礁之地,故名为“七星坠地”。后来随着岛上人口的增加,岛屿之间由于围垦及填土造地逐渐相连起来。1975年5月4日,策槽围垦海堤工程合龙,使丙洲岛与大陆相连成为半岛。
丙洲是同安城四处水口之一,同安东西溪在城区南部汇流后,又分流流经石浔、瑶头,到大土、白埕地段又合流,而后分绕丙洲岛出海。相传朱熹在同安任主簿时,驾舟游丙洲后叹曰:“两溪合一溪,丙洲状元家。大土好田园,白埕作粟仓。”
策槽围垦后,大土、白埕海滩都成为良田,据不完全统计,策槽垦区从1976年耕种农作物到1987年改为虾池的十年间,共生产粮食37500吨,真正成了西柯镇的粮仓。
古时丙洲就是同安区重要的守卫门户,丙洲岛屿地势北高南低,东西窄而南北长,犹如一条大蟒浮游在海上。岛的北部有一条凌空隆起的巨石,状如蛇头,故称蛇穴。隔着浔江,丙洲对岸是崎头山,因其形似大龟,故名龟山,称龟穴。西部有一岩石突兀海面,恰似大龟昂首,虎海面。东南琼头形似牛,称牛穴。
在丙洲村采访时,村里的老人还带我们参观了村中的一口罕见的四孔井,这口井又叫山古井,是县级保护文物。这口井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是原来丙洲岛上惟一的一口淡水井,不论春夏秋冬,雨涝天旱,长年不竭不溢,最高峰时供全岛四千多人饮用,这口井即为传说中的“蛇脐”。
作为一个典型的渔村,丙洲美景何止这些。新中国成立前,就曾有“丙洲八景”,即新城废垒、鲤鱼映霞、蛇头孤月、砥海归帆、龟山夕照、渡口横舟、渔灯孤影等。
文化
剽悍的“丙洲陈”
“两溪合一溪,丙洲状元家。大土好田园,白埕作粟仓。”—南宋朱熹游丙洲。丙洲,清代民族英雄陈化成的故乡,明朝末叶(1665),川南陈衍派丙洲,子孙多以耕作与捕鱼为生;厦门市建商埠后,丙洲人就率先占据码头谋生,高峰时占据五个码头;丙洲人以民风彪悍,侠义肝胆闻名,丙洲人亦被尊称“丙洲陈”。长篇小说《蛇侠》和史诗般连续剧《彪悍家族》讲述了“丙洲陈”的奋斗发展史。
已故厦门籍作家张力的著名小说《蛇侠》中,那些码头男子汉的剽悍和他们激越的生活让许多人为之热血沸腾。这些以近代厦门码头工人“丙洲陈”为原型的新奇而刺激的描写,给人们留下了对“丙洲陈”的深刻印象。小说后来拍成了电视剧,名字就叫《剽悍家族》,让来自同安丙洲籍的“丙洲陈”因此名噪一时。小说中,剽悍、侠义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丙洲陈”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