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intestine)是从胃幽门至肛门的消化管,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

肠道分为小肠和大肠。小肠是消化管最长的一段,成人长5~7m,上起幽门、下续盲肠,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并具有某些内分泌功能;大肠是消化管的下段,成人全长约1.5m,在右髂窝处起自回肠末端,终止于肛门,并在空、回肠的周围形成一方框,全长可分为盲肠、阑尾放射性肠炎、直肠和坐骨直肠窝脓肿5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维生素无机盐,分泌黏液和形成粪便。肠道的主要血管有十二指肠淤积症和肠系膜下动脉等,肠道神经系统是分布于肠黏膜下和肠肌中的神经丛及其递质。

肠道的常见疾病有溃疡性结肠炎、结大肠癌等。

形态结构

小肠

小肠(small intestine)是消化管最长的一段,成人长5~7m,上起幽门、下续盲肠,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duodenum)介于胃与空肠之间,长约25cm,十二指肠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最为固定的部分。呈“C”字形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分,见下图。

上部(superior part)长约5cm,起自幽门,向右后方至胆囊颈后下方转折向下移行为降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上曲上部近幽门处的一段肠管,壁薄内面光滑,环状襞少,称为十二指肠球(duodenal bulb),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降部(descending part)长7~8cm,起自十二指肠上曲,沿第1~3腰椎和胰头的右侧垂直下行,至第3腰椎体高度转向左侧移行为水平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下曲。降部内面有发达的环状襞,在其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longitudinal fold of duodenum),其下端的圆形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 duodenal papilla),是肝胰壶腹的开口处,距中切牙约75cm。有时在十二指肠大乳头的上方1~2cm处,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minor duodenal papilla),是副胰管的开口。

水平部(horizontal part)又称下部,长约10cm,起自十二指肠下曲,横过下腔静脉和第3腰椎前方,移行为升部。肠系膜上动、静脉紧贴水平部前面下行,在某些情况下,可压迫此部引起十二指肠梗阻

升部(ascending part)最短,仅2~3cm,自第3腰椎左侧斜向左上至第2腰椎体左侧急转弯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duodenojejunal flexure),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上后壁被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的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右膈脚上。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于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duodenum),临床上又称(Treitz)韧带,是腹部外科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部的重要标志。

空肠与回肠

空肠(jejunum)始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占空、回肠全长的近侧2/5;回肠(ileum)占空、回肠远侧3/5,在右髂窝续盲肠。两者均由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有较大的活动性。空肠和回肠的结构不完全一致,两者之间无明显的界线,见下图。

空肠常位于左腰区和脐区;回肠常位于脐区,右腹股沟疝和盆腔内。从外形上,空肠管径较粗,管壁较厚,血管较多,呈粉红色,肠系膜内动脉弓级数较少,仅1~2级,直血管较长;而回肠管径较细,管壁较薄,血管较少,呈粉灰色,肠系膜内动脉弓级数较多,可达4~5级,直血管较短。

空、回肠的黏膜形成环状襞,其表面有密集的绒毛。空肠的环状襞高而密,绒毛较多;回肠的环状襞低而疏,绒毛较少。空肠有散在的孤立淋巴滤泡(solitary lymphatic follicles);回肠除有孤立淋巴滤泡外,还有集合淋巴滤泡(aggregated lymphliatic follicles)。

空、回肠比较,见下图。

大肠

大肠(large intestine)是消化管的下段,成人全长约1.5m,在右髂窝处起自回肠末端,终止于肛门,并在空、回肠的周围形成一方框,全长可分为盲肠、阑尾放射性肠炎、直肠和坐骨直肠窝脓肿5部分。

除直肠、肛管和阑尾外,盲肠与结肠有3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见下图。结肠带(colic band)由肠壁的纵行平滑肌增厚形成,沿大肠的纵轴排列,3条结肠带汇集于阑尾的根部;结肠袋(huustra ofcolon)是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使肠管形成许多的由横沟隔开并向外膨出的囊袋状突起;肠脂垂(epiploic appendices)是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由浆膜及其包含的脂肪组织构成。以上3种特征性结构是鉴别大肠与小肠的标志。

盲肠

盲肠(c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长6~8cm,位于右髂窝内,其下端为盲端,上续升结肠,左侧与回肠相连结。回肠末端向盲肠的开口,称为回盲口,此处肠壁内的环形肌增厚,并覆以黏膜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叫回盲瓣(ileocecal valve),具有控制小肠内容物流入大肠速度的作用,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在回盲瓣的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

阑尾

阑尾(vermiform appendix)为一条细管状器官,自盲肠下端向外下延伸,形似蚯蚓,末端游离,一般长6~8cm。其根部较固定,连于盲肠后内侧壁,见下图。

阑尾位于右髂窝内,位置变化较大,有盲肠下位、盲肠后位、回肠前位、回肠后位和盆位。根据国人统计资料显示,以盲肠后位和回肠后位多见。阑尾位置变化较多,手术中有时寻找困难,3条放射性肠炎带汇集于阑尾根部,故沿结肠带向下追踪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此处称McBurney点,急性阑尾炎时,该处压痛明显,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结肠

结肠(colon)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包绕在空、回肠周围,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见下图。

升结肠(ascending colon)长约15cm,在右髂窝处,起自盲肠上端,沿腰方肌和右肾前面上升至肝右叶下方,转折向左前下方移行于横结肠,转折处的弯曲称结肠右曲(right colic flexure)或称肝曲(hepatic flexure)。

放射性肠炎(transverse colon)长约50cm,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至脾的下方折向下行,移行为降结肠,转折处形成结肠左曲(left colic flexure)或称脾曲(splenic flexure)。横结肠借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较大,常下垂呈弓形。

降结肠(descending colon)长约20cm,起自结肠左曲,沿左侧腹后壁下降,至左髂嵴处移行为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sigmoid colon)长约45cm,于左髂嵴处起自降结肠,呈“乙”字形弯曲,沿左髂窝转入盆腔内,至第3骶椎高度移行为直肠。乙状结肠借乙状结肠系膜连于盆腔左后壁,活动度较大,系膜较长,可造成乙状结肠扭转。乙状结肠也是憩室和肿瘤等疾病的好发部位。

直肠

直肠(rectum)位于小骨盆腔下份的后部,长10~14cm,在第3骶椎前方续于乙状结肠,向下沿骶、尾骨的前方下行,穿盆膈移行为坐骨直肠窝脓肿。直肠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即骶曲和会阴曲。骶曲(sacral flexure)凸向后,与骶骨前面曲度一致;会阴曲(perineal flexure)凸向前,自尾骨尖前方转向后下方。临床上做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注意其弯曲,以免损伤肠壁。

直肠上端与乙状结肠交接处的管径较细,向下肠腔显著扩大,至直肠下段肠腔膨大,称直肠壶腹(ampulla of rectum)。直肠内面有3个由黏膜和环形肌构成的直肠横襞,又称Houston瓣。中间的直肠横襞大而明显,位置较恒定,位于直肠的右前壁,距肛门约7cm,常作为直肠镜检查的定位标志。

肛管

肛管(anal canal)是盆膈以下的消化管,长约4cm,上续直肠,末端终于肛门。肛管内面有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称肛柱(anal columns),其内有纵行肌和血管。相邻肛柱的下端之间有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相连,称肛瓣(anal valves)。肛瓣与相邻肛柱下端形成开口向上的隐窝称肛窦(anal sinuses)。窦内常有粪屑积存,易诱发感染而引起肛窦炎,严重者可形成肛门周围脓肿或肛瘘

肛柱的下端与肛瓣的边缘连成的锯齿状环形线,称齿状线(dentate line)或肛皮线(anocutaneous line),是黏膜与皮肤的分界线,此线以上为黏膜,以下为皮肤。在齿状线下方有一宽约1cm环状光滑区,称肛梳(anal pecten)或痔环(haemorrhoidal ring),深面有静脉丛,呈浅蓝色。肛梳下缘有一不明显的环形线,称白线(white line)或Hilton线,此处相当于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处,肛门指诊时可触及此处为一环形浅沟。肛门(anus)为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出口,周围含有色素,呈暗褐色,并有汗腺和皮脂腺。

在肛柱的黏膜下层和肛梳的皮下组织中含丰富的静脉丛,有时可因某种病理因素形成静脉曲张,而向腔内突起,形成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的称内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下的称外痔,若跨越于齿状线上、下称混合痔

肛管周围有肛门内、外括约肌环绕,见下图。肛门内括约肌(sphincter ani internus)为平滑肌,由肠壁环形肌增厚形成,有协助排便的作用;肛门外括约肌(sphincter ani externus)为骨骼肌,围绕在肛门内括约肌的外下方,可括约肛门,控制排便。手术时,应避免损伤,以免造成大便失禁。

位置与毗邻

小肠

十二指肠:介于胃与空肠之间,大部分位于腹腔上部深处,紧贴腹后壁。

空肠与回肠:上端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端接续盲肠。

大肠

盲肠:右侧髂窝内,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为盲端,向上延续为升结肠,左侧与回肠相连接。

阑尾

1.阑尾的位置主要取决于盲肠的位置,通常阑尾和盲肠共同位于右髂窝内,少数情况可随盲肠位置的变化而出现异位阑尾。

2.由于阑尾体、阑尾尖的游动性较大,阑尾有回肠下位、盲肠后位、盲肠下位、回肠前位和回肠后位等不同位置。根据中国人的体质调查资料,阑尾以回肠下位和盲肠后位较多见。阑尾的位置变化较多,手术中寻找困难。由于3条放射性肠炎带汇聚于阑尾根部,故沿结肠带向下追踪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

3.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该点称为McBurney点。由于阑尾的位置常有变化,诊断阑尾炎时确切的体表投影位置并非十分重要,而是在右下腹部有一个局限性压痛点更有诊断意义。

结肠: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的大肠,整体呈“M”形,包于空、回肠周围。

直肠:是消化管位于盆腔下部的一段,上端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盆膈移行为坐骨直肠窝脓肿

肛管:上界为直肠穿过盆膈处,下界为肛门,肛管被肛门括约肌所包绕。

血管与神经

血管

肠道的主要血管有十二指肠淤积症和肠系膜下动脉等,其中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有中放射性肠炎动脉、右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空肠动脉、回肠动脉等,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有中结肠动脉、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等。

神经

肠道神经系统是分布于肠黏膜下和肠肌中的神经丛及其递质。在肠道神经系统内包含有数十种神经递质,而且在同一神经元内也有多种递质共存,共存的递质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缩胆囊素、强啡肽、脑啡肽、神经激肽A、胃泌素释放肽、生长抑素、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和神经肽Y等。

生理功能

小肠

食物消化和吸收

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除食物外,小肠还吸收水、电解质、各种维生素以及脱落的消化道上皮细胞所构成的大量内源性物质。

内分泌功能

小肠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可以分泌大量的胃肠激素,已知的有生长抑素、促胃液素、缩胆囊素、胰液素、胃动素、抑胃多肽、神经降压素、胰高血糖素等,它们对消化腺及小肠的上皮、内分泌功能及运动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屏障功能

小肠具有重要的屏障功能。生理情况下,肠道内有很多细菌,肠屏障能够阻止肠道内细菌及毒素移位至肠道外;但在肠梗阻缺血或炎症时,屏障功能可被破坏,导致细菌和毒素乃至肠内容物移位进入血液循环或腹腔。

大肠

吸收与消化

大肠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其吸收量可从测定每日由回肠进入放射性肠炎的液体量和成分,同时分析由粪中排出的量和成分进行比较计算出来。正常情况下,大肠每日约从内容物中吸收水分1350ml,钠200mmol和氯150mmol。这个数值相当于每日由回肠进入大肠的水分的80%和氯化钠的90%以上,而由粪便排出的仅含水分100~200ml和少量电解质。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实际上大肠的吸收能力比这大得多。据研究,大肠24h内至少可吸收水分2500ml,有的报告认为可以达到5000ml。

大肠各部分的吸收能力大小不一。右放射性肠炎的吸收能力最大,其余依次为横结肠、降结肠,吸收能力逐渐减少,直肠的吸收能力已微不足道了。由于存在这种吸收能力的差别,因此回肠造瘘排出的粪便呈稀糊状,横结肠造瘘排出的粪便即已成形,而乙状结肠造瘘排出的则为干燥粪便。右半结肠切除后的患者由于水分吸收障碍,故术后常出现暂时性的腹泻,直到左半结肠吸收水分的功能代偿后才趋好转。全结肠切除后,吸收水分的功能则转移到回肠。末段30cm回肠在水分的吸收上起重要作用,手术时应视情况予以保留。如家族性腺瘤病患者采用“全放射性肠炎切除,回肠造瘘”或“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治疗时,术中应尽可能保留此末段30cm的回肠。术后其水分吸收的代偿机制为:肠管扩张,黏膜绒毛增生,运动迟缓。这种所谓的“小肠结肠化”过程,约需18个月才能完成。

正常大肠对钠及氯离子有吸收功能,而钾和碳酸氢盐则通过大肠排泄进入大肠腔内的粪流中。正常人每天从大肠吸收55~70mmol钠,28~34mmol氯。大肠癌全盆腔清除时,如以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后尿液中排出的氯在乙状结肠可再吸收,可引起高氯性酸中毒。

大肠中细菌分解粪便成分而产生的一些毒性产物,如吲哚、胺素、氨、酚、硫化氢等也可在大肠被吸收,但在肝可被解毒。如果肝病患者肝解毒功能低下,或有毒物质产生过多时,有可能产生肝性脑病之类的自身中毒症状。

大肠的吸收受一些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如溃疡性大肠炎和局限性结肠炎,结肠对水和钠的吸收能力减低。有研究显示,此时肠黏膜还主动分泌钠和氯。由于对水盐吸收不良,排出增多,患者常发生腹泻

一些激素和体液因素,对结肠的吸收能力也有影响。醛固酮可促进结肠吸收水、钠和排泄钾,这与醛固酮对肾小管的作用相似。原发性高醛固酮症患者对钠的吸收增加,此时测量其直肠黏膜电位增大。血管紧张素可促进结肠对钠的吸收;脑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则可抑制结肠对水和钠的吸收。这些作用可能与细胞外液量的保持和调节有关。此外,9α-氟氢可的松也有促进放射性肠炎吸收钠和水的作用,至于其他肾上腺皮质激素是否也有影响,尚无定论。

传输与储存

大肠是传输食物残渣至肛门,经一定时间储存后排出体外的器官,传输与储存是其基本功能。

结肠运动机制有两种,一种是肠肌自发的肌肉活动,叫肌动,由神经体液和生物生理作用管理;另一种叫蠕动,蠕动是使粪便在肠腔内向肛门推进的活动,由肠内固有神经支配,同时也受中枢神经的影响。主要运动形式分为4种:

①袋状往返运动,结肠环肌收缩,使黏膜折叠成结肠袋,这种收缩在不同部位交替反复发生,是一种往返运动,使结肠袋里的内容物向近侧和远侧作短距离活动。这种缓慢揉搓作用,使肠内容物混合,并与肠黏膜接触,帮助吸收。

②分节推进运动,将一个放射性肠炎袋的内容物推到一段肠内,继续移向远侧,而不返回原处,这种运动叫分节推进运动。接着远处结肠袋肌肉收缩,将肠内容物挤向远侧和近侧,但推向远侧力量较大,使粪便向远侧移动。

③多袋推进运动,这种运动是邻近几段结肠同时收缩,将肠内容物移到远侧邻近的一段结肠内,然后移入肠内容物的一段结肠以相同形式收缩,使内容物推向前段。

④大蠕动,蠕动是由一些向前的收缩波组成,几节肠段一致收缩,将粪便推进到远侧肠内。这种蠕动常由肝曲开始,以1~2cm/min的速度,将肠内容物推到左半放射性肠炎。如乙状结肠内存有粪便,可使粪便进入直肠,引起排便反射。

结肠大蠕动不是经常出现,每日发生3~4次,最常发生在早餐后约60min内。它由两种反射即胃-结肠反射和十二指肠结肠反射的刺激引起。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后,通过内在神经丛的传递,反射性地引起结肠的集团蠕动而推动大肠内容物至乙状结肠和直肠,引起排便反射。胃-结肠反射和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对于肠道排泄有重要的意义,可利用此反射来训练排便习惯。

相关疾病

便秘

便秘(constipation)是指因粪便在放射性肠炎存留时间过久,水分含量降低,从而粪便干燥、坚硬、量少且不易排出的现象。

1.不良的饮食习惯

①过度依赖精制米面,忽视全谷物、蔬菜水果的摄入,粗食纤维摄入量都达不到推荐标准(25-30g/天)容易导致便秘。

②水分摄入不足,如每天的饮水量不足1.5L,会导致肠道内水分减少,粪便干硬,难以排出。

2.不良行为习惯

①久坐,缺乏运动:久坐会导致肠道蠕动减弱,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粪便干硬,难以排出。 

②刻意抑制便意:很多人因为工作忙碌、环境不便等原因,常常会刻意抑制便意。长期抑制便意,会导致排便反射减弱,直肠对粪便的敏感性下降,即使有便意,也很难顺利排便。

3.疾病或药物因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常易引发便秘。此外还有一些药物,如抗抑郁药、钙剂、铁剂、止痛药等也容易诱发便秘。

4.心理及精神因素:焦虑/压力导致自主神经紊乱,抑制肠道运动,从而出现便秘;抑郁情绪也可影响肠道功能,比如抑郁症患者常常伴有便秘、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

5.年龄因素:老年人胃肠动力下降、腹肌力量下降、直肠敏感性下降等因素导致该人群易出现便秘。

该病的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u003c3次。

1.药物治疗方法:口服药物、外用药物。

2.非药物治疗方式:

①饮食调整:增加粗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在消化过程中可以增加肠内食物残渣,并在肠道吸收更多水分,增加粪便体积,从而增强对放射性肠炎的刺激,以促进肠道蠕动来缓解便秘。建议适当多食绿叶蔬菜、水果、菌藻类坚果,帮助通便。

②水分补充:正常成年人每日饮水量要达到1500~2000毫升,水量的缺失也会造成大便过干过硬,更加难以排出。

③适量运动:活动可维持肌肉的张力,刺激肠道蠕动,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排便功能。每日适量活动,如散步、慢跑、瑜伽、打太极拳等。避免久坐,可在工作间隙起身活动,适当做简单的伸展、走动。

④定时排便: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每天固定时间排便,即使无便意,亦可稍等,以形成条件反射。排便时应全心全意,不可分散注意力,如刷手机及看书等。

⑤腹部按摩:每日1~2次。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结肠炎,UC)是发生于结直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以黏膜炎症为特征,始于直肠,向近端蔓延累及部分放射性肠炎或全结肠,呈连续弥漫性分布。

疾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环境因素: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发病率持续增高,如北美、北欧等。南亚裔发病率低,但移居至英国后发病率增高,表明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遗传因素: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具有遗传倾向。同卵双胞胎,兄弟姐妹和一级亲属发病率明显升高。白种人和犹太人发病率较高。

微生物因素:微生物可能在炎症性肠病发生发展中起作用。当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处于无菌状态时,不能诱发肠道炎症,导入正常菌群后,则出现肠道炎症。溃疡性放射性肠炎炎好发于患者肠道细菌浓度最高的结肠。

免疫因素:正常肠道组织免疫细胞适度激活,对肠道正常菌群和口服食物抗原等肠内容物耐受,而感染时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完全激活并适时消停。遗传易感者对肠道微生态环境敏感,肠道细菌触发了免疫反应,由抗原提呈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3(IL-23)等炎症介质,激活Th17淋巴细胞,并募集淋巴细胞经血流回巢进入肠黏膜进一步促进炎症,最终导致组织损伤。

该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下腹痛,以及里急后重、排便紧迫感等直肠刺激症状。疾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微生物因素、免疫因素有关。

大部分患者能够通过药物(柳氮磺吡啶、泼尼松、硫唑嘌呤等)有效地控制病情,但仍有20%~30%的患者由于并发症、内科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等原因,最终需要接受手术。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一种较为常见的癌症。2020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2和第5位,其中2020年新发病例55.5万,死亡病例28.6万。

发病的相关因素:与癌前病变和慢性疾病(管状腺瘤、家族性息肉病、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日本血吸虫肉芽肿等)、饮食生活因素(如过多脂肪蛋白质摄入、缺乏粗食纤维、缺乏运动、吸烟、大量饮酒等)、地域环境(西方发达国家发病率高)、遗传因素(林奇综合征,有肠癌家族史的发病率较无家族史的高)、人种、年龄、糖尿病等多种原因相关。

早期结大肠癌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1)排便习惯改变;(2)粪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3)腹痛或腹部不适;(4)腹部肿块;(5)肠梗阻相关症状;(6)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低烧等,晚期可以出现腰骶部疼痛、黄疸、腹水等。

结直肠癌的治疗包括外科治疗、内科治疗、其他治疗等,常见手术有直肠癌局部切除(cT1N0M0)等,常用药物有贝伐珠单抗、瑞格菲尼、呋喹替尼等,其他治疗有介入治疗、瘤体内注射、物理治疗或者中医中药治疗。

健康管理

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是糖类(天然和合成的),可抵抗人体小肠的消化,并保持生理性的健康益处。纤维增加了饮食的体积,降低了食物的能量密度,可以改善血糖,预防或减少便秘。在许多国家,许多人没有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来满足推荐目标。良好的膳食纤维来源包括:全谷物坚果和种子,蔬菜和水果。摄入更多的膳食纤维与几种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降低有关,并且可能降低总死亡率。膳食纤维可以包含在食品标签上的营养版块中,并且通常将其列为总糖类的系列。

低FODMAP饮食

低FODMAP饮食由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用于帮助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全世界的研究现已证实,饮食可有效控制IBS的症状。

“FODMAP”是首字母缩略词,代表:可发酵的低聚糖二糖,单糖和多元醇。首字母缩略词将特定类型的短链碳水化合物组合在一起,这些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中被缓慢吸收或不被消化。由于它们的分子量小,它们通过渗透作用增加小肠的含水量,并且因为它们很容易被细菌发酵,它们在向大肠的输送过程中导致产气。因此,FODMAP可以扩张(或伸展)肠道。对牵拉高敏的IBS患者,就会产生诸如腹痛,腹胀,过度胃肠胀气和排便习惯改变(便秘和/或腹泻)等症状。

低FODMAP饮食包括减少五个主要糖类亚组的膳食摄入量:

1.果糖含量超过葡萄糖,例如蜂蜜,芒果。

2.乳糖(当存在低乳糖酶时),例如牛奶,酸奶。

3.多元醇(包括秋子梨糖醇甘露醇),例如鳄梨,蘑菇。

4.果聚糖,例如小麦,洋葱,大蒜。

5.低聚半乳糖(GOS),例如豆类,豆浆。

历史

约公元前1534年,古埃及的《埃伯斯纸草书》记载了肠道蠕虫等疾病的治疗方法。

研究进展

2021年5月,名古屋市大学等研究团队宣布在哺乳类动物身上发现了“肠道呼吸”现象。“人类是否也有同样的能力”成为热议话题。

参考资料

世界肠道健康日——别等肠道“抗议”才重视!.广东省中医院海南医院.2025-07-16

孙毅|汉英“肠”(intestine)隐喻词簇异同及其具身体认-文化脚本理据阐发.惠州学院学报.2025-07-16

【指南与共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版).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5-07-22

肠系膜下动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16

肠系膜上动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16

便秘.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28

【友谊科普】世界便秘日|肠道通畅,生活轻松:便秘患者的日常指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25-07-28

【健康科普】当便秘来敲门,我该怎么做?.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2025-07-28

【广医科普】“关于便秘您做对了吗?”健康大课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5-07-28

国家卫健委 | 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中华肿瘤杂志.2025-07-22

结直肠癌的原因和症状、诊断检查、预防……带你认识结直肠癌.广西医科大一附院.2025-07-22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全球指南-饮食与肠道.world gastroenter ology.2025-07-28

新冠疫情凸显肺的脆弱,人类能否重启“肠道呼吸”?.参考消息.2025-07-22