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民治小学,简称民治小学,位于陕西咸阳市三原县城关街道西大街,占地10000平方米,创建于公历1916年。
办学历史
于右任先生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著名诗人和杰出书法家。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心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民治小学校、民治中学、渭北中学、渭北师范、三原女中,后又倡办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在西北农林大学)、上海大学。在于先生创办的学校中,民治小学是一个小学校,但在先生的心目中她是让先生时时牵挂的一个学校,因为民治小学校是先生创办的第一所学校,并且学校在先生的家乡,与先生有着不解之缘。
1899年,陕西省遇严重旱灾,死亡枕藉,时任提学使督学陕西的是沈淇泉先生(又名沈卫,沈钧儒先生的叔父),沈学台在上海等地筹募一笔巨款,要在三原县开设粥厂,救济灾民,希望找一个年轻有为的人来管这事。这时,于右任在宏道书院学习,书院的孙芷山长向提学使推荐这位高足出任粥厂厂长。于右任初出校门,看到饥民鸠面,啼饥号寒的惨状,不由得他不努力从事施粥的工作。他虽无社会公益工作的经验,但本着为饥民服务的宗旨,在粥厂内创立了独立的会计制度,培训了二十多个民工各司其职,把繁忙纷杂的粥厂管理得井井有条,使嗷嗷待哺的灾民及时得到救济,渡过了灾荒难关。他由于昼夜忙碌,竟累得生了一场大病。直到第二年新粮即将登场,先生把余粮分给了饥民,施粥工作才告一段落。这个粥厂前后办了一年,粥厂的位置在三原西关,就是于右任先生后来办民治小学的地方,在这块土地上,于右任先生才华初显,他的组织管理才能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先生以后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粥厂解散后,西关开明人士在这里办了一个小学堂,学堂只有一个旧神殿作教室,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仅有12名学生,眼看就要倒闭。1916年于右任先生回家省亲,西关父老欢宴先生,当席请求先生为这个学校帮忙,先生慨然应允,接办了这所学校,取名为三原县第三国民学校。他不仅将快要倒塌的庙殿整修一新,而且又掏钱买下私人房产,扩建了校舍。建成后,他一不要产权,二不愿冠以“私立”字样,此事被三原各界交口称赞。当时于右任名气虽大,但并无实业,经济很是拮据,一度曾在上海市卖字谋生,但他对学校的投资从没有讲过条件。在于右任的关心下,民治小学校的学生年年增加,教师年年增聘。他为了使学龄前儿童都能上学,规定学生免交学费,学校还设**学金和助学金。为了办好学校,于先生十分重视选择教员,民治小学校聘请的教员大都是当时的进步人士如周芝轩(三原人,1925年省立第三师范毕业,1927年到民治小学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任三原县教育局局长,1937年任中共三原县委书记,1947年在抗战工作中,因劳累过度身染重病,抢救无效而逝,终年48岁。)张卓儒、夏玉清、张文生(三原东关人,从大荔陕西省立第二师范毕业后,任教于民治小学,1924年被正式聘为民治小学校长至1934年冬,1984年被选为咸阳市政协委员。)等。在学校经费拮据时,于先生鼓励校长、教师要坚持下去,把学校办好,他在给民治小学校长王麟生先生(王麟生,即王炳灵,陕西三原人,同盟会会员。民治小学第一任校长,后任民立报编辑、略阳县知事等职。)的信中说: “就是穷得卖字,也要支持这所学校”。
1920年,于右任改“三原县第三国民小学”为“民治小学校”并亲写校牌。为什么命名为“民治小学校”?我曾看到过先生写过的一幅行书轴,就是最好的诠注。内容是:“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旁注是总理遗训,落款为于右任。
1921年9月21日,胡景翼等在三原召开了“国民会议”,宣布取消陕西靖国军的名义,接受直军改编,作为靖国军总司令的于右任处境十分困难。他被迫离开靖国军司令部,退居三原民治小学,当时的他终日独坐危楼,泪洒戎衣,悲愤地写下了《民治学校园纪事诗》前十首、后十首(共二十首)。诗中“用草木花卉之名六十余,以植物学为论据,写校园中之景物,而以景寓情,因物托事,设喻新奇,寄托遥深,为《诗经》比兴手法之运用开疆拓土,真杰作也!”(霍松林语)1921年10月10日,于先生还把《民治学校园纪事诗》前十首之十写成行书四屏赠予友人。
1922年,先生知“陕事不可为”,六月离陕,由陇南市至重庆市,在重庆将《民治学校园纪事诗》前十首之八、九和后十首之三、四书写成行楷轴赠送友人。
1935年于右任先生挂念着三原县民治小学校的建设。在百忙中从上海市购得铝皮运至咸阳市,结果在咸阳车站被盗,在一般人认为,此事是琐碎小事,先生却当作大事亲自奔波,最终在先生的关心下咸阳当局追回了被盗铝皮。由此事联想到1929年,是年是陕西省灾荒最严重的一年,逃荒、卖儿卖女、饿死人,时有所见,饥民为了活命,竟至挖掘坟墓变卖殉葬品,先生恩伯母房太夫人坟墓也未幸免,先生得知后,除伤心外,来电叮咛:“不要追究”。两事对比,事迹实属感人,这正是于先生的高风亮节所在,让民治人不能有半点懈怠,我曾写过一个对联,“三原自古多贤达,民治从来不懈怠”就是由此而发。
1935年10月,于右任先生将多年历尽心血购藏的稀世珍宝鸳鸯七斋志碑石二百余方,捐赠陕西省政府,建设西安碑林,无任何个人要求,只叮嘱:“拟以将来摹拓所得之款,补助三原民治小学经费”,原电如下:
致邵力子、杨虎城电
1935年10月11日
邵主席力子兄,杨主任虎城弟勋鉴:
我所藏鸳鸯七斋志石计唐以上二百余方,尚有汉石经周易一方,现决送归陕省公有,在西安市集中藏处,拟以将来摹拓所得之款,补助三原民治小学经费。唯存放处所得一妥当地方,即由二公酌定。转运时盼由陕派人,此间即分别通知。
于右任 真
邵力子致于右任函
右任学长兄赐鉴:前承
热诚慨将历年收藏碑石,捐归本省公共保存,现已由马委员文彦运省,暂存孔子庙。业饬教育厅及考古会等保管。一俟天气和暖,当即专筑一室,妥为陈列。将来拓印售价,应将纯利拨助三原民治小学基金,并当提出会议,作为定案。兄有何赐谕之处,希即示知。兹将运到碑石清单,抄奉一纸,用备查考。
专此敬颂
勋绥!
附呈清单一纸
弟邵(印)拜启二、六
1949年11月29日于右任先生飞赴台湾,在台湾先生牵挂着家乡的民治学校。把自己1921年在民治小学校写的《民治学校园纪事诗》前十首和后十首写成大型草书横轴,落款时间为三十八年十一月应当是刚到台湾时所写。此时,先生已经七十一岁,书法已经达到挥洒自如、炉火纯青的境地。正文1120个字,“有的沉静如处子,有的飞腾如蛟龙,有的勇猛如武士,有的圆美如珠玉,有的轻妙如仙女,有的豪放如侠士,有的秀丽如美人,有的巍峨如泰山,有的苍劲如奇峰,有的柔回如漪波;有的憨态逗人迷,有的痴态使人醉,有的跃跃欲起飞;有的如瀑布直流,有的如普氏野马狂奔,有的如古树悬空,有的如春花迎风,有的如野鹤展翅,有的如高空流云。每一个字,莫不神化。”可以说这幅作品是于先生草书的代表作。
民治小学校是于右任先生最关心的一所学校,先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在南京工作时,经常给师生买回学习用品和奖品,每次回三原都要住在民治校园内,每次回来都给师生带回电影放映,在西操场看电影是民治师生当时最奢侈的文化生活。民治师生也非常爱戴这位“布衣大臣”,每次先生回三原,全校师生都列队到南关迎接,感人场面让师生终生难忘。直到晚年在台湾,于右任先生对学校仍惦念不已,常常在梦中萦绕着民治校园。“九十载岁月沧桑薪火相传铸就优良品质,三十年教育改革屡创佳绩彰显师表尊严”。如今的民治小学,教风正,学风浓。书香校园文化以爱国爱家乡爱学校为中心,激励学生成才报国,以继承于先生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